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拓城提质古城更青春气派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6-24 12:00

 (一)城镇发展蓝图由妙手绘就

岳阳历史虽然久远,但由于地处临江滨湖军事要塞,历史上洪灾多发,战火不息,城市屡遭破坏,从而逐步失去了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至解放前夕,岳阳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人口仅2.06万多人,房屋2750栋、14万多平方米,且多为2层以下砖木结构和木构架棚房。主要街道崎岖不平,用地布局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缺乏科学依据和长期规划。

解放后的十多年,岳阳城乡建设虽然有了一定发展,城市也编制了10年建设规划,确定了商业区、工业区、风景旅游区,初显出城市骨架,但城市建设特点不明显,发展思路不清晰,加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名胜古迹破坏严重,市政建设积欠过多。

1983年,岳阳升格为省辖市,1981年编制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1984年开始,在此基础上,修订编制《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1986年编制完成,简称“八六”规划。与此同时,按照有关要求,编制了各项《专业规划》《分区规划》和《岳阳市城镇体系规划》。19887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城市性质,岳阳市为湖南省对外贸易口岸、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是以石油、化工、电力、轻纺、食品等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城市发展方向,综合治理洞庭湖,建设湖南北大门。以城陵矶对外贸易港口为中心,建设航运、铁路、公路、航空等互相联系的交通枢纽,建成为湖南经济对外发展和北进的基地和门户。发展石油化工工业,建设成中南石油化工基地。发展以粮、棉、渔等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食品工业基地。发挥岳阳湖光山色的优势,融合文物古迹,突出文化特色,建成全国旅游城市之一。大力发展文教科研事业,提高全市人民文化科技水平。加速各项城市设施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城市用地方向为“东靠北移”。城市规模,近期(1990年)城市人口5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3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远期(2000年)城市人口7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5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城市布局沿长江口以南、洞庭湖东岸至湖滨,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带状组团式“城镇群”体系,按“一城四镇,大分散、小集中”的结构布局,建成1个中心区,4个工业镇。即岳阳中心城区,云溪、路口、陆城、湖滨镇。对外交通航运划分为四大港区,即城陵矶港区、岳阳港区、松阳湖港区、陆城港区。铁路,将岳阳火车客运站迁至枫桥湖,重建新站,原客货混合站改为货运南站。城市道路以方格网为主,干道按功能分生活区、交通性和综合性三类道路,并在城区设置足够停车场。风景园林建设一线(三国历史旅游路线岳阳段)、七区(古城游览区、君山风景区、南湖风景区、芭蕉湖风景区、汨罗江风景区、铁山风景区、大云山风景区)、五个公园(岳阳楼历史文化名园、金鹗公园、东风湖水上公园、湖滨游览公园、岳阳动物园)。同时,改造旧城,保护文物。

考虑到“八六”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已基本实现,1994年,市政府开始组织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该规划于19992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主要内容: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名胜旅游城市,湖南北大门,重要工业基地和唯一长江对外口岸,将发展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之一。城市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人口为60万人,远期(2015年)城市人口为95万人,用地规模,近期为65平方公里,远期为9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为845平方公里。按照“一中心四组团”进行规划布局。中心城区用地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东扩南延”。对外交通,沙岳铁路经道仁矶至云溪接轨。调整城陵矶港区、松阳湖工业港区、疏港铁路专用运输网络,设置云溪——松阳湖工业港区——城陵矶港区——北站的疏港铁路专用环线。京珠高速公路从城市东郊的乌江接口,经长岭头与奇西路、金鹗路、巴陵路、通海北路相连接;拓宽市区内的107国道,形成城市各组团间的快速通道;配合省道1804线及洞庭湖大桥建设,南移1804线君山区段线,使之与柳林镇城市建设相协调;航空港选址在城市东郊,按一级机场规划,首期按二级机场建设。完善韩家湾千吨级城市生活物质供应港区,完善城陵矶5000吨级外贸港区建设,开发松阳湖深水工业港区,保留完善七里山港区专用码头。

岳阳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开始编制,现已完成方案初审,正在按程序报批。在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中,为加快城乡统筹,规划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为“一个中心区、四个建制镇、十个一般集镇、二十个中心村”的四级塔式城镇群。城市用地主要发展方向为“东扩北进”。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沿长江、洞庭湖带状组团式形态,各组团之间以芭蕉湖、松阳湖、白泥湖等湖泊及生态绿地系统进行隔离。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六个产业功能区: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等三产业聚集区,云溪——路口工业区,城陵矶——松阳湖港口物流工业区,木里港——康王高新技术产业区,西塘——三荷现代农业示范区,君山观光农业区。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中部地区石化工业基地和现代航运物流中心,长江中游生态型的宜居城市。

