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考证 > 史志研究 > 正文

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21 12:00

提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重大战略课题。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有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和明显的特征,它与先进行政文化比有明显的差距,对于提高执政能力来说有积极一面,更多的是起消极作用。

关键词:传统行政文化  执政能力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行政文化是行政体制的深层结构,是党执政的重要资源,是行政管理的灵魂。它通过行政人员的思想意识影响着行政实践。数千年的我国传统行政文化,顽强地固存于现代行政文化之中,对我党的干部执政能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传统行政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1、传统行政文化的内容。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在行政领域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古代中国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文化概念,但历朝历代的行政实践却是客观存在的。从文化发生的最终根源看,有行政实践必然有行政文化。由于文化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行政文化界定为:传统行政文化是传统文化在行政领域里的表现形态。这一概念的内涵,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包括传统行政思想、传统行政心理和传统行政观念三个互为关联的方面。传统行政思想。即古代人们在行政实践中形成的主观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行政认识。既有仍具现代价值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等,也有已落伍的“礼治”思想、“大一统”思想等,还有精华和糟粕并存的“无为而治”思想、“绝对无君”思想等。传统行政心理是古代人们在行政思想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行政实践的稳固的行政态度、行政情绪、行政愿望、行政信念等集体心理现象。它包括“以吏为师”、“政治教化”等形形色色的心理现象。传统行政观念,即传统行政思想、行政体制和行政心理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概括的映象。它既有仍然符合现代政治、行政发展需要的“民本”、“仁政”、“贵和”等观念;又有阻碍市场经济进程和社会进步的“官本位”、“宗法”、“特权”、“等级”、“人治”等观念;还有良莠混杂、瑕瑜互现的“无为”观念等。从表现形式看,传统行政文化可分为观念性的传统行政文化和规范性的传统行政文化。观念性的传统行政文化,包括行政主体内在的信仰、价值观念、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道德等;规范性的传统行政文化,主要是指来自行政主体之外,对其产生影响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行政习惯等。

2、传统行政文化的特征。传统行政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它有五个较为显著的特征。

①政治性。行政管理实质是国家机器的运行,充分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古代中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合二为一,也就是政治和行政一体化,充分反映皇帝的政治统治,这就决定了传统行政文化鲜明的政治性。

②稳定性。传统行政文化发轫于夏、商、周三代,经过去粗取精,西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稳固下来,随、唐、宋、元、明、清各代相继发展,成熟定型,固化成思想心理观念。特别是传统行政心理不容易被改造、被抹去,对人们的行政行为产生持久的、稳定的、牢固的影响。

③广泛性。传统行政文化首先是内容上广,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顾墨家、道家等百家之长。其次是地域人员广泛,在全国被广大民众、特别是被行政人员所接受,成功地进行了社会化过程。

④长期性。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具有继承性。传统行政文化横贯数千年,深深烙下了中国特色的印迹,它有很强的继承性。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意识形态怎么变换,传统行政文化的根基是不会断的。

⑤模式性。不同的社会、国家和地区,由于时代背景、民族、历史、地理的不同,其行政文化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这就是行政文化的模式性。封建社会的传统行政文化表现为独裁专制、等级森严的模式。

二、传统行政文化与先进行政文化的差距

先进行政文化的主要构成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或者说,它的核心组成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文化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及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它包含着行管人员的人生理想、信念追求、忠诚信用、道德等。科学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精神、科学决策和科学程序等。传统行政文化尽管通过舍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过程,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但不是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因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传统的行政文化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缺乏科学文化作先导,与先进行政文化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

1、民主性不够。古代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皇帝即国家,皇家即天下。皇帝一言九鼎,高度集权,“大统一”、一言堂,不允许百家争鸣,强调服从,认为统治者本身或权力的权威是丝毫不容置疑的,人们应绝对服从。但在以皇帝的独尊为特征的专制皇权主义意识形态中,是没有真正的民主的。尽管也有纳谏的民主形式,也有“民本”的民主内容。而先进的行政文化则把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作为执政的本质的要求和根本途径,健全主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与时俱进不够。传统行政体系僵硬固化,自我封闭。尽管朝代更替,但体沿旧制,没有实质的变化,行政实践常常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历史上偶有几次大的变法、变革,但没有冲击传统行政文化的根基,仍是以儒家文化为正宗,仍是皇权专制主义行政文化。而先进的行政文化要求创新,与时俱进,在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交融、提炼、挥漉、升华,体现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体现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形成先进的行政理念、行政价值观、行政道德观和行政精神。

3、科学性不够。中国古代虽有过引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但近代科学发源于西方,我国未直接经受科学革命的冲击,接受科学文化的洗礼,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相对缺少科学精神的因子。传统行政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之一,也明显缺乏科学性,表现在皇权专制、官本位、重人治、轻法制、高度集权等。而先进行政文化,从观念性行政文化看,要求行政人员树立民主、法制、群众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分权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树立服务观念、效益观念等。从规范性的行政文化看,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拼弃官官相护的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拼弃家长制传统;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法规,并严格依法办事,克服办事推诿,公文旅行等现象的官僚作风。

