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振华
为填补教育空白,电大教育曾立下汗马功劳,圆了许多人的大学梦,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当“欠账的学历”逐渐还清,电大教育如何转型?如何从原来的学历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从原来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教育对象,逐渐转向广阔农村、广大农民?
岳阳广播电视大学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通过强抓党建带电教,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精心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三年来,共培养3000余名愿留下、会干事的农村带头人。由农民大学生领衔的公司、电商代表、农业合作社遍布全市乡镇,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8月的平江长寿镇姜坳村风景美如画,一条条硬化水泥路通往村组,一座座整修完好的山塘清悠悠,一架架改造好的电网规范架在路边。在这满眼青山,牛羊成群的乡村田园画卷中,记者见到了长寿镇姜坳村支部书记张万春。
“以前村里条件还比较差,路没硬化,乡村配套设施不全,村民观念比较落后,又没什么产业,发展缓慢。”张万春说。
2015年,张万春报名审核通过后,成了岳阳电大秋季班一名学员,他将电大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家乡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改变了姜坳村基础生活设施落后的面貌。他带动村民植树造林和发展养殖,带动村民发展绿色食品(水稻),创立“张奇品”大米品牌并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提倡农村文明新风,建立了农家书屋和健身活动。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张万春被评为“2016年巴陵人才农村实用带头人”。
省里来的领导在长寿镇姜坳村指导工作时说:“村里就需要像你这样综合素质高的农村工作带头人。”
岳阳电大结合农民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组织教师深入一线、创新教学研究,多途径、多通道、多维度实施教学。为学员发放移动学PAD,解决网上学习难题,切实保证了空间学习的效果。开展送教下乡,解决了难以集中学习的难题;实施实用技术培养,在全市建立各类实践基地、省级示范基地40余个;组织专家编纂了《农村实用技术简易读本》特色教材,服务农民大学生实用技术培养。
和肖石军同批入学的还有湘阴县杨林寨乡村民刘辉军。2014年他开始尝试小规模养殖龙虾。“刚开始处于摸不着门的状态,只能少量养殖,规模稍一扩大,风险就随之而来。”刘辉军说。
通过“农民大学生”专科班的学习后,刘辉军慢慢成为养龙虾行家。2017年,他在家乡干成了一件大事,通过流转村民手中的150亩农田,成立了湘阴县富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并以点带片,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增产。
在县农业局、民政局、水产局的批准下,刘辉军和同学一起成立了湘阴县翼龙稻虾生态种养协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辐射全县带动农户300户,关联种养面积2650亩。按照现在小龙虾的出塘情况看,预计可带动农户增收7950万元。今年,刘辉军被湘阴县人民政府授予“科技示范户”。
岳阳电大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乐艳华告诉记者:“我们正把眼光瞄准进入信息时代的农民大学生培养工作,通过践行一线工作法,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给农民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支、助、学服务,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富有乡土情怀的农民大学生队伍,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教育支撑。”
从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到组织农民大学生宣讲十九大精神;从精准帮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到帮扶学员激活乡村生态……如今,岳阳电大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继续筑梦乡村,让学校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