新版总体规划将努力改善经济分工,积极调整城乡经济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向集镇和居民点集中,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使城乡环境融合、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实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到规划期末,把岳阳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城乡共同繁荣的现代文明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过去在编制规划中也许有些偏重经济发展,对文物、生态、环保稍有忽视。近些年来,规划编制更注重从区域、经济、文化、生态着眼,围绕城乡统筹,围绕发展兴业,围绕拓城提质,围绕治污活水,融合“五位一体”,进行协调规划。在编制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同时,还完成了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岳阳楼新景区、环南湖走廊、岳阳东火车站、千亩湖旅游走廊、王家河流域综合治理及景观建设等城市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精心描绘美丽岳阳的宏伟蓝图。

(二)现代化城市从千年古城崛起

30多年前的岳阳城,主要集中在铁路以西的老城区,东城区还处在雏形之中。城市建设发展缓慢,城区仅有洞庭北路、竹荫街等几条机动车道,街道崎岖不平,房屋简陋,卫生条件极差。没有霓虹闪烁的高楼大厦,较大的国营百货商店只有南正街、东茅岭商店两家,而且面积都不大,只有一层营业。照相馆仅旭日照相馆一家。1983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车水马龙,极大地彰显了岳阳城市的现代与靓丽。

城市道路纵横阡陌。解放前夕,岳阳有3648巷,总长13公里,道路状况差,除几条主街道铺垫了麻石或卵石外,其他街巷均为泥结碎石路面,大都狭窄和坎坷不平,能通汽车的只有洞庭路、南正街、羊叉街、先锋路。岳阳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以工代赈”和义务劳动进行城市道路建设。1951年,把拓宽扩建的第一条马路命名为“解放路”,以纪念岳阳人民翻身得解放这一历史事件。尔后又修整拓宽洞庭北路,向东开辟青年路、城东路,向南延伸洞庭南路等道路,旧城区行路难的状况有所改善。1970年后,按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区向京广铁路东、南面拓展,修建了东茅岭大道,1975年竣工。从此,东西主干道贯通。然而,30年前,岳阳城区道路仍是屈指可数,最好的道路也就是解放路、东茅岭等几条路。30年来,岳阳中心城区由原来的十多条路,增至现在的83条主次干道,城市道路面积达到330万平方米,道路基本改造成舒适平坦的沥青路面,全城人行道进行无障碍提质改造,人行道面积增至168万平方米。城市主排水涵洞有59条,长273千米,窨井7800座,新建了城陵矶、南湖、蛇皮套、曹家汊等城市排水泵站,致使城市排水泵站达到9座。

南湖大道是岳阳城南北方向的中轴线。岳阳市第一条花带大道——迎宾路(后改为南湖大道)当时被誉为“湖南最美的一条街”。它北起岳阳火车站广场,南至南湖麦子港,全长3064米,南北两段分期施工。南段由土桥至南湖麦子港,全长2180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6.5米,人行道各宽9米,两条绿化分隔带各宽2米。南湖大道于19846月开工,198610月竣工。全段耗资780万元。北段从土桥向北至岳阳火车站广场,全长884米,路宽80米,三块版型。1987年冬开工,198812月竣工。老岳阳人都知道,这条20多年后还很宽很美的街道,在修建之时经历了不少波折。南湖大道破土动工不久,市委书记李朗秋在一次规模不小的会上生气了,原来有人向省里写信告状,说岳阳修那么宽的、有多层次绿化带的街道没那个必要,劳民伤财。李朗秋摇头用手击打着桌子说:“一个岳阳市,尽是拐弯路和断头路,没有一条漂亮的路像个什么样子,说不定过了10年就会有人骂娘,说修窄了。我宁愿现在挨骂,也不愿留下遗憾。”南湖大道的兴建,吹响了岳阳升格后城区道路建设的冲锋号,为岳阳城区向东发展创造了条件,沿线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巴陵路是岳阳的交通“大动脉”,由巴陵西路、巴陵中路、巴陵东路组成,其中巴陵西路西起洞庭路,东至巴陵大桥,全长493米,路宽35米,沥青混凝土地面。分两期建设,1982年开工,1983年竣工通车,总投资430万元。巴陵中路西起东茅岭,东抵建湘路,全长2238米,路宽50米,总投资1676万元。巴陵东路西起建湘路,东至皇姑塘收费站,全长4980米,路宽60米,1992年施工并竣工通车,总投资3400万元。巴陵路是岳阳城市建设“拓城”的主体工程。巴陵路的实施拉开了岳阳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序幕,并牵动沿线一片旧城改造,带动了一股建设开发热潮。洞庭大道、冷水铺路、建湘路、得胜路、通海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的扩建和修建,形成了以巴陵路为轴线的城市道路网络,开辟了畅通无阻的城区道路新格局。

