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1950年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1-15 12:00
1月 国家发行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至年底,湘阴、岳阳、平江、临湘、华容县共认购公债16.94万份。
2月20日 湘阴县道南乡发生全县最大的抢粮事件。国民党保长吴坤、蒋革新一伙,组成“道南民军自卫团”,吴、蒋充任正副团长。他们提出“想粮方,救贫民”的口号,唆使数百人参加抢粮,将道南乡第一仓库18万斤公粮全都抢走。此后23天内,全县共发生抢粮事件11起,被抢公粮115.5万斤。湘阴县委就各地发生的抢粮事件,发动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有力的打击。3月,道南乡抢粮的首要分子刘新安、郭镇南被处决。
3月13日 湖南省政府副主席袁任远到华容视察生产救灾,分发灾贷粮谷110万斤。
4月3日 岳阳县一区中和乡西塘保、区公所先后遭到以胡坤、刘湘涛为首策划的百余人土匪的袭击,杀害了区委副书记孙锁成、宣传委员侯国环等l10名干部和一名农民,抢走长短枪23支、区政府条印一枚和部分文件。事发后,县委立即组织部分干部到烈士出生地山西老家慰问亲属,并派县大队配合长沙军分区独立一团驻岳工兵连下乡清剿。4月5日后,在一区西塘一带陆续将其捕获归案,匪首胡坤等33人全部予以处决。
6月1日 湖南省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科研机构——湘雅医院农村疾病防治实验委员会岳阳实验所在黄沙湾成立,后改为岳阳血吸虫病防治实验所,即今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6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广大农民欢欣鼓舞,坚决拥护。平江县三阳驷马村曾代梅等30位农民上书毛泽东主席,表示坚决拥护《土地改革法》。
7月21日至27日 各县普遍举行反对美帝侵略宣传周活动,强烈谴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台湾的罪行。
9月25日至10月2日 湘阴县农民甘菊秋、华容县梅五垸水利劳动模范蔡铁年,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0月8日 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入朝作战令下达后,各县由县委主要领导人召开各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上级关于抗美援朝的指示精神。之后,还在机关、学校群众团体中作了传达。全体岳阳人民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关
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各县青年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捐钱、捐粮、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
10月10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指示要求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中“宽大无边”的偏向,全面贯彻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根据这一指示,各县党委广泛发动群众,开始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3年8月结束。这次运动镇压了一批血债累累、民愤极大的匪首、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其中,平江县逮捕了各类反革命分子2875人,镇压1120人。
10月27日 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任弼时病逝后,湖南省的各界代表于11月5日,在长沙举行追悼大会,沉痛悼念任弼时逝世。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共产主义者,还将他的故居改为纪念馆,并于1956年、1988年列为国务院和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任弼时故居里,挂有邓小平题写的“任弼时故居”匾额,还有毛泽东手书“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的巨幅字屏。1991年3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参观任弼时故居时,题写了“发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辞重负,奋力前行的骆驼精神”的题词
10月 自7月开始,平江、湘阴、岳阳、临湘、华容县相继成立土地改革委员会。年底前全面铺开试点,分期分批开展土地改革。1951年起组织土改复查,给农民颁发土地证。至1952年春,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据平江、湘阴、岳阳、华容、临湘等县统计,152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198万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经过土地改革,打倒了地主阶级,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了农村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0月 岳阳楼公园烈士纪念亭落成。亭内石碑上刻有410名烈士英名。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文年生在碑上题词:“革命烈士是人民胜利的先驱,死者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本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七五团在山区剿匪任务基本结束后,会同益阳、常德等地区的人民武装展开洞庭湖区的剿匪斗争,盘踞在洞庭湖的岳阳、临湘、湘阴、长沙、华容五县的96股土匪被彻底消灭。湖区剿匪斗争的胜利,结束了明清以来匪患横行、民无宁日的历史,不仅给洞庭湖区人民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崭新的社会环境,为开展土地改革创造了条件,而且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全省的解放和第二野战军挺进西南作战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