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考证 > 史志研究 > 正文

村级民主监督创新研究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21 12:00

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监督是我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①的紧迫要求,亟需新的理论突破,新的机制建造和新的方法配套。

创新理论:本质论 阶段论 关键论

理论的生命在实际。理论创新的要旨在于对实际的本质把握(理论性)和系统掌控(客观性)。我国村级民主监督的创新理论可集中表述如下三方面:

一、本质论。事物的本质是构成(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根本要素。本质与现象对应。本质即深层东西,现象显表层东西。现象越往深走越接近本质,本质越朝外露越显示为现象。现象常常是丰富的鲜活的变化的具像,本质则属于简单的枯燥的固定的原则。民主政治在各国的实践现象不尽相同,但都具备一个共同的本质。高度概括这个本质似可定义为:民主政治是一种依据多数投票进行抉择的现代管理制度。由这个根本标准去观察,大家通常看重的全民普选、多党制、选举“执政”②领导等可能还只是民主政治不同层次的现象,并非我们搞民主的当下的必须的唯一的方式。各国实践也是这样。投票选民长期不足一半,甚至更少;两党轮换,甚至长期一党执政,都很寻常,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这些国家政治的民主属性,因为它们拥有民主这个“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这种本质与现象的理论思维方法,无疑为我们创新民主打开了广阔空间(如果仅看现象,就会将民主等同于普选、多党制或竞选执政领导等肤浅方面,极易堕入“欲搞民主又怕乱,因为怕乱而放弃民主”的尴尬境地,造成民主政治改革迟滞不前)。村级民主监督虽不选举执政领导,但选举监督领导,符合“依据多数投票来抉择”的民主政治之本质规定,无疑就属于民主类事物。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村级民主监督当作民主政治的一个生长点扎扎实实搞好,以推动我国现代民主的实质性进展。

二、阶段论。事物普遍有着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怎样的阶段性尚需要研究。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城邦民主中就只自由民才有投票权。起步于13世纪初的英国“议会民主”长期由其世袭的贵族上院议员所操持,600多年后经“议会改革”增设选举下院议员才有改观,全部议员均由选举产生的议案直到最近终获通过③。而各国现实的民主政治至今仍广泛存在“代议制”现象,这里的阶段性或渐进性显而易见。由此不难发现,人们常以为的民主即人民(人人)当家作主其实是相当高级民主阶段的要求,现实要做到并且做好几无可能,根本原由在于抉择国家大政需要很强的理性④观念,而现实是大多数人的理性尚很薄弱。所以,不顾阶段地想像仅凭多数(投票)来治国,未必就能找到真理治好国家;过激推行,反而存在引起低效、纷争、混乱甚至杀戮之虞——这可能是当前很多民主国家积弊难除的根因。我国流传几千年的世俗功利性观念文化和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且孳生了几乎独有的官本位社会价值维度,人们的追求偏重器物层面短浅局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层面长远整体利益,总体上显现着理性的不足,这种状况决定我国民主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的定性。村级民主监督在最基层单位、牵动最小、事务最简单处突破,其(即使)滋事面相对较小,特别是暂时可避开直选执政领导容易引起的宗派、族群、政治等利益集团的冲突,理应成为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初步切入的一个最佳选择。

三、关键论。现代系统理论认为,每项工作都有其关键部分。关键部分的进退顺滞决定了整项工作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领域一直存在的突出痼疾就是“落实难”,很多工作明明十分重要,天天强调,级级喊抓,但总是搞得不尽人意,要害还是公权力的不作为、懒作为和乱作为所造成,因而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创建一种科学的制权机制。过来约束公权力基本是传统的单一从上型(即只能依靠上级对某个具体公权力的重视和查处等才能对它产生实质性约束,否则就表现为一种软约束)方式,现在借助民主便能够创造一种对公权力的平行约束方式给予有力弥补,形成对每一个具体公权力无处不达的系统科学制权体制。哪个公权力作为得好和不好,于上于下,都会一目了然,这就产生了一种督促公权力无法懈怠的强大力量。村级民主监督机制的创立,能够为广大乡村地区的基本公权力运行提供有力的制权资源,是村级政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举纲之措,对扭转当前农村突出的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以及班子软懒散之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创新机制:动力 压力 激活

我国村级民主改革已有时日,特别中办[2004]17号文件下发后,更是有了一定高潮,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效,但总体差距还不小。春节前后2个来月,我走访调查了郊外三个行政村的情况,接触到从乡镇书记、村支书、组长、村委会干事、被选代表到普通村民近20人,感到还普遍存在政治热情不高,搞形式,走过场,弄虚作假等问题。比如,在这里找不见政务公开类似的宣传窗等;经反复询问,才得知他们都只在17号文件下发那年(搞个黑板)公布过一次。冷静分析问题的症结,可能还是目前村级民主监督并没有真正创立起一种“活”机制的缘故。

