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科学跨越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6-24 12:00
30年来,岳阳经济科学跨越式发展:一是GDP呈加速度增长势头。1983年为24.4亿元,1993年达100亿元,2004年过500亿元,2008年过1000亿元,2012年达到2200亿元,30年间翻了六番多。二是产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过了半数,2012年占到55.5%,成为全市经济的主流;三产业从附庸升华为经济支柱,2012年达到721.6亿元,商品贸易、金融业、旅游业取得骄人的成绩;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总量占到全市的60%以上;财政总收入跃上新台阶,1983年1.58亿元,1998年达到两位数,2012年达到230.65亿元,是30年前的145.47倍。三是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明显增加。1983年进出口总额不足1000万元,1999年过1亿元,最高年份2008年达到8.789亿元;30年共引进外资20.37亿美元。
(一)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嬗变
岳阳素来以洞庭鱼米之乡驰誉于世。岳阳市升格之初,工业实力较弱。1983年,全市生产总值244148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1770万元,占45.7%。历届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增加快。头十年,每五年增加10亿元,1988年过20亿元,1993年过30亿元,1993~1998年,每年以10亿元以上的速度增长,1988年过100亿元大关;2004年过200亿元,2008年过500亿元,2011年过1000亿元,2012年达到1221.83亿元,在全省稳居第二位。二是增长速度快。30年间,有27年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增长速度在25%以上的有10个年度,最高年份达到53.8%。三是比重提升快。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多数年份在40%以上,2008年实现半壁江山,达到50.1%,2011年57%,2012年55.5%。四是企业规模大。2012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324家,生产能力过1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有2家。五是科技含量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年产值增速超过20%,近三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超过10%,连续两年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等奖。六是行业体系齐全。经过3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电力、造纸、饲料、纺织、食品、机械、电子信息工业为支柱、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1.石油化工工业独占鳌头
规模空前的石化产业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初长炼、岳化落户岳阳之后,石油化工产业即成为市境支柱产业。30年来,两厂规模呈孢子裂变式增长,产值、效益呈几何级数式上升。2007年8月,岳阳年产1000万吨非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方案正式立项,炼油部分依托长岭炼化公司改扩建,化工部分依托巴陵石化公司技术优势,进行“五改七建一配套”工程建设。配套完善公用工程,包括对铁路、储运系统、污水系统及水网进行完善改造,总投资78亿元。2011年,一体化项目全部竣工。2012年,长炼和巴陵石化发展为产值超1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全市石化及其配套规模企业发展到238家,形成了丙烯、碳四、芳烃、碳一等4条主产业链,锂系聚合物、己内酰胺、环氧树脂、环己酮、双氧水、氯丙烯、催化剂等一批具有岳阳特色的拳头产品的产能、产量和市场竞争力均处于全国前列,占据国内主导地位。名优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锂系聚合物约35%、环己酮约16%、环氧树脂约10%,己内酰胺约20%、炼油催化剂27%;SEBS、邻甲酚醛特种环氧树脂和功能性粉末涂料用环氧树脂填补了国内空白。2012年,全市石化产业完成产值1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是2006年产值的3.2倍,其中长岭炼化完成产值451亿元,巴陵石化完成产值241亿元,形成了湖南省第二个、岳阳市首个1000亿元产业集群,岳阳成为中部地区名符其实的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
呈几何级数增长的长炼。1985~1989年,长炼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形成“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长炼精神和“求实、严细、文明、创新”的八字厂风,成为首批国家一级企业的单位之一。1990~2000年,长炼建成年生产能力7万吨的聚丙烯装置、改造成功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和催化重整装置,石油深度加工能力提高,产品品种更多样,开发67个新产品,实现年利润1.8亿元,创建厂15年来新高。2000~2007年,长炼一分为二,分设为长炼股份公司和长岭炼化公司,按照《公司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立足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共投入6.66亿元,重点对炼油化工装置进行改造,企业总体素质明显提高。2007~2012年,是长炼辉煌的二次创业时期。2008年10月,总投资过60亿元的长岭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俗称大项目)开工奠基,经过两年奋战,2010年11月26日开工一次成功。大项目的建成投产,长炼实现了“三个翻番”;加工总量翻一番,即原油综合配套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销售收入翻一番,达到320亿元;上缴税金翻一番,达到60亿元。进入“十二五”,长炼又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长炼人正信心百倍地扬起奋进的风帆,以改革调整为核心,以科学创新为动力,按照“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整体思路,在“十二五”期内,炼油配套加工能力达到1150万吨/年,化工产品达到100万吨/年,努力将长炼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千万吨级炼油化工企业。
呈孢子裂变式发展的巴陵石化。巴陵石化公司的主体是原岳化,始建于1971年。1988年2月,由岳化、长炼(后析出)、洞氮联合组成巴陵石油化工公司。1991年12月,公司申报上马岳阳己内酰胺厂,1993年9月,改为鹰山石油化工厂,成为巴陵公司直属企业。2002年,总厂机关与原巴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机关实现高度融合,重组为中国石化集团巴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巴陵石化公司)。2008年,岳阳炼化一体化项目上马,其中化工部分主要依托巴陵石化公司。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巴陵石化公司已成为集油、化、纤、肥于一体的大型石化联合企业和国内最大的锂系聚合物、环氧树脂、己内酰胺、商品环己酮生产企业。巴陵石化公司现下辖烯烃事业部、环己酮事业部、合成橡胶事业部、环氧树脂事业部、己内酰胺事业部、化肥事业部等16个直属单位,固定资产原值145亿元,在岗职工11209人;主要产品有汽柴油、MTBE、稀释剂、环己酮、SBS、SIS、SEBS、聚丙烯、顺丁橡胶、环氧树脂、氯丙烯、环氧氯丙烷、己内酰胺、尿素、双氧水等50多种170多个牌号,分别注册“巴陵”牌、“鹰王”牌、“芙蓉”牌、“白蓉”牌四大商标,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HSE体系认证。2012年,巴陵石化产品总量471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含关联企业共320亿元),上缴税费33.26亿元(含关联企业共36亿元)。
2.造纸纺织工业浴火重生
洞庭湖区是全国著名的棉、麻、苇生产基地,拥有发展造纸、纺织工业的丰富资源。20世纪70年代后期,造纸、纺织工业开始起步,80年代中后期发展成全市工业的两大支柱产业,1995年总产值过亿元。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市场、环保和经营体制的问题,大多数造纸、纺织企业破产或改体,以岳阳林纸和洞庭麻业为代表的造纸轻纺企业,把握改革机遇,深化改革,寻求发展;与此同时,大量民营经济涌入这两个行业,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全市造纸、纺织工业浴火重生,再度焕发生机。
