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罗江上惊天一跃,汨罗江畔端午节就与一条江(汨罗江)、一位世界名人(屈原)、一座千年古祠(屈子祠)紧紧地连为一体,并由此丰富了端午习俗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派生了一项龙舟竞渡运动,使汨罗江成为蓝墨水的上游、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民族精神升华的圣地、无数文人为之向往的地方。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具有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端午习俗,分布于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日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多样性、浓郁的文化性、狂热的参与性和深远的影响。汨罗江边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祭屈等都有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还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雄黄酒更有浓郁的地方含义。而且上述这些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如在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公元六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等均有描述。
在这些日子里,从节日期盼、准备、参与、狂欢到回忆的全过程中,汨罗江畔的人们无不充满一种内在的情感冲动。如一家之主分工摘粽叶、打艾叶和采菖莆以及浸糯米的那份期待,一家几代围着堂屋包粽子时那份团聚的浓浓亲情,女儿女婿背着崽女带上粽子、鸡蛋、包子回娘家时的那份温馨,十里八乡老百姓争相观龙舟竞渡时的那份狂热……无不显示人们在这个喜庆节日里洋溢着的快乐。节日让一代又一代劳作的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富民安的祈求、对屈老夫子的深深怀念。还有青年男女和他们的父母,则把这个节日当成了相亲招亲的极好机会。
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名列其中。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更受到了世界的关注。每年端午,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的新闻媒体常常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专题报道,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原苏联、韩国等多家电视台还以专题形式推介龙舟竞渡、屈原、屈子祠和汨罗江,特别是龙舟竞渡运动现已传播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十年代汨罗江龙舟赛
1980年汨罗江龙舟赛
外囯友人观看尤舟竞渡
2007年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