如果说南湖大道的修建是吹响了岳阳城市道路建设的冲锋号,那么,岳阳大道建成通车,更展示了岳阳道路建设的辉煌业绩。岳阳大道于1999年动工兴建,全长3012米,宽120米,双向10车道,为“四板五带”分辐,绿化面积达46%。岳阳大道大大加速推进了城市东移的步伐,开辟了岳阳出城又一快捷的通道,成为岳阳新的最美一条街。

桥梁建设立体现代。桥梁是城市连接的纽带。岳阳,滨洞庭、临长江,三面环水,自古桥梁很多,但因战争、水灾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有桥(地名带桥字)不见桥,岳阳城区内桥梁仅存明嘉靖年间户部尚书方钝主持修建的三眼桥和南津港铁路大桥。改革开放以后,19798月动工兴建的巴陵大桥,19829月建成通车。由铁道部和国家及地方财政合资兴建。工程总投资468万元。巴陵大桥建成通车后,将新老城区连成一片,城市中心区南正街转至东茅岭,大大改善了市中心区的交通状况。过去汽车和行人在主要干线上横穿铁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由此,城区桥梁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桥梁建设得到飞速发展,桥梁由砖石拱桥、木构架板桥发展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钢结构桥、立交桥等。

1992年动土兴建火车新客站,岳阳城区有了第一座立交桥——火车站立交桥。北通火车站,南连南湖大道,西接巴陵路,东接107国道。199010月破土动工,分三期建设,19924月完工,工程总投资430万元。这是境内首座连通式立交桥,它的兴建,迈出了城市东扩的新步伐。1997年修建的三层式螺式互通的琵琶王立交桥,更进一步将城市的触角大大延伸。该桥位于巴陵中路、巴陵东路、东环路、北环路、冷水铺路交汇处,占地13.2公顷,桥高13米,桥面3.06万平方米,总绿化面积3.67公顷,总投资1.2亿元,1994年开工,199912月竣工。

如果说城市几座立交桥的建成通车,城市东扩北移初现端倪的话,那么,洞庭湖大桥的新建,不仅缓解了东西交通的巨大压力,更将城市向西快速挺进扩张。过去车辆过洞庭湖全靠墩船过渡,汽车排成长队,有时等上半天也上不了船。国家媒体上曾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岳阳渡”的感叹。洞庭湖大桥展现了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壮举。洞庭湖大桥东接洞庭大道、107 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西连省道1804 线。路桥全长10173.82米,其中桥长5747.82米,桥宽20米,双向四车道,是国内最长的内湖公路桥。大桥主要桥型为亚洲首创的不等高三塔、双索面、全漂浮体系斜拉桥。总投资86680万元。199612月动工兴建,200011月竣工,12月投入运行。该桥设计先进、新颖、造型美观,各项技术指标先进,且为首次在国内特大型桥梁中采用主塔斜拉桥结构体系,位居亚洲之首,是湖南省桥梁界的一大科研项目。

洞庭湖大桥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 1997  8  15 日,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洞庭湖大桥”桥名,朱镕基总理曾多次过问大桥建设资金、质量问题,省、市领导十分重视,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为大桥解决建设资金、进行科学实验等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参建单位在大桥建设指挥部具体组织领导下,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理,克服湖区气候多变,地质构造复杂,高洪水位影响,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该桥的建成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作出了重大贡献。

城市路灯星光灿烂。岳阳解放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首先恢复和发展了电力生产。至1953年底,城内主街装有路灯30余盏。