造纸业——丛林跃出中国虎。1983年前,全市形成以省办企业岳阳造纸厂、湖南省二纸板厂为龙头的造纸企业群。至1990年,辖区共有各类造纸企业59家,生产能力16万吨。90年代,一批民营造纸企业破土而出,逐渐壮大。2012年,岳阳市造纸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1亿元,总量在全省市州中排名第一。全市有造纸工业规模企业55家,主要集中在岳阳县、汨罗市、湘阴县和君山区等地。
岳阳造纸厂1958年筹建,1967年投产,是国内胶印书刊纸生产的“老大”。但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变化,造成产品压库滞销,加之体制的深层次原因,使企业陷入困境。1997年,岳阳造纸厂加盟南方纸业集团公司,并成为核心的核心和“龙头”,随之开展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岳阳造纸厂相继并购沅江纸厂、冷水滩纸厂、城陵矶港务局、岳阳市木材公司、洪江纸厂以及中外合资的长江木业公司等企业,组建泰格林纸集团。2000年,泰格林纸集团成立营林公司,在全国纸业中率先实行“林纸一体化”战略。2004年5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9年10月,40万吨印刷纸项目投产。2011年,岳阳纸业公司更名为岳阳林纸公司。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42亿元,总资产达到170亿元。下辖湖南骏泰浆纸有限责任公司、湖南茂源林业有限公司、永州湘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公司共有10个营林分公司,有员工600多人。岳阳林纸公司是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旗下中国纸业投资总公司的控股公司,是央企中唯一一家以“林浆纸”为主业的中央企业。
纺织业——湼槃重生火凤凰。纺织业是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新中国成立前,纺织生产处在手工作坊阶段。
辉煌与阵痛。20世纪80年代,着力抓了棉纺织业的扩建改造,兴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苎麻纺织品生产企业洞纺等一批新的纺织企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多样、全面发展的格局。1990年,全市归口纺织工业企业52家,拥有棉纺锭147584枚,苎麻纺锭2.6万枚。1986~1990年,累计完成产值24.78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40.38%,年均增长8.08%,高于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汨纺自建厂至1990年,完成工业产值8.22亿元,实现利税2.09亿元,利税为投资总额的3.26倍。1982~1990年,共为国家创汇3300万元。洞纺1986~1999年,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6.9亿元,出口创汇1.4亿美元,实现利税1.38亿元,以约占全国苎麻纺织5%的生产能力,却占有全国15%的市场份额,被誉为全国苎麻纺织行业的“一枝独秀”。
90年代,由于纺织业重复建设,产品积压,市场疲软;国家紧缩银根,企业资金紧缺,生产开始滑坡。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纺织工业面临严峻的困难考验,纺织企业经历了低谷徘徊、停产、企业破产、合作重组等阵痛。1991~1998年,岳阳市的纺织企业相继破产或停产,共核销呆账6亿多元。1998~1999年,经过棉纺压锭调整,全市淘汰落后棉纺锭48952枚,分流职工4178人。
重生与发展。进入21世纪后,民营纺织业异军突起。仅华容县工业园区有岳阳宝丽纺织、华容华昌纺织、岳阳丰盛纺织、华容东华棉业、华容华宾纺织、华容华菁纺织等20余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群集建厂。到2012年,全县有纺织企业5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纺织规模达到50万锭以上,年产值过50亿元,年利税过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一。该县被湖南省纺织协会确定为湖南省纺织基地县。此外还有临湘工业园的罗圣纺织、红光化纤、品信棉纺等一批民营纺织企业也红红火火。
洞纺面对国际苎麻纺织品市场的变化,一度生产陷入困境。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摸索前进,寻求出路。1991年8月,工厂划归湖南华升苎麻纺织(集团)公司管理,1997年9月,并入华升工贸进出口(集团)公司。2006年,重组后注册成立湖南华升洞庭麻业有限责任公司,有员工2000余人。20多年来,该厂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技术改造,先后开发出十几大类新产品投放市场,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先后获全国纺织系统双文明优秀企业、苎麻行业综合排名第一、湖南省十强出口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头企业、国家苎麻产品开发基地、全省经贸建设系统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为中国麻纺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销售收入过2亿元,其中新开发的家纺新产品和高支高档混纺纱线新产品销售收入5200万元。
岳阳市规模最大的国有纺织行业汨纺没有能够抗住市场变化的激烈震荡,20世纪90年代末连年亏损。2001年,列入国家计划予以破产,重组为华晨纺织有限公司,由于机制、资金、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企业仍然无法维持。2003年再走资产整体转让之路,与深圳德科公司签订转让合同,成立湖南德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拥有纱线15万锭,员工2500人,年产值2.5亿元。历经改革换制的风雨洗礼的原汨纺,更显成熟与睿智。
2012年,岳阳市有纺织工业规模企业7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6%。形成华容、湘阴、君山、屈原、岳阳县等5个棉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纺纱为主、织造、印染、服装互为补充的纺织工业生产新格局。湼槃重生的火凤凰展翅翱翔在巴陵大地。
3.饲料、食品工业争先夺魁
新星闪耀的饲料工业。饲料工业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1982年省饲料工业企业21家,年产饲料过2万元。1987年,中泰合资经营的正大康地岳阳有限公司投产,年生产饲料能力12万吨,市境饲料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辖区饲料生产产家达到81家,其中单班生产能力2万吨以上的5家,6000吨以上的27家。形成内资、外资并举,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发展格局。开发生产8个系列、45个品种、200多种规格的饲料产品,饲料产量26.67万吨,产值3.85亿元,创利税3852万元,成为辖区工业的支柱行业之一。
1990年,屈原农场饲料厂对农场境内3家饲料企业实现兼并,成立湖南正虹饲料厂,年生产规模3.6万吨,销售收入1.4亿元。1997年,正虹饲料厂改制,成立湖南正虹饲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虹饲料公司),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90年代末,公司在湖南省内辖有商贸进出口、兴农、饲料厂等10个分公司,并在山东、河北、江苏等省设有15家全资、控股、参股、联营企业,拥有25条微机生产线。年生产能力80万吨、总资产10亿元、支配资产总额2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饲料行业之首,进入湖南省22家重点企业行列。1999年,该公司生产饲料25万多吨,总产值8.1亿元,实现利税6500多万元。这一时期,全市饲料行业进入集团经营整合和民营企业大发展阶段。至1999年底,辖区共有饲料企业121家,年产饲料130多万吨,为1980年的138倍多,接近1990年的5倍,产量占全省总量的41.5%,产值35.34亿元,利税2亿元,居全省同行业第一位。
进入21世纪,饲料工业从规模到效益均有新的提升。2009年,全市新增饲料企业10家,饲料生产持证企业达168家,生产各类配合饲料和添加剂混料330万吨,比上年增长5.5%,总产值80亿元,增长8%,产量居全省第一位。正虹饲料公司、湖南岳阳岳泰集团科技饲料有限公司(简称岳泰饲料公司)、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九鼎科技公司)三大饲料集团获2009年全国五十强饲料企业称号,在湖南省分别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四。是年,正虹饲料公司、岳泰饲料公司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商标等荣誉的基础上,再获中国十大饲料品牌称号。2011年,唐人神集团落户岳阳县,投资6500万元成立岳阳骆驼饲料有限公司。深圳亚王生化有限公司落户云溪工业园,生产饲料添加剂肉毒碱,填补全省肉毒碱生产空白。
