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1-01-05

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发布“水利网”投资项目情况

来源:省发改委新闻中心2015-04-15
浏览量:1|| | ||

4月15日,省发改委与省水利厅联合发布“水利网”投资项目情况。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欧阳彪,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甘明辉向省会媒体发布了“水利网”投资项目情况。农经处、投资处和省水利厅规计处负责人参加发布。

欧阳彪: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来参加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水利厅联合举行的水利情况通报会。下面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一、全面掀起“水利网”建设的高潮

水是生活之需、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省“水利网”,为此,必须抢抓水利建设机遇,加大水利建设力度,掀起“水利网”建设的高潮。

1、是立足水利发展的新举措。大家都知道,我省是水利大省。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条,总长度9万多公里;水库1.4万多座,占全国七分之一;万亩以上灌区684处,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加快建设现代“水利网”,是充分发挥水利资源优势,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2、是立足水利转型的新跨越。过去,我省在水利建设上思路比较单一,水效上主要是粗放管理,水量上主要是需求决定供给,治水上主要是考虑防洪、灌溉等方面功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新的治水理念。迫切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治水思路,立足长远、放远全域,用系统的办法、均衡的思维,去通盘谋划,实现水利发展转型的重大跨越。

3、是立足水利基础的新提升。 “十二五”以来,通过加大投入,我省水利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水安全方面,完成5024座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和改造堤防2000多公里,实施80余个城市防洪工程。水资源方面,启动涔天河等9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建成城乡供水水厂2.3万处,供水管网21万公里。水生态方面,建设水文站63处、水位站99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8平方公里。这些,为建成我省的现代“水利网”奠定了好的基础,提供了好的条件,也坚定了建设的信心。

二、补强“水利网”的短板

“水利网”建设,总的思路是:以防洪水库为网点,以四水干支流和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堤防为网线,以洞庭湖和城市防洪工程为网区,打造水安全保障网;以骨干水源为网点,以渠系为网线,以局部干旱治理为网区,打造水资源调配网;以水量、水质监测断面为网点,以流域治理为网线,以水土流失治理为网区,打造水生态健康网。要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水利网”,必须补强以下短板。

1、网质量不高。一是防洪能力低。四水干支流有防洪任务的堤段,防洪标准普遍不足20年一遇;湖区堤防,大部分5-10年一遇。全省有防洪任务的城市103个,保护圈359个,80%没有封闭。二是利用效率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浪费严重。灌区干支渠完好率不足60%,衬砌率不到20%。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7,低于全国0.516的平均水平,粮食稳产、增产的水利基础不牢。三是局部水质差。局部地区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情况时有加剧,湘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改善需要作长期努力。全省水域面积日益缩减,水域的自净、纳污及生物生境功能急待维护和提升。

2、网结构不优。一是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三峡建成后,洞庭湖洪水来量大、泄量小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遇1954年型洪水,城陵矶附近仍有巨大的超额洪量。资水下游、沅水中游、澧水干流防洪控制工程仍有欠缺。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多、防御难度大,全省96个县市区、7.1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受山洪地质灾害影响,7600多处较大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各地,成为人民生命财产的最大威胁。此外,还有1/3左右的水库带病运行。二是干旱问题依然突出。湘中、湘南、湘西干旱仍然没有缓解,急需骨干水源点支撑。长江上游梯级相继投入运行,清水下泄、河道下切日趋加剧,枯水期长江注入洞庭湖水量将进一步减少,出流加快,湖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显。三是供水保障仍然不强。城市供水水源点单一,设施不配套,水处理工艺滞后,用水浪费,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能力不强。全省还有450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3、网机制不活。一是在投入机制上。水利投入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社会资本“进不来”,也“不愿进”,特别是“两工”取消后,群众基本不再参与家乡水利建设,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情况十分普遍。二是在管护机制上。水利工作更多地放在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汛抗灾上,重“建”轻“管”现象普遍,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三是在监管机制上。重事前审批,轻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