19649月成立岳阳专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东茅岭、五里牌一带大中型工厂相继建立,至此开始,路灯建设有了专设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城市在发展,路灯也在发展,线路延伸,城内路灯共达100盏(含城陵矶20盏)。开始使用第二代光源——水银汞灯。至197612月底,全城共有道路街巷30条,路灯线路40公里,装设路灯406盏,功率为50千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路灯纳入市政建设统一规划,实行了道路和照明同步发展。逐步推广采用新型灯具,发展新光源,并有计划地改装路灯设施、新架线路、增加盏数,路灯建设出现了新气象。198111月,经市城建局拨款5.2万元,购置了一台“北京130”改装高空作业车,1985年、1986年相继添置了一台天津双排座和日本制造的运输工具车,开始推广采用第三代光源——钠灯。

岳阳升格为省辖市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被国务院定为沿江开放城市后,投资项目不断增多,市政设施建设项目相应增加,路灯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时期。1987年,市政府颁发《岳阳市城市路灯设施管理暂行规定》,使路灯管理有了一个明确的政策依据,建设上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推动了路灯事业的发展。19871116日,五里牌2224火高杆灯建成投入使用,为湖南省道路照明填补了空白。至1990年底,岳阳市投入120万元,完成路灯新改建工程27项,路灯线路总长106公里,新改建各类路灯1056盏。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岳阳路灯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98年,完成南湖大道1061060盏华灯改造,结束岳阳市无华灯的历史。十年共投入资金约2000万元,完成大小新改建工程48项,新增路灯线路300余公里,新改建各类路灯3120盏。积极推行技术革新,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主要干道的老式灯具被新型灯具替代;架空线路被地下电缆逐步取代;光源方面推广采用高效节能第三代光源;金属杆逐步取代水泥杆;在控制系统上,完全采用光控和微电脑时控。

新世纪的十年里,路灯建设开拓创新,使岳阳路灯建设一年上一个台阶。2007年,随着路灯计算机自动监控管理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照明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116月,市区有各种类型路灯26529基,总灯数41922盏,路灯线路1121.2公里,专用变压器52台,路灯总功率4299.184千瓦。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伴随着城市发展的旋律,岳阳的城市照明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变亮了,路灯变美了。岳阳大道金线银线流光溢彩,熠熠生辉,迎接四海宾朋;南湖大道华灯璀璨,远望如群星闪烁;岳阳楼景区光芒四射,灯与景相映、景与楼相连,仿佛是银河泻地……道路照明与全城夜景亮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亮丽景观,为岳阳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代建筑鳞次栉比。30多年前,岳阳大多是三四层的房屋,少有高层建筑,更没有摩天的现代地标性建筑。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一座座高楼大厦在岳阳拔地而起,给岳阳古城增添了几抹靓丽的现代色彩。位于南湖大道中部与东茅岭路交叉处的国际大厦和城西老城区的商业大厦,是岳阳最早的高层建筑。国际大厦高76米,共21层,是岳阳当时的第一座现代地标性建筑。90年代,建筑工程日趋精品化、特色化,促进了城市品位的提高。如九州大厦、九龙商场、九泰大厦、九方商厦等一批商业建筑;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一批金融大厦建筑,中银大酒店、中讯大酒店、中铁大酒店等一批宾馆服务设施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推广使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在民族形式和建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体现了现代建筑风格。

新世纪,岳阳现代建筑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巴陵古城崛起。不仅20多层乃至近100米高的高层建筑上百栋,具有建筑特色的馆舍也不在少数。高层建筑有华天大酒店、富兴大厦、汇泽大厦、华瑞丹枫大酒店、国贸邦臣大酒店、南浦大厦等。具有特色的建筑有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岳阳市博物馆等。

19968月动工、1998年底竣工的岳阳市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麦子港湾东侧,由湖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该馆风格独特,基础为沉井灌注桩,主楼为全框架,总建筑面积6565平方米,外墙均为磨石贴面。主楼高23.8米,长95.8米,宽32.8米。一楼为现代名贵展厅,二楼为历史文物展厅,三楼为文物库房,四楼为贵宾会议接待厅。岳阳市博物馆是市委、市政府“九五”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形象标志工程。