2012年,饲料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全行业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9个,中国名牌猪饲料4个,省名牌猪、鱼饲料和饲料添加剂10个。年末,全市饲料生产持证企业120家,其中浓配料生产企业77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全年生产饲料430万吨,总产值148亿元,居全省第一位。九鼎科技公司成为全国饲料行业百万吨俱乐部成员,进入全国20强饲料企业行列。
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食品工业的发展。1985年,用于食品工业技术改造的资金占当年地方工业的23.1%。1985~1990年,投入资金1.2亿元对130多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1990年创市以上优质食品316个,其中首届中国食品工业国内博览会金、银、铜奖25个。20世纪80年代后期,食品工业产值、效益下滑。90年代以后,民营经济在食品行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加速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1991~1996年,全市食品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全市食品工业产值年均递增33.75%,独立核算企业利税年均增长48.3%。1995年12月,巴陵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1996年,创产值1.75亿元。市兴达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于1996年7月竣工投产,可年产甜蜜素1200吨。1996年,湖南兰岭茶厂的“兰岭”绿茶、岳阳县黄沙街示范茶场的“洞庭春茶”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199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62家,从业人员3.5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9.45亿元(1990年不变价),已经上升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并且与农业的产业化紧密结合,对全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2000年,巴陵油脂化工公司、湖南兰岭茶厂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8年,岳阳市有食品工业规模企业228家,从业人员2.87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29.88亿元,名列全省食品工业行业第三;实现利税8.01亿元,其中利润4.43亿元,名列全省食品工业行业第五;完成工业增加值98.85亿元。湖南巴陵油脂有限公司、岳阳鲁良新粮油有限公司、湖南省兰岭茶叶有限公司、湖南长康实业有限公司、湖南正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产值过10亿元。
2012年,岳阳有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2800家左右,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74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90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1.5%,居全省食品工业(不含烟草)第一位。打造了湘阴洋沙湖食品工业园、平江食品工业园、岳阳县食品工业园、华容县插旗蔬菜工业园四大食品加工园区。初步形成以油脂、饲料、粮食、蔬菜、水产品、茶叶、饮料等工业为主,以调味品、休闲食品等其他加工业为辅,门类齐全的食品产业格局。全市食品工业拥有正虹、岳泰、九鼎、古越楼台、道道全、君山银针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正虹、岳泰等3个中国名牌产品,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419个。正虹科技等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巴陵油脂、插旗菜业等27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渔米之湘、国泰食品等196家企业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
4.各行产业百舸争流
各门类、各行业的工业企业星罗棋布,产品种类齐全,各呈特色,各展优势,有如百舸争流。
再生资源工业。市境再生资源工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时,汨罗市作为传统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已经小有名气。2000年,该市以新市镇为基础新建再生资源市场,后又发展为再生资源工业园,至2004年,投资5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已建成以平桂制塑、衡联铜材、长江铜业、龙舟铝业、莱特圣不锈钢等为龙头的再生资源产业加工区;以松菊油漆、中天科技、音品电子、金一电器、鸿昱新材料、新东方材料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至2006年,园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18家,其中再生资源加工企业10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实现税收2.9亿元。2008年,共安排就业近3万人,实现税收3.3亿元。2009年,该工业园再生资源回收量114万吨,产值80亿元,利税6.7亿元。目前,该工业园有3000多户经营规模户,形成了“回收大网络,交易大市场,加工大基地,再生大矿产”的再生资源大市场。
2010年11月,汨罗循环经济工业进入全国首批7个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再生资源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70亿元,除汨罗市外,平江县伍市镇、屈原管理区也有一定规模。规划到2015年,再生资源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再生资源年回收量400万吨,年产值300亿元。
电子信息与光伏产业。2012年,全市共发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企业58家,主要集中在省级岳阳田谷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汨罗、华容、湘阴等县(市)的市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软件产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等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田谷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在全力打造以国信军创6906为龙头的卫星导航产业集群;华容电子信息产业园形成以润华新能源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集群,成为湖南省太阳能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汨罗电子信息产业园拥有音品电子、铭鸿电子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湘阴电子信息产业园光电一体化产业加快发展,集聚了依鲁光电、英思特晶体电波等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岳阳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逐步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液晶显示器件、太阳能电池组件、LED大功率照明光源、工业软件、北斗卫星导航终端产品以及新型电子材料等正逐步成为岳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流产品。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机械制造产业。2012年,岳阳市有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142家,从业人员约1.6万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0亿元,比上年增长26%,是2006年机械产业产值的10.5倍。有通用机械设备制造,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制造,电气、电磁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等七个大类,其中通用机械设备、电气机械设备、专用机械设备等三类成为产业支柱,产值均在30亿元以上。拥有机械制造产值过亿元企业39家,其中天一科技是中国泵业第一股,全省100强企业之一,占国产泵市场份额的40%;中科电气是一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板坯联铸电磁搅拌成套装置和高压变频器属国内首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中天科技自主研发的收割机、旋耕机等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龙舟”牌收割机获中国驰名商标,联合收割机占省内市场份额的35%,行业排位第一。