三、加大“水利网”建设的力度

要建设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水利网”,必须补强短板、必然在以下方面加大投入。

1、网点上,抓补点、抓加密。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持续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惠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重点加快建设涔天河扩建工程,研究启动金塘冲、宜冲桥、凉水口、莽山、毛俊、犬木塘、五强溪扩大库容等流域性防洪控制工程和骨干水源工程。积极推进以解决洞庭湖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城陵矶水利综合枢纽前期论证工作。加快城镇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第二水源,建立健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网,对单一水源供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完成双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特别是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加快推进我省12项列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前期和建设,尽早建成发挥效益。

2、网线上,抓连通、抓延伸。重点加快推进四水主要干支流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到“十三五”未,基本解决重要堤段防洪安全问题。继续实施韶山等20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争取启动武水、岩马等13处大型灌区和661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实施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和末级渠系改造。加快松滋、藕池等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针对我省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今年再建设水厂1860处,继续加强饮水网的建设,并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管理专业化”的目标,加快布局全省“十三五”农村饮水工程,到2020年,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80%,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3、网区上,抓完善、抓覆盖。在湖区,继续实施洞庭湖近期实施方案。在山岳区,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推进重点山洪沟治理,基本建成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在城区,五年内基本完成全省县城以上防洪圈封闭工作,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在监测预警上,落实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建立建全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确保2020年全省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2%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4、机制上,抓改革、抓创新。一是加快政府退出。将市场想干、愿干、能干的水利工程交由市场来做。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特别是工程建设标准、工程质量、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强有效监管。二是推进市场进入。制定指导目录。定期推进一批如莽山水库、金塘冲水库等具有灌溉、防洪、供水、发电的水利工程,向社会发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三是激励群众参与。鼓励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的建设模式。鼓励城乡社区自愿组织用水者协会。鼓励在水利建、管、用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

我省“水利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次发布的重大水利项目,结合了国家7大工程包,结合了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研究,结合了当前省情特点,共发布了1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625亿元。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水利网点工程,29个项目,投资1078亿元;第二类是水利网线工程,29个项目,投资2533亿元;第三类是水利网区工程,42个项目,投资1868亿元。我们希望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也希望新闻的朋友们多宣传、多关心、多支持。

记者:请问我省为什么要这样大张旗鼓地加大水利投入?

欧阳彪: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重大意义,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这是近期的现实需要。大家都知道,当前整个经济都处于下行阶段,稳投资是稳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水利投资在整个投资中占有相当比重,更是政府投资的一个主要方面,抓水利投资等于抓住了关键矛盾和问题核心。同时,我省水利投资长期来都是断腿,加大投入不会形成过剩产能和浪费。像农村,还有1500多万人没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城市,还有80%的防洪圈没有闭合,超半数需要建设第二水源;生态,3万多平方公里国土面临水土流失,6万多亩水域每年在消失,这些都迫切需要加大投入。

2、这是长远的战略需要。湖南是一个水情非常复杂的省份。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0%;地域分布不均,山地较丰,湖区丘陵较少,水多与水少并存,防汛与抗旱并行。特别是长江三峡蓄水运行后,江湖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洞庭湖季节性、区域性短缺问题日益明显。再加生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改变过去单一治水的理念,立足长远、放眼全域,用系统的办法、均衡的思维去通盘谋划和投入。

3、这是发展的全局需要。水利是发展的根基,是民生的根本。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伴随着工业用水量的骤增;新型城镇化的扩张,伴随着人口布局调整、流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伴随着农田标准、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些都对水质水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大规模的水利投入,才能有效解决人水矛盾的问题,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记者:请问我省在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如何解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甘明辉:在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农村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是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主方向。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主要解决是农业灌溉入田、农村饮水入户等问题,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群众参与热情也最高,是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解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作为了推进加快“三农”发展的有力抓手。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按照“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原则,省本级连续5年每年安排财政奖补资金10亿元用于小农水建设,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建设,全力破解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是解决农业灌溉问题。2011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08亿元(2011年60亿元,2012年75亿元,2013年83亿元,2014年90亿元),年均增幅达10%以上。其中仅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总投资50亿元,较“十一五”投资增加8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1提高到现在的0.48,新增、恢复灌溉面积近1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0多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5亿公斤。二是解决农民饮水问题。2011年以来,投入80多亿元,建设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271处,解决了近2000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5年的不足15%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实现了100%的乡镇通自来水,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建成了一批生态渠道、生态山塘、生态湿地,较好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记者:请问我省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中的12项,尤其是今年要实现新开工的莽山水库、涔天河扩建工程灌区项目,进展如何?

