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条喜讯从基层传来:由市总工会牵头联点的桃李村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今年来,市总工会党组坚决贯彻市委深化农村“空心房”整治推进村庄清洁集中攻坚工作部署,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对象云溪区云溪街道桃李村,把工作能力强、敢打硬仗的优秀党员干部派驻到该村带队蹲点开展集中攻坚。

为打好岳阳乡村振兴第一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彭先政,市总工会原党组书记谭志兰先后9次前往该村实地调研,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炎云上任第一个月,就3次前往该村指导督促、推进工作进度,组织工会干部职工与该村党员群众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使集中攻坚工作再升温、再加压、再提质。

为迅速扭转该村组织软弱、基础薄弱,工作年年处于“创先争优事项,项项全无;‘一票否决’事项,票票否决”的落后境地,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紧紧团结和依托街道党工委、村党支部,从加强发挥党建“两个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入手,以抓实党建促集中攻坚工作提速增效,经常与该村党支部书记促膝谈心、加油打气,毫无保留地传授其曾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的工作经验,指导规范召开支部会议、组织民主生活会,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开展以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三亮”活动和“党员包户”活动。随着党建“两个作用”的全面发挥,该村人居环境整治驶上“快车道”:截至7月中旬,拆除“四房”158处(5766)平方米,道路拓宽提质12.8公里、“白改黑”4公里,绿化主干道3.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38盏……该村以前“有路不平、有沟不通、有灯不亮、有地不净”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村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向心力、凝聚力不断提升,现在的桃李村充满活力。7月10日的《人民日报》以“考评上墙,责任落实”为题,对该村进行了专题报道。

今天桃李村的巨变,是市总工会一贯重视党建工作、指导基层做实做优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总工会坚持举旗铸魂跟党走,不断强化认识、创新举措、深化成效,以党建引领促工作提质。

强化党建工作新认识。旗帜引领方向明。市总工会党组“一班人”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思想认识,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在工运事业发展重大问题上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实,确保全市工运事业的“红色基因”和“政治底色”。“抓党建”是每年初市总工会党组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党建工作计划是每年市总工会机关下发的第一份文件,党建工作安排是每季度工作部署会的第一项内容,党建工作成效是年度述职的第一项工作……正是因为坚持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不动摇,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市总工会党建“两个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不断推进我市工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市总工会连续9年被评为全市综合绩效考核先进单位、湖南省工会工作考核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创新党建工作新举措。“一打口号不如一个行动”。市总工会坚持健全工作机制,让机关党建优起来。实行市总党组、机关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四级联动”和“无缝对接”,对责任落实 “打桩定位”,每半年开展述职讲评,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使党内政治生活既严肃又活泼、既落实又优化;拓展教育载体,让党性教育热起来。抓住“岳阳工会云”升级改造契机,探索搭建“党建+工会云”教育平台,以青年干部为骨干,组建党的理论学习小组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党建微视频微动漫,使大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市总工会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强国”积分6000分以上,占比达到50%以上;深化“党建带工建”,助力“两新”组织强起来。以非公企业、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为重点区域,以新经济、新业态、新组织中劳动者为重点人群,深入开展100人以上企业推进建会和“八大群体”入会集中行动,近年来,新组建工会2537家,发展会员19万多人,为“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领提升工作新成效。市总工会党组秉持“围绕发展促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将党建工作和工运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使全市工运事业不断提质上档。引领各级工会组织紧扣“三大攻坚战”“2+10+20”重点工程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创新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新岳阳”示范性劳动和技能竞赛。近年来,累计有1.2万多家企事业单位、200多万名职工群众参赛比拼,刷新了“岳阳速度”,积蓄了“岳阳动能”,锤炼了“岳阳精神”;引领各级工会组织积极传播党的温暖,贴心服务职工群众。近年来,各级工会筹集“两节”送温暖资金9000多万元,慰问困难职工11万多人,开展职工住院医疗互助活动,为3.7万多名患病职工补助2400多万元,举办焊工、叉车等技能培训班800多期,帮助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承办“中彩金”法律援助案件1266件,挽回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工会“娘家”离自己很近、工会“娘家人”让人很温暖。

本报记者 谭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