建材产业。近年来,岳阳市重点发展水泥、建筑陶瓷、新型墙体材料、木材深加工、人造板材和石材开采加工等六大门类产品生产。临湘海螺水泥公司和华新岳阳公司、南方岳阳公司、大力建材公司等优势企业扩张生产能力;依托本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重点建设岳阳县、临湘市两大陶瓷产业园,打造了岳阳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以花岗岩为主体的石材产业,提升石材加工品级,增强品牌效应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扶持六大人造板厂发展,组建湘阴家具工业园。目前,岳阳市建材产业正处于关闭小建材、关闭粘土砖厂,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并对现有两个建筑陶瓷工业园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健康发展阶段。2012年,岳阳市建材产业年产值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是2006年的7.8倍。
生物医药产业。辖区共有医药生产企业37家,其中制药企业22家,药品包装材料(药包材)生产企业6家,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化学合成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发酵、中成药、中药饮片、药用胶囊、药用辅料、药包材、医疗器械等共同发展的医药工业体系。工业剂型品种多,共有注射剂等20多种剂型,生化药品等168个品种;中药材丰富,全市共有中草药品种1365个,其中植物药1244种,动物药111种,矿物药10种,自产中药材80多种,中药材种植基地29个。产业基础好,全市24家药品生产企业中80%以上通过GMP认证,各类药品生产线多达68条,现有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和药品品种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二。2012年,全市生物医药规模企业完成生产总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是2006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的5.1倍,总量在全省市州中排名第二。拥有中南地区最大的输液生产基地湖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全省首家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湖南康润药业有限公司等8家产值过1亿元的医药企业。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
岳阳农业紧跟改革开放步伐,在传统农业生产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的伟大实践中大跨步前进。随着国家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岳阳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提升。这30年,是岳阳市历史上农业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30年,是农业、农村面貌改变最大的30年。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53.64公顷,比1983年增加6.09公顷;粮食总产315.1万吨,是1983年的1.36倍。其他生产项目,2012年与1983年相比,蔬菜产量增长24倍;棉花6.26万吨,增长1.73倍;茶叶2.2万吨,增长50.5%;水产品42.26万吨,增长15.33倍;生猪出栏747.54万头,增长3.89倍;森林蓄积量1658万立方米 ,增长4.83倍;林业总产值162亿元,增长28.96倍。农业增加值256.6亿元,增长13.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326元,增长27.13倍。
1.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拓展
市境盛产粮、棉、鱼、猪、茶、麻、苇,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基地。1983年1月,岳阳市、华容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拉开了农业基地建设的序幕。1996年,开始商品粮基地建设,所辖6个县(市)均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每年可外销商品粮5亿~10亿公斤。岳阳、平江、湘阴、汨罗、华容五县(市)进入国家优质稻基地建设工程县,湘阴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华容县2.87万公顷棉花列入长江流域优质杂交棉生产基地,依托原料优势,成为全省纺织工业基地县。临湘市、湘阴县、平江县、岳阳县、汨罗市列入全国品牌茶生产基地县。湘阴县、临湘市列入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2008年,全市油菜面积10.23万公顷,总产11.53万吨;棉花面积3.46万顷,总产4.52万吨;无公害茶园1.53万公顷,年产1.72万吨,占全省总量的20%。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67万公顷,总产223.86万吨,333.3公顷以上的种植板块达15个,成为全国夏秋蔬菜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华容县列入全国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湘阴县成为全国出口蕌头主要生产基地。岳阳楼区、君山区西城办事处作为近郊精细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面积1333公顷;君山区广兴洲镇2000公顷、华容县1.33万公顷、岳阳县中洲乡1333公顷、汨罗市磊石乡2000公顷、临湘市江南镇100公顷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外销菜主要供应基地。湘阴县列为全国商品猪基地县、全国渔业百强县,平江县进入全国生猪百强县。至2012年,辖区农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粮、棉、油、菜、茶整体进入国家长江流域优势产业带,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国夏秋蔬菜南菜北运的重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油菜生产基地、长江流域优质杂交棉生产基地和全国品牌茶生产基地,屈原管理区、华容县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世纪80年代初,岳阳地区即着手调整农民种养结构,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单一结构。至1984年,境内从种粮耕地中调出1.33万公顷开展多种经营,各地出现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好形势。1990年,农业在五业中的比例、农业中种植业所占比例、种植业中粮食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养殖业、经济作物大幅度上升,形成粮食、生猪、经济作物、乡镇企业为主的四大支柱的经济格局。
1991~1999年,各地注重立足大农业,面向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配置,以搞好农业合理布局为重点,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单一的粮、棉、渔、猪型格局逐步向多元生产迈进;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区域化“大板块”模式发展,常规种养品种逐渐被淘汰,名、特、优、新比例不断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出现经济作物比重、养殖业比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重、优质比率、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收入构成中二、三产业比重渐次提高的局面。