彭清辉(省发改委农经处处长):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去年5月国务院部署2020年前加快推进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我省共有12项列入,总投资约680亿元。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是我省水利发展的重大机遇,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省高度重视,迎难而上,抢抓机遇,目前各项工作有序加快推进,项目总体进展顺利。

一是在建项目持续加大投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骨干工程、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河道整治工程、洞庭湖治理和长江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等6个在建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已下达投资122.5亿元,超过总投资1/4,按时保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二是新开工的项目加快推进。经各方共同努力,我省今年将新开工莽山水库和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灌区两项重大水利工程,其中:莽山水库,可研报告2月底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初步设计已报请水利部审批,争取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灌区,已于3月初由国家发改委委托完成可研评估,争取今年上半年获批,10月份完成初步设计批复,下半年开工建设。此外,明年拟新开工项目金塘冲水利枢纽也将启动可研报告编制,但就移民问题还将作进一步论证。

三是前期工作项目稳步推进。毛俊水库项目建议书已由长江委完成审查,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犬木塘水库项目建议书按期编制完成,正在抓紧上报水利部;白马水库扩建项目正在开展论证工作。

记者: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请问如何看待我省投资的作用和水利投资的地位?

曾艳阳(省发改委投资处处长):非常高兴能回到您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1、扩大投资,对于湖南来说,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面对当前经济的持续下行,国家已释放信号,要理直气壮抓投资,陆续推出了7大工程包、6大消费工程,变重大项目调度由季调度,到月调度,到旬调度。对湖南来说,更需要理直气壮来抓,三驾马车中,我们的外需所占比重低、消费是个慢变量,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投资,投资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更重要的是,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也都需要充分发挥投资的积极作用。

2、新常态下抓投资,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抓投资不是一味的铺摊子、盖工厂、扩投入,关键是要科学投资、理性投资、惠民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效益和质量。像基础设施领域,重要节点不畅通、配套设施不健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都制约了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在这种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网络化的概念,今天推出的是水利网,下一步还将继续推出交通网、能源网和信息网,这是投资理念的一个巨大革新。

3、水利投资在全省投资大盘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水利大省,每年的投入都占相当比重。从大数上说,去年全省直接的水利项目投入300亿元左右,如果加上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涉水投入,接近1000亿元,占全省基础设施投入的近1/5。从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看,每年争取和安排的政府投资均超过1/5,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下一步,关键是要按照“水利网”的构想,结合十三五,加快谋划、储备和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把蓝图化为现实。

记者:请问我省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印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

易放辉(省水利厅规计长处长):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大,公益性强,市场融资能力弱,社会资本进入还存在“进不来”和“不愿进”的问题,部分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较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靠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用改革的办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近期联合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我省相关部门联合转发了此文,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贯彻落实:

一是落实责任。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外,项目建设所在地和受益区主要在市或县域范围的,市或县为责任主体,负责筹措前期经费、前期工作开展和PPP融资方案制定等。二是明确范围。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特殊情况外,对经营性的有现金流等经济收益的新建重大水利工程,原则上必须采取项目法人招标等PPP方式开展项目建设和运营,对于灌区等公益性较强的新建重大水利工程,地方政府要积极研究,与经营性较强项目打捆开发,对无法与之打捆开发的积极推行代建制。三是规范程序。原则上可研报告编制完成,相关经济参数及投资基本确定后,组织开展PPP等融资方案编制,报请省政府批准后,再开展招标或协议签订工作。四是强化建管。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依法依规、深入细致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严格投资计划和资金管理,坚持建管并重,明晰产权,强化管护。五是试点示范。国家发改委已明确莽山水库作为全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试点项目,我们将加强跟踪指导,积极利用相关政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尽可能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