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是岳阳市的文化惠民工程,承担着引进高雅艺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举行重要会议、培育艺术文化消费市场等社会公益职能。也是进入岳阳大道的第一座特色明显的地标性建筑。会展中心是集会议、展览、文艺活动于一体,聚集表演、影视、艺术为一身的多功能建筑,20089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地下二层为设备及其它用房。一层设有1176座的大剧场、439座的小剧场各一个,以及贵宾厅、新闻发布厅等。二、三层设有4个大型排练厅,岳阳规划展览馆,多个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编导艺术工作室以及办公用房等。中心配备目前世界一流的全数字化灯光、音响系统。剧场设有先进的升降舞台和升降乐池,能承担国际一流的文艺团体演出,同时兼容会议、展览、培训之用。根据中心功能的设置,岳阳市文化艺术会展中心的基本定位是:以先进的硬件设施为基础,以国内一流的管理标准为依据,以组织高水准的演出为载体,为广大市民提供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服务,将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办成岳阳新的人文景观、高雅艺术的殿堂、艺术教育的园地、文化产业的品牌、国际会展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小区建设方兴未艾。岳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岳阳居民房屋建设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1995年,实施《国家安居工程方案》,帮助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建立起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供应体制。市城区开发建设安居房865套,共6.6万平方米,出售安排住房困难户665户。19964月,岳阳被列入国家安居工程试点城市。1997年,安居工程枫树新村小区24栋、1100套住房交付使用,小区获建设部全国安居工程示范小区、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称号。到1999年,先后有教师新村、城陵矶安居小区、螺丝港小区、长炼花园、岳化刘家冲小区、金湖小区等15个国家安居工程小区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达5亿元,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1999年后,虽然不再建安居工程,但城区经济适用房建设仍如火如荼,取得很大成绩。与此同时,公务员小区也高速发展,小区建设可谓四面开花,硕果累累。岳阳现有花园式小区数十家。

在小区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为了满足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区公共设施建设也齐头并进。30多年来,城区共建设各类广场、小游园13个,其中南湖广场已成为一个集文化集会、绿化旅游、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广场。30多年前,岳阳仅有较大商店两家,30年后,岳阳城区拥有大中型超市数十家,一些国际知名大型连锁超市也都在多年前进驻岳阳,抢占岳阳的购买市场,如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近些年来,岳阳特色美食悄然兴起。位于螺丝港附近的美食街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呈现出繁华兴旺的景象。

(三)宜居城市在和谐生态中起飞

3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岳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城市功能健全配套,城市管理健康有序。城市建设的蜕变,让岳阳成为名符其实的宜居之城、和谐之城、生态之城。

城市交通发展迅猛。岳阳城区公共汽车始于1965年。当时成立的岳阳县城关镇公共汽车站,只有客车3台,司乘人员15人,营运线路为火车站至北门渡口、竹荫街至城陵矶。1970年,营运汽车增至9台,线路3条,线路长53公里。197712月,岳阳市人民汽车公司有车辆9台,营运线路7条,线路长81公里,年客运量446万人次。岳阳市升格后,城市交通得到极大发展,198412月,分体创建岳阳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至1990年,岳阳市人汽公司拥有营运车辆88台,线路增至14条,线路总长达189公里,年行驶里程477万公里,客运总量达3051万人次。19965月,岳阳市公共汽车总公司自筹资金,添置14台无人售票大客车,开通南湖至岳阳楼9路无人售票公交线,打破了岳阳市公交行业长期实行有人售票的传统经营模式。1999年底,市公共汽车总公司有营运车辆590台,营运线路38条,线路总长417.8公里,年行驶里程3000万公里,客运总量6700万人。从2006年至2010年,市公交总公司对市区城市公交车辆进行了一次集中更新,更新率100%,累计投入资金1.43亿元。到2012年底,岳阳市公交总公司有营运车辆922台,其中空调车105台,营运线路52条,线路长800公里,年行驶里程4000多万公里,客运总量达到1.56亿人次。

在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租车和个体客运发展也异常迅猛。20世纪80年代,岳阳城区出现三轮车客运。1984年,个体户王锦林筹资购置118座中巴车,营运线路为火车站至四化建,为境内第一台个体客运车。1986年,随着交通运输市场的开放,岳阳城区出现私人出租车和个人承包车一齐上的势头。1989年,城市个体客运中巴车发展到110多台,营运线路遍及整个城区。90年代,出现个体出租车,车型以奥托为主。1994年后,的士迅猛发展,车型由普通型到豪华型。同时还有机动三轮车(又称慢慢游、摩的)、摩托车参与客运。19971998年,三轮车、摩托车被逐步取缔,禁止客运。1999年,城区有个体出租车118台,的士12台,机动三轮车7辆,人力车500辆,从业人员1000余人。

