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如何跑好后半程

来源:人民网2019-03-11
浏览量:1|| | ||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如今,脱贫攻坚到了紧要关头,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向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发力,啃下硬骨头?如何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确保贫困户永久脱贫不返贫?

  精准发力,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硬骨头

  3月4日,省扶贫办公布省政府相关批复,同意平江、宜章、汝城、安仁4县脱贫摘帽。随着贫困县陆续退出,预计今年底湖南的贫困县可望全部摘帽,明年可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

  5年多来,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引下,湖南奋力脱贫攻坚,到2018年底,全省已累计脱贫68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9%。

  从当前贫困人口构成来看,容易扶、容易脱的贫困对象大部分实现了脱贫,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必须打赢,而深度贫困地区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李微微委员说。

  今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李微微委员来到所联系的贫困县,开展“四不两直”调研走访。在随机走访的贫困家庭中,有两户给她的印象非常深刻。一个3口之家,户主夫妻和24岁的儿子都患癌症动了手术,家里债台高筑。另一个5口之家,户主手臂粉碎性骨折,妻子是聋哑人且有精神疾病,3个孩子都有残疾或患病。

  “对这类特殊困难的家庭来说,一般的兜底保障很难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更难以持续地、长久地、稳定地脱贫。”李微微委员建议,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家庭,从兜底保障和增强内生动力两个方面着力,出台更大力度、更可持续的帮扶政策,一户一策、精准施策。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自治州还有7个深度贫困县236个村没有脱贫,总计10万多人。”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晓华代表说,这部分人看起来人不多,但是难度很大,要紧紧盯住他们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产业不强就扶持他们发展产业,产业档次低就推动升级换代,乡村旅游客源稀少就帮助他们对接市场,因病致贫就开展医疗扶贫。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弘扬守望相助的乡风民风,形成邻帮邻、户帮户、亲帮亲的良好社会风尚。”黄兰香委员建议,把建设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作为决战决胜期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来抓,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养成贫困地区群众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确保深度贫困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同时,选取并聚焦特别困难的一批贫困户,开展“万企帮万户”“万人帮万户”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持续性结对帮扶。

  补齐贫困地区短板,为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

  脱贫不是为了一时“达标过线”,解决好长远发展问题,让每一个人永久远离贫穷,才是精准扶贫的初衷。

  湘西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扶贫为自治州的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交通还是短板,区域性的基础设施还有较大差距,客运枢纽、创新孵化中心、通景区公路、景区配套设施、农村微建设等都存在不足。

  龙晓华建议,整体上加大对湘西的区域扶贫,解决重大基础设施短板问题。通过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始终抓住做好扶贫产业和转移就业工作,让脱贫有成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今年1月,因为持续的冰雪天气,导致交通不便,自治州果农的数十万吨椪柑面临滞销困境,农民非常着急。后来,在苏宁的帮助下,利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返程物流车,及时将椪柑运输进城,全部顺利销售。龙晓华说,这带来一个启示:补上仓储、冷链、物流的短板刻不容缓。

  “农民脱贫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杨莉代表说,有了一技之长,也就有了应对各种风险变化的能力,不会因为事故灾害而返贫。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刚刚起步,脱贫摘帽后,不能立即摘政策、摘帮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加工、产供销深度对接上着力,才能确保产业提质增效。

  结“共同体”畅通农产品销路,确保永久脱贫不返贫

  新化县孟公镇瑞阳村,当地的地瓜干香甜软糯、口感上佳,农户却常常为销路发愁。新化县锄头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得知后,为产品量身打造了品控、包装、推广、销售一整套方案,过去带着泥土味的地瓜干,摇身一变成为“与时间争美味”的品牌薯片,仅该公司的一个商城就售出了452件。

  “许多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生长环境好、品质过硬,但是由于缺乏品牌、市场等方面的意识,又没有网上销售渠道,销量并不好。”阳海玲代表说,销售平台公司为“长在深山人未识”的特色农产品定制互联网推广方案,提供销售渠道,在农民增收致富中作用不容小觑。

  长期和农民打交道的李小红代表,20年来致力于帮助“山货”出深山。她在参与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中,也总会碰到一些对接的“堵点”。李小红说,从流通环节来看,大部分产地预冷、冷链运输等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导致鲜活农产品出山难,远程运输保鲜难。

  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产品销售平台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消费者,在产业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李小红建议,制定贫困地区区域共同体农产品产销扶贫供应链战略,打造由企业牵头、贫困群众参与的脱贫共同体,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聚合企业与农户双方的共同发展意愿,实现双赢。

  一言以蔽之,将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把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分享产业经营红利。

  “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的产业如雨后春笋,但是要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贫困户才能增收脱贫。由政府负责销售,显然不现实。如果由各家各户自找销路,势必造成滞销等诸多难题,影响扶贫的成效。”阳海玲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帮扶机制,对商贸流通企业和销售平台进行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政府支持企业平台,企业平台就可以带动农民。企业平台做大做强,带动的农户也将越多,脱贫攻坚的成效就越明显。(记者 李国斌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