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返还扶贫领域‘雁过拔毛’资金60余万元,江永县通报3起危房改造领域‘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典型案例,永州通报7起农村危房改造领域违纪典型案件…”近日,我省各地相继通报涉及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从中不难发现,扶贫资金多在“最后一公里”遭遇“肠梗阻”,基层干部俨然成为了扶贫资金安全的最大威胁。
扶贫资金是用于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等方面实际困难的专项资金。这些贫困家庭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劳动力不多、脱贫致富能力弱。基层干部作为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中坚力量,应该在生活中帮助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在政策上给予贫困群众支持关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手握权柄的基层干部对扶贫领域的“奶酪”丝毫不讲客气,把关系贫困户生存发展的有限资金视为“唐僧肉”。
缘何扶贫资金屡成基层干部的“唐僧肉”?究其原因,有的是基层干部的法纪意识淡薄,认为只要没有中饱私囊,便可以随心所欲挤占挪用扶贫资金;有的是基层干部群众意识淡化 ,认为只要服务对象忍气吞声,便可以心安理得的吃拿卡要扶贫资金;有的是基层干部规矩意识缺乏,认为只要手段隐蔽高明,便可以肆无忌惮的虚报冒领扶贫资金;有的是基层干部廉洁意识不强,认为只要集体达成“共识”,便可以放心大胆截留私分扶贫资金;…如此种种已然筑成了威胁扶贫资金安全之堤的蚁穴,直接损害了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影响了扶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如何堵住蝇贪蚁腐的吸血之口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扶贫政策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剂”,不是发财致富的“摇钱树”; 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保命钱”,绝非任人宰割的唐僧肉。有限的扶贫资金必须真正用在扶贫上,用在贫困群众身上。只有党员干部坚持把规矩纪律挺在前面,带着感情耕好扶贫“责任田”;只有从制度上堵住扶贫资金管理漏洞,扎紧扶贫资金“安全袋”;只有使纪律真正成为扶贫资金上一根带电的“高压线”,才能彻底戒除觊觎扶贫资金的贪欲之心,合力斩断伸向“扶贫奶酪”的贪婪之手,确保扶贫资金安全畅行“最后一公里”。(汨罗市纪委 吴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