19942月,岳阳市开始行政审批出租小汽车经营权308台,分布在14家公司。同年7月,率先在湖南省公开拍卖出租车经营权,每台1.88万元。后又进行4次拍卖,至1999年,实际拍卖1214台,为市财政筹集城建资金1.2亿多元。同年,市政府规定,出租车起步车型必须是1.6升以上电喷系统和催化装置环保型的红色车身、银灰色车顶的双色车,限于桑塔纳、富康、捷达3种小轿车,在全国率先将1.6升以上电喷系统和催化装置环保型定为出租汽车起步车型。同时出台《岳阳市城市客运出租车管理办法》,同年底,岳阳市出租车公司有华威、鑫河、阳光、龙之泉、桑榆平安、时运、华胜、立众、三维、邦田、新世纪、慈善等12家,共有出租车1286台,从业人员约4000人。至2012年,全市的出租车公司13家,共有出租车1770台,从业人员3871人。

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大大缓解了市民乘车难的状况。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更为全市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快捷和便利。近年来,市公交公司采取多项措施,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服务精品,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质量,树立了城市窗口形象。

城市燃气基本覆盖。岳阳城市燃气开发利用较早,境内中石化长炼、岳化炼油余气经加压液化,于20世纪60年代就采用瓶装方式向市区供气,作为新的生活燃料,迅速取代居民传统使用的烧柴、燃煤,到90年代,居民生活液化气气化率达到95%以上,极大改善了城市的能源结构。

管道燃气90年代开始起步,市燃气公司、长炼、巴陵石化等采用瓶组供气、管道入户方式,在城区部分小区建成并供气1万多户。20023月,借助“西气东输”的东风,市政府迅速成立天然气利用工程领导小组,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由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岳阳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岳阳大明天然气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建设施工,城市燃气主干管网基本建成。200571日,岳阳城区率先在湖南省开通天然气,岳阳推广洁净能源、利用天然气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61016日,岳阳城区建成湖南省第一座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第一批46台双燃料公交车和部分新上户出租车用上了天然气。

200771日,华润燃气集团正式接管岳阳大明天然气有限公司,成立岳阳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加快了岳阳市城市工业、公建、民用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目前,管道天然气已覆盖到岳阳市各个县(市)区,全市有管道燃气经营企业 6 家,共建成城市供气管道达1000公里,建有天然气门站 8 座、天然气储备站 7 座、压缩天然气加气站 8 座;天然气居民用户已达15万户、工业和商业用户1000多家、汽车4000多台,天然气用气量超过1亿立方米,市中心城区天然气普及率达70%以上。天然气的引入,极大改善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市民的生活品质,中心城区燃煤为主的污染源逐步退出,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明显减少,对岳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市容环境洁净亮丽。计划经济时期的70年代、80年代,城市功能不全,管理水平不高,岳阳城区环境“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曾有人戏称岳阳为“光灰城市”。然而,如今走在岳阳的大街小巷,人们会发现,现在的岳阳城已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道路宽了,绿化多了,垃圾少了,市容变整洁了。岳阳的市容环境卫生之所以变得如此洁净亮丽,得益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持之以恒抓好市容市貌管理的城市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是那些美容美洁师们营造出了“时时干净、处处整洁”的市容环境。

1986年,岳阳正式提出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1987年,学习北京环卫管理经验,清扫保洁实行市、区、街三级管理,即:主次街道由环卫处负责;行人道属沿街单位“门前三包”(包秩序、包绿化、包卫生),由当时市南区组织实施;小街小巷则由居委会组织清扫。1995年,环卫处内部实施改革,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逐级签订不同形式的承包合同。改革以后,职工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容卫生水平大大提高,推动岳阳市两度跨入“全国十佳地州文明城市”、13次荣获省爱卫大检查第一名。2003年,岳阳市经过17年艰苦创建后,正式摘取“国家卫生城市”桂冠。2004年,岳阳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打造“秀美岳阳”的目标,按照“一把扫帚扫全城”的工作思路,启动了环卫管理“同城合一”工程。至2004年底,中心城区16个办事处、69个居委会共254万平方米小街巷的环卫工作全部划归市环卫局统一管理。2006年,中南六省()环卫年会暨“中南环卫崛起”发展论坛在岳阳隆重举办。2007年,环卫建立起生产、设施、设备三大考评体系,严格控制随意倾倒、抛洒、堆放生活垃圾的行为。2008年始,引导干群转变观念,将环卫事业作为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来抓,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基础建设,严格按照“时时干净、处处整洁”的市容卫生长效管理要求,致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环境卫生品质之城,有效确保了岳阳创卫保牌圆满成功,再次被建设部确定为国家卫生城市。

