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年,中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些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三农”工作重要地位认识的深化,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最明确的指导和最强劲的力量。 今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两个“根本”,坚持不懈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而发展生产的方向是建设现代农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抓好水稻、生猪、柑橘、茶叶等优势产品的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和贮运技术研发,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推进我省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搞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产业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工程建设,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消费服务。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一个突出重点,就是加快建设以粮食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基地”。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发挥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以粮食生产县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要在去年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力争有新的增加。要把袁隆平院士的“种三产四”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力争今年全省推广超级稻800万亩以上。要继续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搞好优质稻米的加工,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3.促进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从国际农业发展规律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是增强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主要包括农业内部增收动力和外部增收动力。近几年我省农民增收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规律,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89.8元,其中来自农业内部的家庭经营收入1743.5元,占51.4%;来自外部的工资性收入1449.6元,占42.8%。由此可见,我们抓农民增收,要注重内、外部增收动力相结合。要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家庭多种经营、规模经营,培植一村一品、专业大户,通过提高种养业效益增加家庭经营收入。要拓宽外部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实际问题,提升劳务经济发展水平。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省里“两会”期间,我和周强省长同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下乡期间与农民交谈,大家反映多的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抓好路、水、电、气等几件实事。一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要加快实施通畅、通达工程,着力解决一批建制村不通公路的问题。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快实施洞庭湖与“四水”治理项目,抓紧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善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突出抓好防灾抗灾工作,重点落实好防灾措施,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搞好灾害预警预报。三是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实施好“户户通电”工程,让更多的农民用上便宜电。四是加强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秆气化等新型清洁能源,实施好乡村清洁工程和生态工程,继续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力争有新的提高。同时,继续抓好农村通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广大农民生活质量有新的改善。 5.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些年,中央强调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从我省的情况来看,这一举措的推动力很大,农村社会事业进步明显,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面逐年扩大。但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不懈下大力气抓好,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让农民群众有钱看病、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要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抓好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加强救灾救济工作,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稳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努力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和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促进贫困地区和库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 6.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回顾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党的惠农政策都源于农村的改革,只有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心组织抓好试点,确保林农得到实惠、林业加快发展、生态优势得到保持和发挥。要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征地制度和小型水利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要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认真探索解决乡村负债问题。 7.抓好村庄规划整治。要坚持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抓紧编制村庄整治规划。要因地制宜抓好村庄整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建设。要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切实产生一批有实效、推得开、学得到的典型。 做好“三农”工作,完成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具体说来,要强化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我们讲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重要的是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务必做到领导亲自抓,真正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级党委要有分管“三农”工作的负责同志,特别是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三农”工作的负责同志,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类型,办点示范,有针对性地搞好分类指导。要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切实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把“四项补贴”、“三个继续高于”、“两免一补”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落实到位,把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做到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要在深入研究中央政策的基础上,筛选确定项目,搞好对口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地各部门要适应农业农村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科学认识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村进步、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来。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农村基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乡镇村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组织、协调、服务作用。要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好村民自治组织以及青年、妇女组织的作用。要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要加快建立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继续从县乡选拔优秀党委书记到省直机关任职;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要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大力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合理提高村干部的生活待遇和保障水平。要继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保障基层组织工作有场地、农民群众活动有场所。要建立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考核制度,积极探索由受益农民参与基层干部业绩考核评定的相关办法,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八项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3.加强和谐农村建设。农业农村深刻变化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我们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着力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多层次、多形式加强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自治机制,进一步抓好村务公开,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尊重和保护农民民主权利。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等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促进乡风文明。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民富裕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时刻想着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要从实际出发、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切实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超越阶段的目标,不上劳民伤财的项目,不做违背农民意愿的事情。要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特别是乡镇干部,主要岗位是乡镇村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兄弟和乡镇居民,乡镇干部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效。对乡镇干部的考核应该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那些想事干事、为农民利益鞠躬尽瘁的干部,要委以重任;对于只会“做官”、只会做表面文章、只会奉承、只会享受的干部,不但不能提拔,而且要严肃批评,在基层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
|
责任编辑: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