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灭志书中出现的差错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21 12:00
志属信史,要为各级领导决策、执政提供准确依据,为当地思想教育提供有说服力的教材,为历史著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这是每部志书的总纂、终校人员的职责。如果志书记述不实,错误百出,不仅不能发挥志书应有的“资治、教化、存史”的效益,而且会惹是非、捅乱子,给领导机关添麻烦。从现已出版的志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料方面存在“硬伤”,表现在1、资料不准确。如史实时间不准确;史实中人物姓名、职务不准确;引用的重要文献不准确。2、数据资料运用矛盾。如,概述(综述)篇与其他篇数据有矛盾;大事记中的数字与某些章节数字不符;没有按统计局公布的法定数据为依据;数据张冠李戴;统计表内数据矛盾;文表数据相矛盾;各表数据不一致;卷与卷数据矛盾。二是史料前后矛盾。三是交叉重复。四是体例方面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志书体裁模式化;篇目设置大而全;支解整体事物;下限不统一;篇与篇排列不符合逻辑关系;类目档次低,资料含量小,反映不了事物的本质面貌;分类标准不一;记述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合;许多出版的志书都未编索引,不便于检索使用。五是统计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的表统计时间不准,有的没有统计时间;有的统计表缺标题等。六是校对时出现错别字、重字、漏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七是史料注脚不全。
要提高志书质量。总纂及校对工作者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彻底消灭资料方面的“硬伤”。用比较对照法,与各时期正式名称作比较,消灭政区名称、机构名称、职官名称、地名、人名、书名、物名等名称的差错,与原始资料作比较,消灭引文、注释的错误;与实际情况作比较,消灭史实失真的错误。用统一口径法,必须以本地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用认真核对法,对入志资料反复核对。二是用“挑刺”的精神去发现志稿差错,应把住政治关、史实关、技术关。三是将脑、心、眼、手合为一体,认真搞好各级校对,校对人员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要有一种心理压力,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更要具备理性判断能力,不拘泥于对照原稿,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站在更高的层次,竭力找出志稿编辑过程中的疏忽处,及时拾遗补缺。校对时,不能只用眼、手,还要用脑、用心,用脑记住校对过的内容,用心计算那些出现的比例,从中发现 。四是认真学习《行文通则》,熟悉、掌握《行文通则》,使志书标题格式、名称运用、时间表述、数字书写、计量单位、引文注释、图表处理等方面都严格按《行文通则》、《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标点符号用法》、《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出版物上数字运用法的规定》规范进行,使众手合成的志书编得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