城市亮化美仑美奂。宽阔平坦的岳阳大道、花木扶疏的滨湖风光、流光溢彩的南湖走廊、显景流香的通透式围墙、载歌载舞的欢乐广场、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景……构成了今天岳阳城市风景的新亮点。然而,岳阳城市的大变迁,正是源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品位提质工程。

人要衣妆,城市也需要美丽的装扮。20世纪90年代,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填平了一些坑坑洼洼路,搬走了空地上的垃圾堆,城市面貌开始改观。1999年,市委、市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品位提升和美化亮化工程。市委书记张昌平通过对城市实况调查研究,决心实现岳阳城市面貌“突变”,投资6亿元加速以道路、桥梁为主的“骨架工程”,以园林绿化为主的“美化工程”,先后改建了南湖广场、东茅岭三角坪和东风广场,下大力气拆除临街零乱的商业门面、房屋和板式围墙,取而代之是花园绿地、通透式景点围墙,使岳阳旧貌换新颜,新型城市正在崛起。当年,建设部授予岳阳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单位。2002年,开展了街景整治,主要包括南湖大道、巴陵路、金鹗路等17条城市主要街道的建筑物,共拆迁危旧房屋、门面186栋,总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根据“时尚、靓丽、舒适、雅致”的城市夜间亮化要求,加快城区主次干道的亮化提质工作,开展亮化精品路段评选,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众休闲环境,更使岳阳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做好市中心城区亮化改造工作的通知》,制订《岳阳市中心城区主要街道亮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大力做好“四纵六横”的美化亮化。“四纵六横”即:得胜路、南湖大道、洞庭大道、沿湖大道等4条纵向道路和站前路、巴陵路、青年路、东茅岭路、金鹗路、求索路等6条横向道路。并从亮度、深度、高度、广度等方面对各建筑主体单位提出具体规定,要求所有单位要按照“立足完善亮化设施、提高广告品位与水平、重点建筑物适当点缀”的原则自行组织实施。特别是对重点高层建筑物进行重点装饰,构成一个以高层楼宇为主体,以环境亮化为烘托,高中低交相辉映的城市优美画卷。2010年,对市中心城区金鹗路、南湖大道、巴陵路、洞庭大道、东茅岭路5条主干道的临街门店及墙体进行改造提质工程,总里程25公里,总投资1.79亿元,临街所有建筑得到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城市的亮化美化,给名城披上了美丽的衣裳,增添了华丽色彩。特别是夜之岳阳,七色霓虹,流光溢彩,甚为壮观。

城管执法显著加强。随着岳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管理地位作用显著提升,1998年成立岳阳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由市政府原城管办城管大队、市环卫局市容监察大队、市公用事业局城建监察大队、市园林局绿化监察大队四支队伍合并而成,19994月正式挂牌成立。

10多年来,城市管理执法范围逐年扩大,目前管辖城区30多条主次干道。执法领域不断拓展,包括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道路、人行道停车、城区限炮等管理执法工作。坚持不懈狠抓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塑造出良好的岳阳城管形象。管理时间由以前8小时到现在24小时无缝对接,严格管理夜间渣土运输行为,减少道路污染,规范马路菜市场,强化夜市管理;管理模式由路段责任制创新为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对所管辖的区域、街道以网格化形式固定,将工作流程、工作要求格式化,严格考评考绩;管理方法实现集中整治常态化,成立机动中队,集中执法力量解决城市管理“顽疾”问题。占道经营、出店经营、污水横流等现象明显减少。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管执法“六进”活动,积极发动临街单位、门店、学校和市容监督员管理城市。“牛皮癣”治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取得良好效果。岳阳城管行政执法先后获得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全国建设海员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湖南省依法行政示范窗口单位和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等称号。

