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1-01-12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 机关党建 > 纪检工作

领导干部中的“五不”作风不可取

编稿时间: 2017-11-03 08:38 来源:巴陵风纪网 浏览量:4605次 

日前,河南省纪委书记任正晓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发表《少数干部太把自己当“官”,对群众观疾苦漠不关心》的文章,令人深思。文章指出当前部分干部政治信仰不坚定,工作作风浮躁,理想信念滑坡,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诉求“打太极”、“踢皮球”,甚至在扶贫领域“雁过拔毛”,损害群众利益。应该看到,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干部能够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干部作风呈现明显的好转,但是对照新形势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当前干部作风建设上还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

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少数干部心浮气躁、精神不振、思想消极,不认真学习理论、不深入思考问题、不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凭借老经验、老办法,“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屁股”走人。一些干部忽视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知识空白”、“本领恐慌”问题。

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少数领导干部有“守摊子”思想,热衷于当“太平官”,安于现状、甘于平庸、墨守成规、懒政怠政,存在“少做事,少犯错;不做事,不犯错。”的思想,满足于已有成绩,认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已经不错了,可以松口气了,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有些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主政多年却少有建树,不做事,只做官,一心谋求个人职位晋升,不关心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不紧”。没有从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空对空”、“两张皮”。表现为在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有时带有机械性,不结合本地实际,甚至依靠行政命令的方法去落实,有的则盲目实行了“一刀切”,用硬办法落实基层工作。还有个别干部在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党委、政府决策时,方法不当、措施不力,导致工作难以落实,甚至引起群众上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群众工作作风“不实”。少数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主要表现在高高在上,“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遥控”指挥多,深入实际少,即使去基层调查研究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工作推进不实,缺乏“钉钉子”精神,干工作“三分钟热度”。更有甚者,“光打雷不下雨”,谈到重点项目就“有望开工”,谈到难点问题就“有望解决”、“研究研究”,致使一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长期停留在规划中、停留在报告中。工作方法不实,个别干部在感情上和人民群众仍存在距离,不愿意也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充耳不闻,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只做表面文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部门依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工作人员“打太极”、“踢皮球”,故意刁难、推诿扯皮的现象依然存在。

廉洁自律约束“不严”。少数基层干部不重视个人修养,随波逐流,把吃吃喝喝、收送红包礼金视为平常小事、礼尚往来;个别领导干部生活交友不慎、律己不严、行为不端、纪律松懈,与商人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用权力“做生意”;有的干部在公共场所参与赌博,用公款大吃大喝,出入私人会所,吸毒嫖娼、包养情妇,在八小时之内“道貌岸然”,八小时之外“原型毕露”;极个别的干部,经不起金钱和权力的诱惑,触碰红线、超越底线、违纪违法,在社会上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屈原管理区纪委  张记江、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