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之地建首功

来源:人民网2021-04-28
浏览量:1|| | ||

“帮扶往事历历在目,令人热泪盈眶。”

4月23日,湘江河畔,湖南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展厅内,驻村帮扶干部、株洲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张敏看得心潮澎湃。

连日来,全省各地干部群众相继来此观展,重温湖南脱贫攻坚的历史伟业、首倡之为。

发展产业、易地搬迁、金融“滴灌”……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场硬仗。

首倡之地当建首倡之功。8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啃下了一个个脱贫攻坚路上的“硬骨头”,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经验,为脱贫攻坚中的山乡巨变写下鲜明的时代注脚。

从“四跟四走”到“五建五销”,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五一”假期未至,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就热闹起来。

“一到周末就有很多游客。”4月24日,村民梁立成忙着在自家猕猴桃园打理。他告诉记者,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菖蒲塘村时的足迹,了解村里如何通过发展水果产业脱贫致富。

曾经的菖蒲塘村,山多、地少、人穷。这八年,菖蒲塘村因地制宜,扩大水果种植面积。立春过后,猕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一片,随着山势铺开,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山还是那座山,却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2020年,菖蒲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余元,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菖蒲塘村的逆袭,是湖南立足自身实际,在全国率先探索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的生动样本。

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感触深刻:发展产业是脱贫根本之计,可简单的“给钱给物”帮扶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必须瞄准贫困人口,调整产业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的伟大航船自十八洞村启航后,湖南便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把脉问诊”,并创造性提出了“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思路。

“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四跟四走”,把能人与贫困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迅速搅活了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

菖蒲塘村的“致富能手”女子嫁接队,带领村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致富,刷新了社会对传统农民的认知。

产业起来了,要怎么快速壮大?湖南又探索出“四带四推”:以优势产业带动扶贫产业,推进产业精准培育;以新型主体带动贫困群体,推进利益紧密联结;以市场机制带动发展机制,推进产业持续发展;以组织作为带动农户有为,推进措施落地见效。

花垣猕猴桃、洞口蜜橘、隆回金银花、炎陵黄桃、平江辣条……丰饶的三湘大地,“生长”出产业扶贫基地600多万亩;51个贫困县,每县有2个以上特色扶贫主导产业;356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拔掉“穷根”。

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把会场搬到湖南,13个省份扶贫办的同志深入我省产业扶贫示范点观摩学习。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这些年,湖南在精准扶贫上做得是认真务实的,探索的产业扶贫‘四跟四走’路子要落实好”。

湖南的产业扶贫,还紧盯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又创新形成了“五建五销”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线上销,在全国率先上线省消费扶贫公共服务平台;组建消费扶贫联盟带动销,形成强大消费扶贫合力;创建消费示范中心集中销,在长沙市雨花区高桥商圈创建湖南省消费扶贫示范中心;兴建“三专”消费载体平台销,把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作为消费扶贫重要载体;构建新闻媒体矩阵引流销,“电网联动”“串屏卖货”让消费扶贫效应几何式提升。

产业扶贫硕果摇曳。在武陵山、罗霄山片区,一大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乡村,资源变资产,实现“绿色”兑现,村民们腰包渐鼓,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精准施策攻克扶贫“痛点”,答好疫情防控“加试题”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大考。

湖南省扶贫办曾测算,一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帮扶数百万贫困人口发展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仅依靠财政,绝不是发展长远之计。

2013年,曾是深度贫困村的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谭公冲村,想通过发展中草药种植带动脱贫,但一个“钱”字,难住了一村人。

少钱,那就找钱!村里将专项资金作为贷款风险金存入麻阳农商行,按风险金额的5倍给予贫困户贷款。68户贫困户获得贷款105万元,种植中草药238亩,户均年增收1万元。

这次实践,成功破解贫困户融资门槛高的难题。湖南在总结“麻阳经验”基础上,为贫困农户量身制定了“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

这项全国首创经验,以金融活水“滴灌”贫困户,解决了产业扶贫的“痛点”,“贷”来了贫困户的幸福生活。

这些年,湖南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近30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240余万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增收脱贫。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进入决胜关键阶段的湖南脱贫攻坚战,出了一道“加试题”。

湖南坚持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出台脱贫攻坚工作十条措施,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针对全省剩余19.9万农村贫困人口,不折不扣落实好综合保障措施,打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强攻战”;针对可能出现的返贫人口,及时发现、预警、帮扶,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打好已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保卫战”。

一趟趟扶贫专车、专列开出,实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

“湘就业”微信平台、线上“春风行动”……大数据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精准高效的在线求职和招聘服务。

“芒果扶贫云超市”“湘农荟”等公益助农平台相继上线;湖南日报社旗下的华声在线利用平台影响力,短短一个月时间,帮助湘西地区销售椪柑500余万公斤。

敢啃“硬骨头”,敢于挑重担。2020年底,湖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8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湖南坚决打赢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创下多个“全国第一”,“湖南经验”全国复制推广

4月17日,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走上当地一所大学承办的培训班开学典礼发言席。作为学员代表,他在这里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这些年,龙先兰脱贫又脱单,发展养蜂产业,成为了“脱贫标杆”,现在准备在旅游业大干一番。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示范’,也要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的‘模范’。”

今年2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湖南积极创新,从十八洞村发轫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建立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探索劳务协作脱贫,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介;

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试点,成功搭建社会捐赠者与受捐者双向互动和有效对接平台;

在全国首创脱贫攻坚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进行监管,被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介。

昔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今朝“山里人过上城里人生活”。

在湖南,有六成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居住在武陵山、罗霄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湖南创新确立了“四靠近”的集中安置选址原则,即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产业园区、靠近旅游景区。

在后续帮扶“下半篇文章”中,湖南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大数据平台”,创新了监管方式;探索出“楼上生活、楼下生产”“群众下山、产业上山”就业模式,搬迁群众下楼即可务工。

2019年底,湖南比原计划提前1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房建设任务,69.4万人全部住进新房。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湖南易地扶贫搬迁给予表扬激励。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湖南作为典型发言。

伟大壮举,灿烂星河。

在一次次探索实践中,“湖南经验”不断刷新历史,激励三湘儿女继续奔跑,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记者 邓晶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