三、传统行政文化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历史积淀的传统行政文化,内容庞大,良莠混杂。既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又是沉重的历史包袱。精华的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起积极作用,糟粕的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起消极作用。

1、传统行政文化对执政能力的积极作用。

①促进执政目标的实现。执政首要的是民主。这与传统行政文化的某些民主性思想有相通之处。一是“民本”思想。古代“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政治和行政学说。“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君为民立”、“吏为民役”、“得其心,斯得其民矣”的民本价值观,也包括爱民、利民、保民、富民等实现民本思想的措施和手段,还包括察民情、顺民意、安民生、体恤民疾和取信于民的方式和目的。古代“民本”思想与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一致性,有助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从而在制定行政目标时,以民为本,落实行政目标时为民所急,为民躬行。二是“仁政”思想。古代“仁政”思想是同霸政思想相对立的。“仁政”思想是一种“以德行仁者王”的王道行政学说,它以“德治”为运作基础,是一种将行政问题道德化的学说。“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制民以“恒产”,薄税赋,轻刑罚,救济穷人,保护工商等几个方面。这种思想至今仍有超时代、超阶级的价值。对执政者而言,就要精简机构,裁撤冗员,端正服务态度,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惠顾在社会竞争中的最不利者”。

②提高执政协调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胆变革和飞速发展,使行政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就要求必须加强行政协调。如上下级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内部人际关系,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协调等。传统行政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某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可以作为行政关系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如“贵和”、“和而不同”的观念等。“贵和”观念是从中庸思想中生发出来的,最初是处理社会成员关系的准则。虽然其出发点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但现在仍可成为执政者处理关系的一条原则。

③促进执政道德的建设。传统行政文化一直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虽然有点夸大行政道德的作用,但是行政道德确是执政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公务员的忠于国家,严守机密;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勤政负责;精通政务,高效行政;各司其职,团结合作等道德标准,与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忠恕”、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有诸多相通之处。虽然,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忠恕”观念,本意是指忠于朝廷,忠 君主,勤政也是为一家一姓的勤政,但剥去其封建性内核,对现代社会价值的形成仍然可用。再者,行政道德建设中的一些措施、手段和方法,如教育、监察、法律和制度等手段,与古代行政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教化”、监察、法治手段亦有相通之处。这些,对行政道德建设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传统行政文化对执政能力的消极作用

①影响执政服务宗旨。传统行政文化有“官本位”、“宗法”、“特权”和“等级”观念。“官本位”观念以不择手段地求官、保官为目的,以官牟起社会地位、荣誉尊宠和物质财富为归宿。 “等级”观念造成“官有九品、人有九等”,官贵而民贱。“特权”观念造成特权阶级,往往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官官相护”等现象。“宗法”观念使正常组织关系变种为宗法血缘关系,导致“人情风”和“裙带关系”盛行。这些观念使执政者,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忘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应当回报人民,真正为人民服务,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②阻碍执政放权。传统行政文化有“以人为本”、“大统一”、“集权”的观念。其具体体现是重人治,重个人权威;个人专断,一杆子插到底。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也就是说该管的管,该放的放,该分的分。从横向上看,则要求党和政府进行水平方向的分权,该是党管的党管,该是政府管的政府管,不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从纵向上看,政府要把本来属于市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的权力交还出来。这样做可以使政府从许多管不了,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事务中抽身出来,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同时,可发挥市场的作用,培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塑造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执政者脑海里仍有大政府、无限政府的观念,总想把手伸向每一个角落,但又不抓住,抓不好,整天忙忙碌碌,效率低下。

③阻碍执政依法。传统行政文化突出“人治”。“人治”的本质是“礼治”、“德治”。传统行政文化中虽有“法治”,但更强调“礼治”,“礼”处于统帅地位,“法”以“礼”为纲。突出“礼治”的目的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度。“人治”的另一层含义是“德治”。所谓“德主而刑辅”,把道德看作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主要手段,法律只是次要手段,道德教化是目的,刑罚只不过是工具。由此,行政法制建设的目的不过是要对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实行道德控制,而不是要其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一旦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的道德素养有所提高,行政法制建设就变得可有可无。再者,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人治”观念,还体现在“法自君出”、“朕即法律”上,法是“帝王之具”,君主和统治阶级成员可以置身于法律之上,由此形成的“权法合一”、“政法不分”、“权即是法”的传统,反映到今天的行政法制建设上,就是有些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仍然认为法律仅是“治民”的手段,而不是也可以约束自己的工具。

 

[参考资料]

[1]梁振中等  行政管理学教程

[2]裴利芳    组织行为学

[3]罗宏曾等  从政史鉴

[4]郭传杰    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基石

[5]缪合林    按照先进文化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6]张康之    政治文化

[7]金太星    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

[8]崔龙水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0]艾 斐    在探求与创新中构建和发展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