2000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全市调出易渍易淹低洼稻田1.47万公顷改为养鱼0.43万公顷,养河蟹0.27万公顷,种植水生蔬菜0.77万公顷万亩;蔬菜种植6.67万公顷,形成省道1804公路沿线3.33万公顷连片蔬菜带。出现了汨罗市大荆、华容县治河渡、君山区广兴洲、湘阴县三塘等一批蔬菜专业乡镇;药材种植扩大到666.67公顷,云溪区连片种植药材788.2公顷,效益较好;河蟹养殖1.51万公顷、4000多万只,可增加产值4.5亿元;外贸出口养殖方面更新良种母猪2000多头,形成岳阳县筻口、西塘、柏祥,平江县伍市等外贸出口猪基地。2001年,全市各地大刀阔斧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粮食、蔬菜、饲料、生猪、家禽、水产等6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产业,并以办示范经济走廊的形式带动、示范、导向全市农村经济。沿107国道和1804省道,全长285公里,建有3万多个蔬菜大棚,种植反时令名特优各类蔬菜瓜果。2002年,把瓜菜、水产、畜牧、林纸、大米加工、茶叶等六大产业列入岳阳市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2003年,因地制宜,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品及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养殖以生猪、特种水产、草食动物和土鸡四大产业为主导;种植业构建规模板块,全市万亩以上经济作物板块达7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单项产品或产业达16个;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年产值过50万元的加工企业有818家。
经过2004年以后几年努力,至2012年,农业结构调整出现崭新局面,现代种养业强化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等种养理念,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经营向大户集中、向园区集中、向小区集中,建成君山区万亩标准化蔬菜、汨罗市万亩优质金银花、临湘市万亩优质苎麻基地,形成平江县的油茶、临湘市和平江县的楠竹、岳阳经济开发区和岳阳县的时鲜瓜果等特色高效产业;新发展一批规模大、品质优的养殖大户、小区和基地。优质稻米、饲料生猪、休闲农业等“十大产业链”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国家驰名商标新增君山银针、中天农机2个,发展到8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南省著名商标新增10个,发展到76个;湖南省名牌产品新增6个,发展到65个。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新增117个,达到334个;粮食、蔬菜、茶叶、水果等21.8万公顷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
3.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耕作方式与栽培方式的变革。以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农业新技术得到大面普及,从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来看。育秧方式上,传统的分散育秧正向集中育秧转变。2013年,全市158个农业乡镇中有122个开展了集中育秧示范。插秧方式上,全面普及软盘抛秧,功效比传统的手工插秧提高约20倍,机器插秧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蔬菜生产来看,90%以上的专业蔬菜基地(约1.67万公顷)实现电动排灌,10%左右的基地(2000多公顷)实现了喷灌、滴灌;栽培方式由纯露地栽培逐步向设施栽培发展,反季节栽培、立体栽培、大棚栽培等蔬菜生产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涌现了以平江县月坤、临湘市寿光情为代表的现代蔬菜种植基地。从经济作物生产来看,棉花育苗地膜覆盖技术广泛应用,近90%葡萄园采取了避雨设施栽培,1/4的西瓜种植应用了大棚设施栽培。
以农业机械化为标志的农业新设施得到广泛应用。与1983年相比,全市拖拉机保有量由9308台增至28293台,增长2.04倍;收割机保有量由51台增加到12191台,增长238倍;插秧机从无到有,达到1179台;农机总动力由85万千瓦增至514万千瓦,增长5.05倍;机耕面积由39.29千公顷增至583.59千公顷,增长13.85倍;机播面积由0.3千公顷增长到40.41千公顷,增长133.7倍;机收面积由1.2千公顷达到414.03千公顷,增长344倍;其中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65%,水稻机耕机收、菜园机耕比例均达到90%以上。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由5.4%激增至56.8%,增长9.5倍。
植保新技术与环保新农药广泛应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得到集中体现,一大批高效低毒农药广泛应用,一整套从播种到收获各环节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农业正由原来的更注重产量向现在数量、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先后禁限用滴滴涕、甲胺磷等高毒剧毒农药42种,推广应用了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等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全市高毒农药比例不足2%。“跑、冒、滴、漏”问题严重的手动喷雾器已基本淘汰,取而代之的新型高效施药器械,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建成了覆盖全市的信息化测报网络,农作物病虫害中,中、短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分别在85%和95%以上,病虫防治信息进村率、入户率分别达99%和90%以上。频振式杀虫灯、昆虫性诱剂、黄板诱蚜、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0多万公顷。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已发展到36家,日服务能力达到2万公顷,2012年,完成全程承包服务面积9.13万公顷,为农民亩均节本增收200元以上。植保新技术和环保新农药的广泛应用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全市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超标率由2002年的52%降至2%以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存有严重安全隐患进入到基本放心阶段。
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不断加快。进入新世纪,被誉为农业经营体制“二次革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驶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5000个,入会农户过20万人,带动、辐射受益农户45万多户。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04年以来,全市农产品加工增加值以年均22%的增幅增长,规模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油脂加工业年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位,食品加工业成为岳阳市仅次于石化工业的第二大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2家;涉农上市企业发展到8家。全市涉农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0件,总数居全省第一位。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全市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全年农民纯收入的1/3以上。
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3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农业发展,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已连续十年聚焦“三农”,农业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水利建设、田园化建设、机耕道路建设正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市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总投入达13.8亿元,共建设基本农田面积6.37万公顷,每年有2万公顷中、低产田得到改造,耕地的排灌条件大为改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
