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考证 > 史志研究 > 正文

浅谈第二轮志书的创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21 12:00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就是继承、发扬光大。但在第二轮修志时,新时代要求续修在总结经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需要,也是修志事业发展的需要。志书创新的内容很多,有理念、方法、程序、篇目、结构、内容、版式、装帧、版本等等,我这里仅围绕编修的志书谈六个方面的创新:

一、在修志目的上创新。首先要弄清楚修志为什么。旧志书的目的很明了,就是“存史、资治、教化”。也就是说志书是官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社会主义第一轮修志也沿用了这一目的,但细想又不同,由于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目的内容有很大的延伸。第二轮修志的目的是什么?今天是为人民修志,为改革开放修志,为社会主义修志,其服务主体已完全转变,地方志图书的商品属性,读志用志的社会性,发行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都不是封建时代量身定做的功能所概括的。现在志书有四性“资料性、著述性、服务性、市场性”。这四性,服务性是核心。强化地方志服务功能,要坚持“五个为主”的原则,即以服务人民为主,以服务当代为主,以服务本地为主,以服务经济为主,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主。我们只有坚持“五个为主”的原则,就会在编修志书中有的放矢去创新。

二、在框架结构上创新。志书框架结构体现在篇目上,它的确定和取舍,应从现代化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出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划分各项事业(事务、工作),分别设立各事业(事务、工作)专志。第一届志书出现一种倾向,视志书为“百科全书”,强调“既博且专”。在框架结构上要求“横分到边,纵分到底”。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层次上(即横向结构)不管大小轻重,所有的事业(事务、工作)都要上(即“到边”),在同一部专志内(即纵向结构)将事业(事务、工作)层层分解,分到一个个不可分的基本个体(即“到底”)。有的节下设目、子目、分目,层次多达七八个。写成类似机关指南、教材。第二轮修志可采取篇、章、节与条目结合体。设条目可克服层目过细、呆板、不好归类的弊端。条目可写综合性条目、主体性条目、典型性条目。

三、在志书内容上创新。第二轮修志作为断代志,主要记载某一历史时段的地情。第二轮修志内容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突出“改革开放”。不但要在县志篇目上突出改革开放,而且要在凡例中规定:“为系统反映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的记述上溯至发端”,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笔,全志以改革——发展为主线,全方位记述各项事业的变化与成就。全面系统记述全县(市、区)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机构改革、领导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劳动制度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2、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改革开放是从经济建设开始的,我们必须重点记述。明、清两代旧志,经济部类仅占全志篇幅的1/10左右。社会主义第一轮新方志,经济部类篇幅明显增加,一般占到1/3左右。但第二轮修志有的地方要升到1/2左右。3、重点记述反映地方特色的事物。地方特色是志书特有的个性,是志书生命力之所在。方志的区域性决定它应有地方特色。一部高质量的志书,应突出记述当地的地情,因地制宜地决策和优于外地、先于外地、多于外地、异于外地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地的真实面貌。我们应该去发现、去挖掘各地的特色事物,并加以重点反映,使志书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4、加强志书“以事系人”的记述。“以事系人”是由续志本身的特点、内容和作用来决定的。第二轮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要反映新生事物,反映改革开放,反映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这些记述中,如果没有人物活动,就难以体现志书的时代特征。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志书中如果“见事不见人”,就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5、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记述。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第二轮修志应设专篇或专章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文明新风活动、创建卫生城市、社会新风、精神文明典型选介等。6、写好“专记”内容。“专记”就是对志书中难以归类记述或因篇幅所限未能充分记述的事物、事件的专门记载。专记的内容是各地从入志资料中专门精选出来的,其资料具有地方性和典型性,如果采取集中记述,更能突出志书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专记的体裁比较灵活,根据其内容表达的需要,可以是纪实性文学、通讯报道,也可以是调查报告、文章摘编。

四、在文体文风上创新。第一届修志,一律采用规范的语体文(即类似各级“衙门”工作报告、文件所采用的文体),要求文风严谨、朴实、简练、流畅。总的来看,文字都不生动。一般堆放在方志馆、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少有人问津,影响志书功能的发挥。第二轮修志我们要解放思想,在保证资料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尝试用其他文体,写一些篇章节(请注意,只是部分篇章节,不是全部篇章节)。我们不妨学学小说、相声一点点高招,如用散文文体描写风景名胜,使人仿佛亲临其境。新志人物份量轻,写法非常呆板,一般将《人物传》写成为一份不大完整的履历表。这个人是哪年生的,生在哪里,读过什么书,当过什么官,哪年死的,看不出什么功绩、品德,教育意义不大。何不学学孟圣人的办法,“不告而娶”,变通处理,采用特写文体写几个人物。

五、在综述、概述和无题序上要创新。志书的体裁是横排竖写、比较散,需要用线将一颗颗珠子穿起来,起纲举目张的作用。述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我翻看了各县(市、区)第一轮志书,有的设有述,但述写得很一般,有的还未设述。第二轮修志要下功夫解决这一问题。

六、在形式上创新。新时代给第二轮修志提供了新观念、新材料、新手段、新样品和新市场,我们就要创新形式,在装帧上要创新,编排上要创新,图片上要创新,出光盘,上网络,使志书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