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1-01-05

制造业转型要“大手拉小手” 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将达八成

来源:中国政府网2016-05-22
浏览量:1|| | ||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记者 张辛欣)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其中提到,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来源。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今天,中国经济越来越倚重创新来撬动新需求、形成新动力。创新的机遇在新技术新业态,着力点在产业。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契机,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恰逢其时。

“产业的发展依靠创新。此次出台《意见》,究其根本是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重塑制造业创新体系,挖掘潜力和动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说。

重塑创新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创新成果“接地气”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而这一点,目前仍是短板。”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实验室产品到企业产品之间存在鸿沟,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创业创新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在我国表现更为明显。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分化,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均水平。

尽管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创新热情高、活力强,但信息不对称、资金不足等问题,也为创新效果打了折扣。一些领域创新成果“扎堆”,而一些领域少有问津。也有很多好的点子,找不到合适的平台“落地开花”。

“急需通过网络化的众包、众创、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型创新方式,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氛围,‘大手拉小手’,让创新成果锁定市场‘有效需求’。”苗圩说。

重塑创新体系,既需要大型企业的雄厚实力作支撑,也需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发展的后备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有为说:“龙头企业掌握的信息和资源更丰富,资金相对充裕,号召力也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搭建双创平台,发布需求,不仅使中小企业的创新更有针对性,还有利于快速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他说,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聚集各类资源,将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

航天科工集团就率先打造了这样的平台。其旗下航天云网以航天科工技术、设计、制造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制造企业用户提供包括创意、设计、制造、投资等服务,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自2015年6月上线运行以来,已吸引国内外约9.4万家企业入驻,实现业务合作2.8万多项,合同金额超过16亿元。

类似这样的平台也将在全国推开。《意见》提出,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相比2015年底,工业云企业用户翻一番,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库存周转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来源。

重塑创新体系,更要集中“火力”攻克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前沿业态。

“打造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互联网‘双创’平台,有助于推动企业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早思考和布局新一代技术,把精力花在基础性创新上,关注产业发展的‘诗和远方’。”龚晓峰说。

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加快创建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我们计划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他说。

此外,工信部还将通过建立创客实验室,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进行对接,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推动大中小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