4.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把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幸福”之村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来抓。2006年以来,岳阳市从抓“百村示范”入手,以点带片,以片拓面,通过前后三轮建设的推动,示范村由100个发展到306个,示范(镇)片也由8个扩大到27个。岳阳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岳阳市有12个村被省委、省政府作为全省示范村授牌,岳阳县、华容县、汨罗市、湘阴县、君山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区。七年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向上争取各类涉农建设项目资金68亿多元,市、县、乡三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11.4亿元,向外引入项目资金19.7亿元,通过志愿者行动募集资金6.5亿元,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物资达105.6亿元,使全市农村软硬件建设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粮、棉、油、特种水产等十大支柱产业基地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新农村示范片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60个以上,带动33万多农户。全市约有60%以上的村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20%的村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量与质均有较大的提升。
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七年累计硬化乡村公路1.45万多公里,疏通渠道1.76万多公里,新建和改造机埠涵闸1240多处,新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78.5万人,改造和新建乡(镇)、村卫生院(室)1700所(个),乡镇敬老院和五保之家500多所(家),400多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5万人享受库区移民扶持政策,农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面达到91%,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讯。
乡村环境更加秀美。全市累计新建沼汽池12万多口、垃圾箱(池)89.3万多个、生活污水处理系统8600多处;在路渠两旁和房前屋后植树1.76亿株,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底的35. 2%提高到36.8%。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市3070多个村、2.8万多个组全面开展“三清五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33万多个。一部分地区结合农房改造建起了文明小区,基本实现了道路平坦,环境优美,村容整洁。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983年,岳阳市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6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76元,2012年达到8326元,比2006年增长1.15倍多。七年中年均增幅达16.43%,农民收入呈现连续多年增长的态势。
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各地从修订《村规民约》《村民守则》入手,规范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完善和建立村民自治机制,使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
(三)封闭性市场向开放性市场嬗变
20世纪80年代初,市境商品流通尚未从自产自销的封闭状况中完全摆脱出来,市场规模小,流通渠道窄,商业业态单一。通过改革、开放、搞活方针贯彻后,特别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商贸的大繁荣,城乡市场从小到大,外向经济从起步到发展,商贸业从单一到多元,运行模式从计划到市场,实现了从封闭性市场向开放性市场的嬗变。1983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81亿元,2012年达到687.4亿元,增长62.59倍;进出口总值2012年达到5.8亿美元;30年共引进外资20.37亿美元。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物流体系不断完善
岳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流通渠道畅通,市场货源丰富,商品交易繁荣。岳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之初,岳阳是湘、鄂、赣三省传统的第三方物流地,岳阳的批发市场盛极一时,与武汉市汉正街,长沙市下河街齐名,并称两湖批发业“三强”。当时出现了一批在湘北乃至中南地区较有影响的专业市场,特别是巴陵大桥市场和梅溪桥市场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辐射范围都堪称首屈一指。
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岳阳市市场建设在90年代中后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流通规模、硬件设施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专业市场的种类涵盖了农产品、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等各类商品。2012年末,全市各类商业网点超过10万个,营业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发展到130个,经营面积发展到103万平方米,中南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泰和小商品市场成为“领头羊”。太阳桥建材大市场、八字门蔬菜批发大市场、花果山水果市场、梅溪桥副食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成为“排头兵”。东茅岭服装品牌街、德胜南路湖鲜美食街和汴河旅游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初具规模。全市共有各类大小超市229个,营业面积达19.85万平方米,百盛、步步高、武商、苏宁、国美等一批大型专业和连锁超市在城区发展壮大。同时,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进程加快,“万村千乡”标准化农家店发展到4736家,覆盖全市90%以上的乡镇,5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近几年来,全市认真抓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施,加快构建中央商务区、商业步行街、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专业批发市场等多层面的商业网点体系,中南大市场、泰和大市场、城陵矶物流园区等立足岳阳、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区域性市场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逐步形成;一大批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已经构架完成。
2.市场购销持续畅旺
1983年,市区农贸市场的上市品种打破地区界限,引进14个省、47个县市、115种三类副产品,共419万余公斤。地方传统产品也开始恢复上市。1984年,各级工商部门进一步放宽市场管理,凡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有利于疏通流通渠道的全部放开。1985年,集贸市场发展到193个,日上市人数22万人次,上市品种500种,全年成交总额11295万元,占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3.6%。1989年,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315个,其中市区主要经营蔬菜、食品的“菜篮子”市场27个,上市品种1200余种,年成交总额5.8亿元。90年代,集贸市场发展更快。1990年末,全市集贸市场发展到315个,年成交总额6.22亿元,占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2.31%。1994年,全市城乡集市贸易额达29.09亿元,其中城市15.89亿元,农村13.2亿元,占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5.41%。集市贸易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6个。1996年,市城区的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先后有汽车配件等5个“双生”市场建成开业。1997年,经纪市场实现零的突破,发展经纪人279人,颁发经纪资格证书194本。1998年,全市过亿元市场增至18个,年底,全市有各类市场244个,其中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开办的中药材、洞庭渔都等市场4个,消费品综合市场152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34个,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26个,生产资料市场5个,生产要素市场3个,批发市场20个。市场拥有门面摊位4.53万个,入场经营户3.2万户,从业人员10余万人,吸纳下岗职工5600多人。
