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陵墓群十年考古新发现

来源:人民网2023-06-12
浏览量:1|| | ||

汉代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家族的墓葬“长沙马王堆汉墓”举世闻名。相较之下,西汉长沙王们的墓葬显得寂寥了很多。很多人对汉代长沙王陵墓的了解,仅限于“河西有个王陵公园”这样浅浅的印象。

不过,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西汉长沙王们陵园的轮廓渐渐清晰。6月9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主场城市活动在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公园举行,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考古项目负责人何旭红发布了十年考古成果,诸多新发现刷新人们对汉代长沙王的认知。

王葬湘江西岸,侯眠浏阳河边

从事长沙考古工作多年,何旭红对这座城市的遗址、墓葬非常熟悉。

2010年以前,西汉时期长沙王王室成员的墓葬发现了7座,分别是望城坡古坟垸汉墓(某代吴氏长沙王的王后“渔阳”墓),望月公园内及周边的象鼻嘴、狮子山、陡壁山、扇子山4座汉墓,以及银星路附近的风篷岭、风盘岭2座汉墓。

近年来,长沙考古工作者新发现18座西汉时期长沙王王室成员墓葬,加上之前发现的7座,共有25座。

这25座墓葬,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它们的确认,确定了西汉时期长沙王陵区的位置和范围,南北跨度约15公里,东西跨度约2公里。

这片狭长的陵区位置是:湘江西岸,最北边的墓葬接近银星路,最南边的墓葬接近麓山南路和阜埠河路。除了刘氏最后2位王被废不能入葬王陵区外,12位长沙王及其王室成员,绝大部分葬在了湘江西岸的低矮丘陵地带。

何旭红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理分布:“长沙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一条湘江,一条浏阳河。长沙王身份是诸侯王,他们的陵墓选择在湘江岸边。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和爵秩大致与其相当的贵族的墓葬,主要在浏阳河边。身份更高的王的陵墓,占据了更好的地理位置。”

吴刘两姓长沙王,分葬岳麓大道南与北

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37年,长沙国经历了两个姓氏、共14位长沙王的统治。先是汉初的异姓长沙王“吴氏长沙王”,后是刘氏长沙王。

吴氏长沙王历经文王吴芮、成王吴臣、哀王吴回、恭王吴右、靖王吴著五代五位王。我们所熟悉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墓主第一代轪侯利苍、第二代轪侯利豨所在的历史时期,正是第二代至第四代吴氏长沙王在位时期。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之子刘发被封为长沙王(谥号定王),开启了刘氏长沙王时代。刘发在位时,轪侯已经传至第三代利彭祖、第四代利秩。最后两位长沙王刘舜、刘兴,一个被废,一个被贬为临湘侯,薨后不能入葬王陵区。

吴氏长沙王和刘氏长沙王的陵区位置分界明显。从现在的长沙城市布局来看,可以以岳麓大道为界区分。岳麓大道以南,吴氏长沙王及王室成员墓葬主要分布在岳麓山一带;岳麓大道以北,刘氏长沙王及王室成员墓葬主要分布在谷山一带。

长沙王陵区位置和范围的确定,促成了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推动了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

普探三代长沙王陵墓,厘清空间布局和规模

那么,25座墓的主人分别是谁呢?

何旭红说:“根据汉代诸侯王夫妇同茔异穴的分布规律,王和王后的墓一定是在一块的。”吴氏长沙王陵区已确认了“渔阳”王后墓、“曹(女巽)”王后墓。这两座王后墓旁,必定分布了两代吴氏长沙王的墓葬。

这次调查勘探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基本完成了三代长沙王墓地的考古调查普探工作,厘清了三代长沙王埋藏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其规模。

何旭红介绍,其中,马坡山—庙坡山陵园的陵园垣墙平面呈“曰”字型,与帝陵规整的长方形很不一样。庙坡山汉墓发现了有“王后家官”字样的漆耳杯,是王后使用的物品。马坡山汉墓墓主人很可能是第一代刘氏长沙王定王刘发或第三代长沙王顷王刘附朐。

风篷岭汉墓出土了“长沙王后家杯”漆耳杯、金缕玉衣残片、金饼等文物,它的墓主人可能是某代刘氏长沙王的王后“张姬”。

对发现了“长沙王印”金印的桃花岭汉墓,何旭红推测,墓主人是第五代殇王刘旦、孝王刘宗(刘旦之弟),或者第六代缪王刘鲁人中的一位。他透露,桃花岭汉墓的祔葬墓内出土了一个铜鋞,上面有“刘子赣”的铭文。狮子拱分布的三座大型汉墓,墓主人应有三位:某代王(发现了“长沙王玺”金印)、王后及王妃(或儿子)。

此外,根据出土的泥质五铢钱发行的年代,戴公庙片区的蜈蚣蒂汉墓墓主人可能是第二代刘氏长沙王“戴王刘庸”,旁边的风盘岭汉墓墓主人可能是戴王王后。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规模大、保存较好,深入了解它将极大地丰富我国西汉时期诸侯王陵墓资料,促进西汉时期诸侯王陵墓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何旭红介绍,接下来的5年,工作重点是谷山片区的其他汉代遗存和北津城,将在这两处选择合适地点和面积进行发掘。(记者龙文泱、通讯员徐路、 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