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如何才能活起来?不妨将设想的村级民主监督机构(可称某村监督委员会,简称村监委,设监委主任一人和监事若干⑤)视同一台能够根据一定运动原理“自动运转”的机器,我们在一定社科理论指导下为其提供动力和压力,并激发其“自动运转”起来。

一、动力——村级民主监督主体的激励。由于世俗功利型观念文化源远流长,而新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文化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日渐式微,所以现在搞激励应当贯彻“器物”利益激励为主,“精神”利益激励为辅的方针。1、待遇激励。明确监委主任等同村支书⑥、监事等同村支委享受其政治和经济待遇。包括列席参加相关会议和享受同等的工资补贴等。2、连任激励。可连选连任,不受年龄限制。连任若干届期可优先参与上一级监委成员竞选;连任多期且年满60岁的,可终身享受一定月薪补贴。3、精神激励。新闻媒介、文艺创作要围绕其优秀突出的人和事进行有益宣传,鼓励培养积极进取的事业心。

二、压力——村级民主监督主体的约束。在设想的村级总体政治制约架构上,存在“三权”之间互相制约、环环相扣、封闭联结的特点,可显示为:选民(代表)选举权→⑦村监委监督权→村支委执政权→选民(代表)选举权。对村监委的具体约束主要有四方面:1、选举约束。监委主任及监事必须通过每届选民大会多数投票认可方能任职。落选即回到选举前的身份位置,不再享受相关政治经济待遇。2、述职约束。监委主任及监事每年必须定期向选民述职,接受质疑。3、质询约束。就某些特定问题,选民有权随时向监委主任及监事要求对话和质询。4、弹劾约束。选民对监委主任及监事不满,可在任期届中投票以达到2∕3的多数对其进行弹劾。

三、激活——村级民主监督主体的启动。我国实际情况表明,村级监委会即使有了一定的动力压力,仍然需要某个外力及时进行“第一推动”或激活才能自动运转,这个外力就是村级以上的执政领导机关。1、资金启动。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方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无力担负民主政治改革必须的经济费用,可以考虑由相关财政转移支付。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地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奖励补助”,对此要悉心研究,切实贯彻落实好。2、换届启动。直接管理村级的乡镇一级政权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前期工作,安排好村级监委会换届选举的相关事宜。3、其他启动。主要指为正确引导村级民主监督的顺利健康发展而提供资信交流、学习教育、政策咨询和进步思想观念的灌输与培养等。

创新方法:规范 定期 抽样

村级民主监督方法的创新应当在吸取过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方法论作指导,集中在贯彻三大原则中取得新的突破。

一、规范的原则。随意性是村级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软肋。调查中,我就多次听到村民反映“流动票箱”、“陪选代表”和“包费选举”⑧等问题,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克服随意性,首要是严格执行规范原则。1、讲究制度化。文本制度是依章治事的基础。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健全有关村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理顺监督对象的评判依据;健全村级民主监督的各项工作制度,理顺监督工作的作业尺度。2、讲究程序化。村级民主监督从换届选举到日常各项具体工作,事前都要确定详细步骤、方式、结论及处置等方法性的规定,以便于整个操作过程的规范科学。3、讲究标准化。即对各项事务拟定易于掌握的范围标准,追求量化指标。特别对责任追究,应当尽量预先研究数量标准。

二、定期的原则。定期开展某方面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约束监督对象的正规运转。主要包括:1、定期检查。根据各项工作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周、月、季和年度的检查明细。2、定期听证。对有关群众特别关心的村务,如财务收支、经济计划、计生指标、宅基地审批、村干部报酬、专项资金物资分配和重要政策贯彻等要定期召开听证会,向村支委及时反馈群众(代表)意见并监督村支委相关决定的落实。3、定期公布。确定地点和方式(板报、宣传窗、电视、广播等),将重要村务每季度或半年度公布一次。

三、抽样的原则。随机抽样检查能够更真实了解事物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村级民主监督应广泛采取这个方法,有意识地预先不通知,在对象无准备的情况下,突击检查相关村务状况。1、财务抽查。做到随时了解村里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现在许多地方根据村级管理薄弱的情况实行“村财乡(镇)管”⑨,村级监委会仍当有权且必须去乡镇对本村的财务(及账目)随机进行检查。2、会议抽查。各种会议在村务总量中所占时间比例大,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有必要通过监督促其提高效率。会议抽查主要关注和落实相关制度和程序方面的规定内容。3、现场抽查。针对办公、基建、产业、集市、项目乃至村民家庭等村务常涉现场,有必要也进行一定次数的抽查,以备评价相关工作时作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