进入21世纪以后,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4亿元,比1984年增长58.16倍,年均增长2.08倍。全市流通增加值占GPD的比重达到8%以上,商贸从业人员达40.4万人。城市消费品市场形成商场与专业超市共舞局面,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出现了天虹、百盛、康星、武商等大型商场和苏宁、国美电器等大型连锁专业超市。特别是全市流通行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逐步转变,各种现代经销方式尤其是连锁经营在岳阳市流通领域得到迅速 发展。沃尔玛、大润发、步步高、新一佳、心连心等国内外知名连锁经营企业纷纷入驻,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网上购物进入平常百姓家,专卖店、便民店不断涌现,购物中心、典当和拍卖行纷纷亮相街头,改变了过去零售业以百货商店为主、经营业态单一、商品结构雷同“千店一面”的状态,满足了多样化、多层次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连锁经营方式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四)单一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嬗变
岳阳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文化产业。30年来,旅游业运作模式从单纯的政治接待、文化交流向经营服务、赚取外汇转变;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由单纯扩大景点数量向推进风景区的提质扩容、建设富有传统文化特色和自然特色的旅游项目转变;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产业链不断延伸,国内外客源市场广为拓展,形成了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格局。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85.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0.1亿元,仅“十一五”以来,创造了近30万个就业机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
1.旅游资源扩容提质
岳阳是一方独具特色的旅游热土。这里既有秀美的自然风景,又有丰富 的人文景观。岳阳市升格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不断扩大旅游景点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发展旅游事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提出了“建设现代旅游热市”的口号,下大力气抓旅游景点的扩容提质。是年3月,岳阳楼新景区建设工程上马,历经一年半艰苦施工,至2007年9月,新景区全面竣工,总投资3.2亿元,景区面积由0.87公顷扩大到44.67公顷,增加了32万平方米,新景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格调高雅。几乎与岳阳楼新景区建设同时,君山景区在2002年投资7000万元搬迁岛上居民、建设环岛游路景区改造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又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爱情岛”,巧妙地将爱情文化与岳阳深远的历史传承结合起来。在岳阳楼——君山岛两个独立景区提质扩容取得成效后,又高瞻远瞩,综合开发名湖、名山、名水、名楼、名文、名人等资源,实现大整合,建设大景区,推动大发展。2008~2010年,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岳阳楼——君山岛景区创建5A景区工作纳入岳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将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提升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投资3.7亿元建设巴陵广场景区配套工程,洞庭山庄升级改造,景区基础建设,岳阳楼主楼大修、油漆翻新以及各项配套工程。2011年9月,岳阳楼——君山岛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评定委员会评审为5A景区。
在楼岛湖景区全面提质升级的带动下,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如雨后春笋。目前,全市休闲和度假旅游项目达到120余个,计划总投资430多亿元,全市共建成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8个、省级工农业示范点6家。旅游项目建设呈现出规模大、进展快、成效好的良好发展势头。
市区,环南湖综合旅游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千亩湖旅游走廊已经竣工,南津古渡广场即将竣工,将成为展示岳阳南湖地方文化及其悠久历史的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圣安寺文化产业园八仙台核心景区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56亿元;洞庭湖国际公馆度假酒店完成主体工程并进入装修阶段;生态体育公园累计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练习场投入经营。总投资1.8亿元的湖滨大道提质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工程建设全面铺开。投资5000万元建成团湖野生荷花世界,野生荷花成片聚集地达346.67公顷,成功申报了基尼斯纪录。景区投入2200万元,建成荷花世界廉洁文化园,主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成为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之一。
汨罗市投资屈子文化园项目近亿元,完成了园区土地普查、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屈子书院、屈原纪念馆、景区配套及环境整治等三个核心项目已经立项,评审了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和核心景区的修建详规,屈子书院建筑进入施工图纸设计阶段。任弼时纪念馆改扩后旅游热度不减。湘阴县洋沙湖度假区项目工程浩大,征用陆地面积466.67公顷,租用水域面积400多公顷,现完成投资10.5亿元。洋沙湖综合治理清淤工程基本完成,环湖道路建设完成2公里,生态公园及生态会所已经完成2层主体工程,北鹭岛度假屋建设基本完成,滨湖度假小镇、悦蓉半岛度假屋动工建设。平江县把连云山、幕阜山、汨水源、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扩建、新建湘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平江起义纪念馆、平江革命烈士公园等景点,形成了旅游热线。岳阳县张谷英风景区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仿古商业街完成投资3000万元,配套商业门店37个,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目前全面竣工。四星级宾馆已完成100多个基坑支护项目和9万平方米土外运工程。
2.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旅游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十一五”以来,随着岳阳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市境形成了两条铁路干线平行、十余条高等级公路连接,多条水运线路联网的立体交通大枢纽。各县(市)区均实现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通达,所有景区公路全部水泥(柏油)硬化,通达性、舒适性大大提升,形成市、县(市)、旅游区(点)三级旅游交通体系。
旅游专项产品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岳阳市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引导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复合型转变。洞庭湖国际公馆、湘阴县洋沙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村、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平江县盘石洲生态园、岳阳县张谷英文化度假区等一批大型的、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项目顺利推进。建成君山鸟语林农庄、银杏度假村、华容人家等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点)55家,直接从业人员突破2.6万人次,既发展了现代观光农业,又带动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特色地方人气兴旺:连云山漂流、沱龙峡漂流、龙潭湖漂流在旺季单日接待游客量超过3000人次;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福寿山风景名胜区等景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均在30%以上。
