聚力描绘岳阳文旅的“诗和远方”

来源: 【字体:

北起湖滨大道,南接芙蓉北路,全长123公里,车行宛如画中游的“最美干线公路”G240线,沿着湘江脉络,纵贯3县2区,以文化为导引,将岳阳楼、洞庭茶香小镇、汨罗江、屈子文化园、左宗棠纪念馆、洋沙湖等40多个特色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沿途风光、移步异景的岳阳“乡味长廊”,引爆了2019年湖南旅游新热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尽兴而游,满意而归。

1-10月,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777.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1%;旅游总收入471.36亿元,同比增长26.39%。这一切的美好,始于岳阳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们齐声发出的强音:“要善于发现身边美,切实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要深度整合岳阳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环境”“要着力补齐短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这些建议意见,内容实、思路活,直击我市旅游发展软肋,对症下药把脉开方,找准了岳阳旅游前进的大方向和总目标。

重点督办

厘清岳阳文旅资源家底

市人大代表童雅琴是平江县旅游局的普通工作人员,看起来腼腆害羞的女孩,所提建议却件件高质量。今年向大会提交“关于开展我市旅游文化资源大普查的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重点建议,这已是本届以来她领衔提出的第二件重点建议了。“岳阳因楼岛湖闻名天下,但近年旅游发展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是没有将全市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好、整合好。当下首要做的就是厘清家底。”童雅琴代表直抒己见。

年初,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早早针对该建议作出工作部署,将有关内容纳入委员会工作要点,及时下发各县市区人大,在全市形成了建议办理合力。“我们要借助这次重点建议督办,努力营造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环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彭先政要求。

委员会会同市文旅广电局深入县市区走访调研,邀请代表参与活动,共同开展摸底普查工作。岳阳县相思山民宿与农家乐结合,自采自用,别具一格;临湘市6501军备洞规模宏伟,巧夺天工;湘阴县青山岛在水一方,环境秀美,仿如世外桃源。一年来,全市共录得不可移动文物1670处,博物馆、纪念馆12家,自然景观18处,古祠庙楼6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1处。越往深走,越感受岳阳无穷魅力;越向前看,越彰显岳阳生机活力。

在重点建议督办会上,市文旅广电局局长费荣新说道,“今年的岳阳与以往不一样,文旅融合的来势很猛,我们的干劲也很足。后段,我们将继续巩固重点建议办理成效,努力营造优质的文旅融合发展环境。”

综合监督

擦亮岳阳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全域旅游是近年的热门话题,也是群众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项目。去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全域旅游工作,分组讨论现场异常火热,常委会委员们纷纷向旅游部门“开火”。

“岳阳有这么多闻名天下的旅游资源,为什么没有在国内甚至在省内形成爆点?岳阳的美,养在深闺人难识!”万旦明委员说道。“没有统一的游客接待中心,缺少对外宣传推荐,酒店也很少有旅行攻略,我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岳阳人,竟然不知道怎么带外地朋友好好的参观岳阳!”任小娟委员毫不客气地说。

评议工作满意度测评,常委会组成人员投出了自己负责任的一票。

痛定思痛,市人民政府认真反思,结合评议意见集中力量抓整改。自此,全域旅游发展迎来新篇章,文旅融合“大戏”进入倒计时。

洞庭南路,紧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与江南三大名楼之岳阳楼遥相呼应,清代、民国时期诸多历史建筑、历史文物星罗密布,这里是岳阳城市规划区仅剩的2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涉及的核心区域。

“我们在这湖边巷子里住了一辈子,周围一些物件、一些传统文化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希望后辈们还能够看到。”64岁的刘爹眼看着城市一天天发展,不无担忧地说。

去年夏天,市人大常委会驻会组成人员集中视察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修缮一新的慈氏塔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向伟雄驻足观望良久,感慨时光荏苒,古塔旧貌换新颜,“我们要充分用好自己的法规条例,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他强调说。

2017年5月1日,我市首部地方性法规《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受到全社会关注。今年是《条例》实施的第三个年头,6至7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开展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洞庭南路、陆城南北正街2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并考察部分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和非遗展馆,专题询问岳州古城、鱼巷子工程等重点项目推进情况。

针对机构改革调整导致名城保护委员会运转不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不够等突出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强化条例宣传、部门协作、规划引领、开发利用四条审议意见,要求政府整改落实。这是我市拥有地方立法权以来首次对自身法规进行回头看,既检视条例的约束力,又检查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职情况,在岳阳法制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岳阳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也在法律监督中越擦越亮。

“借助这次执法检查,我们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办好民生实事,监督政府立行整改,重点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开发好,对岳阳的历史和未来负责!”岳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卢宗仁说。

执法检查、评议整改、集中视察,注重检视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组合拳,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大城市有大旅游”的远景蓝图越绘越清晰。

深度推广

传承岳阳文旅文化情怀

平江县童市镇烟舟村,村如其名,烟雾缭绕,舟楫穿行,看似朴实无华的偏远小村落,竟内藏大名堂:保存完好的大石板屋场,据考证为抗战时期岳郡联中、启明女校办学旧址,暨岳阳市一中前身;垛子屋上了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平江十大碗专辑》;舞龙舞狮武术等民间技艺在这里盛行。

近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市文旅广电局、教体局、文联等单位近20人的调研组,在风光秀美的烟舟村实地考察,挖掘当地文化宣传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这两篇大文章如何写活、写好、写生动,关键就要以这样的案例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展开。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近400年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巴陵戏,是岳阳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近年因为缺少展出平台,逐渐淡出市民视野。调研组在巴陵戏展览馆详细了解戏曲发展历程和保护现状,将收集整理的问题和建议逐条纳入执法检查报告,予以推动落实,助力巴陵戏走向更广阔市场,让岳阳市民的文化情怀得到传承。

7月,全市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会在平江县召开,会议吹响“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集结号;9月,“祖国长盛 非遗常青”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近百个非遗项目参加展览,近50万市民到场观摩,湖湘文化在巴陵大地孕育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将继续致力于汇聚各方力量,积极履职行权,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出谋划策,协助描绘出岳阳“诗和远方”的壮丽画卷。

卢芳亮 徐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