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岳阳风土 > 风景名胜 > 古碑刻 > 正文

古碑刻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09 12:00

封山印 位于君山岛龙口东侧石壁间。刻痕皆就崖壁凿出深约15厘米的凹面然后刻制,存二方,一大一小,相距约4米,大者居东,高1米,宽1.7米,中以直线间隔,左右阴刻二字,“人”字刀法,左刻“”字,右刻“”字。是什么字?何年刻?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始皇封山印,其译为左篆“封山”或“永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219)南巡,过长江,入洞庭,忽然狂风大作,船不能行,只得停靠君山暂避。秦始皇问博士:“此乃何地?因何有如此大风?”博士答:“此地名叫君山,尧帝之女、舜帝之妻湘君葬此,每遇湘君外出返回,便有狂风大作。”秦始皇闻之大怒说:“天下只有我为君,怎么山也叫君山呢?我乃真命天子,谁敢对我兴风作浪呢?”便命刑徒三千,砍尽君山树木,放火烧光,并在石壁上盖印封山,不准鬼神出没,严禁黎民登山。二说系唐代梵文摩左刻“①”字,汉译标写为“唵”或“蓬”,意译为“报赞、报至”,在梵语中是一个极神圣的字母,它被赋予深奥的神学和哲学内涵。右刻“ ②”字,汉译标写为“吽”或“③”,表示“强调、肯定”,蕴含“俱足万法”的奥义。二字皆表示祈祷、吉祥,属咒语,为梵文“悉昙体”,专家根据该体流行于公元5~9世纪和唐开元元年(715)张说《游洞庭湖湘山》“岩坛有鹤过,壁字无人识”诗句认定,这方石刻最迟刻于公元7世纪,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梵文摩崖石刻,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小的一方居西,高0.54米,宽1.25米,内阴刻三字,平底刀法,除右一字清晰外,余二字已不清,右字为“④”,与大方内左字相同,属“天成体”,刻于10世纪以后。还有人则释为道家符咒,还有人认为是元代八思巴字。1998年经专家论证,鉴定所谓岳阳市君山“封山印”为唐代摩崖雕刻梵字。

刻于君山岛石壁的“封山印”。(图片)

刻于民国31年的“三战三捷”石刻。(图片)

九老题名石 在平江县木金乡后岩村,有字刻于道岩葆真观岩洞石壁2000余平方米的范围之内,阴刻元代九老和清代十老的姓名和诗文。清同治《平江县志》卷八“古迹”载述元代九老的姓名:“鲁仕能、吴金斤、鲁仕行、方采、邓希恕、张万全、李绍春、罗大、罗太享。每岁值菊金蓉锦之时,择山水胜处,更迭主会。”赋诗而刻之于石。清同治十年(1871)九月,李元度邀集10人,续元九老会于此,并赋诗刻石。

淡江摩岩石 刻位于平江县三市镇淡江村黄土坡处,字刻于淡江两岸的峭壁上,约在3500平方米范围之内,阴刻“龙山晓钟”、“仙埋烟霞”、“望江当月”、“益者宽心”和一些叙事体文章。字体大小不一,有楷书、隶书、行书和魏碑诸体。字形最大者有0.8平方米,可辨纪年款识,有清乾隆二年(1738)和同治五年(1867)等。

岳临分界碑 位于云溪区坪田村,距贞节牌坊约30米,南北各有青石碑一具,高2.5米,宽0.9米,南碑书“巴陵县北界”,北碑书“临湘县南界”,系清乾隆十四年(1749)立,李青书丹。款识记岳州知府和两县知事姓名以及立碑年月。

河泊潭刻石 位于汨罗江与湘江汇合处。据《水经注》载:“汨水又西为屈原潭,即罗渊也。”相传屈原投罗渊而死。今之河泊潭已被围垦于堤垸内,仅存河汊。潭岸凤凰山峭壁巍峨。河泊潭今立有花岗石标志,刻石铭文为:“战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此投江殉国。”

大云山石 刻位于主峰下隆兴宫前的崖壁上,摹刻杨森书写的“三战三捷”四个楷书大字,每字长2.15米,宽1.8米。下刻说明50字:“倭寇侵我中国,在湘者相持五年,中经大举犯长沙三次,赖民众协力,将士有命,都予击溃。国人正精诚团结,矢志澄清,泐石共勉。”刻于民国31年12月。

明故赠太恭人邵氏墓志铭 1998年出土于岳阳楼区南湖虎形山颜氏家族墓地。墓志一盒两块,方形,边长55厘米,厚16厘米,青石质。上块篆书“明故赠太恭人邵氏墓志铭”,下块楷书铭文正文,直书28行,每行30字,记叙死者家世生平,墓主为明刑部尚书颜颐寿之母,撰文国史总裁李东阳,书丹吏部尚书杨一青,铭文文笔优美,楷书秀隽劲健。撰书、书丹者,皆明代嘉靖皇帝誉为“楚中三杰”之一。

特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