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农头工尾粮头食尾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国家粮食局局长解读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17-09-08
浏览量:1|| | ||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题:抓农头工尾粮头食尾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解读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

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8日公布。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目标是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好粮食供求“蓄水池”

记者:粮食产业经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何重要作用?

张务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既需要足够的粮食产量和库存,又离不开相应的加工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只有经过加工转化和物流配送,把成品粮油及时供应给消费者,才最终真正实现了粮食安全。

粮食产业经济涵盖由原粮到产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是粮食供求的“蓄水池”“调节器”。

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产业链条越完善,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看,我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粮食产业体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国际看,世界粮食强国往往也是加工流通强国。我们只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粮食企业,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粮食产业链条,才能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粮食产业分工中争得主动。

粮食经济迫切需要新旧动能转换

记者:如何以问题导向看待我国粮食产业经济?

张务锋: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兴粮之策、富农之道、惠民之举,也是行业发展所需、部门责任所系。

就粮食产业而言,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利用率低。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中高端产品缺口较大,低端产能过剩,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6%。

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存在两个70%,即:70%的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70%的成品粮油加工企业尚未实现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业向前后两端延伸不够,产业链各环节结合不紧密。

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有些地方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加工流通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

创新投入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粮食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0.5%,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中小粮油企业普遍缺少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工艺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加快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结构优化、动能转化、持续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现加工流通增值,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目前山东、湖北、安徽、江苏、广东五省粮食产业年工业总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其中,山东省突破3600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粮油加工企业达到523家,过100亿元的4家,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发展。

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民生大计,有利于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拓宽种粮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国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558家,建立原粮基地6546万亩,涉及农户数量1385万户,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之一。

完善市场机制 激发企业活力

记者:这需要怎样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支持?

张务锋:按意见要求,粮食产业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需要更加高级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支持。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求,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做强做大做优一批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同时培育发展和壮大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增强产业经济发展活力。

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方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打好“组合拳”,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作出顶层设计。粮食部门要积极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库存消化的现实要求,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和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主食品工业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粮食企业达到5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