(四)中小城镇于蜕变中升级

岳阳市辖6县(市)、3区和一个行政管理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岳阳小城镇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化雨春风滋润下,取得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好势头。至2012年,岳阳市共有建制镇101个,其中小城市2座,即临湘市、汨罗市。县城4座,即岳阳县荣家湾镇,湘阴县文星镇,华容县、平江县城关镇;市属区级机构驻地集镇3个,即云溪镇、柳林镇、营田镇。小城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28亿元,财政收入56.44亿元。

岳阳中小城镇建设经历了一个由衰变兴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县域建设进入快车道。汨罗由县改市后,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第三次修编,规划面积由1983年的8.5平方公里增至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多万人。2012年,汨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4.4亿元,财政总收入17.2亿元。临湘原是一个小县城,199212月撤县设市后,于19951996年再次组织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997年由省政府批复《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意见》,确定临湘城区2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为临湘市向中等城市迈进描绘了发展蓝图。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7亿元,财政收入5.6亿元。平江县19793月编制县城总体规划,1996年启动新一轮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平江县城总体规划》。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全县重点中心镇的规划修编,并通过评审。20世纪末,县城建成街道49条,总长46.8公里,全县拥有大型市场21个,店铺2万余个。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4.4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岳阳县1983年搬迁至荣家湾,使之成为市境京广铁路沿线崛起的第三座县城。近十多年来,县城建设发展快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绿化模范县城等“五创”提质活动取得好成效。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9.74亿元,财政收入6.09亿元。华容县城虽然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30年来先后3次进行城市规划修编。1999年修编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建设总面积75.4平方公里。县城于1998年、1999年获省级文明县城。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6.54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湘阴县1981年编制《湘阴县城关镇总体规划》,1987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提出远景规划方案,1991年底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996年再次修编《湘阴县城总体规划》。十多年来,湘阴县城扩大数倍,县城建设取得巨大变化。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6亿元,财政收入8.2亿元。

岳阳的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得益于现代交通的兴旺发达。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只有简易公路7条,总里程不到200公里。50年代~80年代,由岳阳地区到各县县城及乡镇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公路沿线小城镇抢住机遇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公路建设已是高潮迭起,主干线向高等级发展,支线向硬化发展。到新世纪初期,公路和地方养护里程达6097公里,其中国道253公里,省道469公里,县道1087公里。107国道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条洲际公里,岳阳境内178.1公里,于1987年全线按二级公里标准改造成功。107国道建成通车,带动了沿线一大批经济活力旺盛的小城镇的崛起。如白云、新开、长湖、大荆、黄柏、李家塅、弼时、羊楼司等。还有省道106线、1834线、1853线、1809线等线的通车,给沿途的小镇建设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特别是京珠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更使沿线小城镇建设发展有了全新的动力。

为了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市政府制订《岳阳市小城镇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形成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汨罗、临湘两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平江、华容、湘阴、岳阳等县城区达到10万~15万人以上。沿边、沿路、沿长江小城镇得到快速发展,一般建制镇人口达到1万~2万人,重点建制镇3万~4万人,集镇人口控制在3000人左右,通过迁村并点,引导农民合并自然村庄,扩大中心村规模,加大中心村建设力度,逐步配套中心村公用设施,增强中心村吸纳力。

小城镇建设不仅加快了经济发展,而且使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和不可阻挡的潮流。据有关部门调查,30多年来,全市建制镇由20多个发展到101个,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城镇,常住人口以每年10多万人的数量增长,达到200多万人,小城镇建成面积由40多平方公里增至400多平方公里。一大批有经济实力、有经营本领、有技术特长的农民从土地上摆脱出来,进入城镇投资兴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多年来,小城镇在发展运作过程中,依托自身优势,瞄准自身特点,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有的依靠交通干线建镇,如新市、弼时、新墙、黄柏等;有的立足腹地经济强镇,如各县(市)县城和广兴洲、新泉寺、筻口、注滋口、南江桥等;有的着眼本地资源兴镇,如羊楼司、桃林、白云、张谷英等;有的发挥近城优势活镇,如云溪、路口、长寿、塔市驿等。在发展方式上,有的全力发展工业产业,有的举镇发展商贸网络,有的博采众长,综合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浩瀚海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呈现出勃勃生机,从而在经济上给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由于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居住、交通、通讯、购物、文化娱乐等各类公共设施,使小城镇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质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区域,对周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据统计,中学以上学校80%集中在各级小城镇,品位和档次较高的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全部集中在建制镇以上的城镇。小城镇有如一个巨大的活性磁场,对辐射圈内群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