服务设施档次不断提升。不断扩大星级旅游宾馆和旅行社规模,旅游饭店和旅行社服务水平。截至2012年,全市有星级饭店42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31家、二星级6家。有旅行社44家,其中出境旅行社1家,经营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43家。评定了首批5家星级旅行社,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家。
要素配套和谐协调。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岳阳市旅游业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格局。建成岳阳湖鲜美食文化街,推出了“巴陵全鱼席”“巴陵十二鲜”等湖鲜美食品牌。住宿条件进一步改善,饭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陆续引进华天集团、假日酒店、最佳西方集团、七天连锁酒店等知名酒店和管理公司。旅游交通建设成绩显著,洞庭湖游船和安达、宏安、龙骧神驰等3家旅游运输公司的旅游车船实行更新换代。加快旅游商品引导发展,打造了岳阳楼特色旅游系列纪念品,全市形成了以巴陵扇、君山银针、十三村酱菜、银鱼等为代表的岳阳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在市区建成旅游购物街,各县(市)均建立了专门的旅游购物商店。
3.宣传营销广泛深入
把握市场发展脉搏广泛宣传促销。通过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凤凰卫视、《中国高铁报》等媒体投放旅游形象广告,与广州、武汉、长株潭等周边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商合作,推出岳阳旅游产品。举办声势浩大的文化旅游节会。1987~1999年,先后举办10届国际龙舟赛,每次赛事活动观赛者都在30万人以上。2005年6月11日,“太子奶杯”2005年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在汨罗市举行,此后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岳阳端午旅游节。2011年的第七届旅游节期间共签约外资项目23个,总投资8521万美元,内资项目81个,总投资51.2亿元。自2002年举办首届洞庭湖观鸟节以来,连续举办了7届观鸟节。2002年第一届观鸟节隆重举办,140余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鸟队参赛。2007年9月12日,由岳阳市承办的2007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在刚刚建成开放的岳阳楼新景区举行。来自美国、德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30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旅游官员、旅行商、客户代表、国内知名人士2000多人参加活动,参加开幕式的游客达20万人,被称为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宣传最广的湖南旅游节开幕式。2010年以来,连续4年举办中国(岳阳)野生荷花节。2011年荷花节经贸洽谈会,共有来自广东、河北、香港等地的18家企业参加,有9个项目当场签约,旅游同盟大会签约总额达24.7亿元。
开展主题活动强化宣传促销。2006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十大爱情故事征集评选及颁奖晚会在君山岛举行。从2000多个爱情故事中评选出“当代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打响了君山爱情岛的品牌。2011年8月6日,《牛郞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柳毅传书》四大爱情故事发源地代表首次聚会岳阳,共铸爱情文化之族。是年9月,再度组织“万人牵手爱情岛”活动。2010年11月8日,岳阳市发起举办“五湖牵手五岳”大型活动,来自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的代表,在岳阳楼前正式结成旅游同盟,发布中华山水蓝皮书《洞庭湖宣言》,共同承诺:保护环境、宣传文化、深化内涵,共同发展。晚上,在君山岛举办“天下洞庭”国际音乐焰火晚会,并举办高规格、高水平的“环洞庭湖高峰论坛。”编制《岳阳旅游画册》《岳阳旅游交通图》、宣传光碟等宣传品,组织行业单位参加各类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和旅游商品博览会,大大提升岳阳市旅游整体品牌形象。抓住北京奥运会举办、武广高铁开通、上海世博会召开的机遇,在北京、武汉、广州、上海等地举办岳阳旅游推介会,深入开展“周末岳阳”“岳阳人游岳阳”“百万乡亲游千古名楼”等主题活动。通过经常化的宣传促销活动。巩固长株潭、武汉、广州客源市场,拓展港澳台、北方市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加强与各大型旅行社对接,出台系列奖励措施,巩固日韩,延及欧美,做大做强新、马、泰等国际市场。
(五)一元化金融向多元化金融嬗变
1983年,辖区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几家国有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实际处于国家银行的附庸地位,主要职责是承办国家政策性信贷投资。金融业务单纯、市场单一、规模较小。1983年底,岳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1亿元。1983年,保费收入167.7万元,保险密度6.9元/人,保险深度0.07%。30年来,金融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36.1亿元,突破千亿元关口;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97.9亿元;实现保费收入33.3亿元,保险密度590元/人,保险深度2.7%;完成证券交易额699.3亿元。
1.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信用社是辖区内最早的金融组织。1996年,市信用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成立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改革和行业管理工作。1999年,将63个农村合作基金会并入信用社。至2012年,共有分支机构263个,员工2654人,存款余额181亿元,贷款余额112.7亿元。
人民银行岳阳市中心支行成立于1964年。1984年,人行所管城市金融业务移交工商银行,专司领导辖区金融事业之责,至2012年,下辖6个支行,有员工249人。
建设银行岳阳市机构1972年恢复。1984年,建行辖有6个办事处、5个县支行、1个工作组,职责由过去单一的基建拨款转变为既管理政府信贷投资又经营信贷业务,既办理固定资产投资又办理短期贷款。至2012年,下辖34个分支机构,员工538人,经营规模为存款余款176亿元;贷款余额72亿元。
1979年恢复农业银行岳阳市分行,1980年,农行系统各县(市)支行恢复,职能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支援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和农村商品经济。至2012年,辖58个分支机构,员工1157人,经营规模为存款余额171.6亿元,贷款余额62.5亿元。
1982年,设立中国银行岳阳支行,隶属人行岳阳地区中心支行领导,次年,中行岳阳支行正式成立,职能是办理境内外汇贷款、外贸信贷、华侨汇款、外币兑换等业务,1999年发展为综合性银行。至2012年,辖34个分支机构,员工594人,经营规模为存款余额108.4亿元,贷款余额46.7亿元。
1984年12月,岳阳工商银行分设,次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岳阳中心支行成立,辖有5个县支行、3个直属办事处。1993年,5个城市办事处更名为支行。1999年发展为综合性的商业银行。至2012年,辖42个分支机构,员工1036人,经营规模为存款余额165.8亿元,贷款余额123.5亿元。
1988年2月组建交通银行岳阳支行,1990年正式对外营业,1991年9月正式开业,为国有股份制控股商业银行,隶属交通银行或分行管辖,业务辐射湘北、鄂南、赣西3省邻近区域。至2012年,下辖11个分支机构,员工234人,经营规模为存款余额70.97亿元,贷款余额30.43亿元。
1996年11月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岳阳市分行,原由农行管理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划属农发行管理。1998年4月,农业政策性业务范围作重大调整,市农发行继续办理政策性粮、油收购、储备贷款及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和结算业务。至2012年,辖9个下属机构,员工192人,经营规模为存款余额13.9亿元,贷款余额88.9亿元。
1997年8月,筹建岳阳市商业银行,为市境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至2012年,有16个分支机构,员工331人,经营规模为存款余额65.87亿元,贷款余额30.42亿元。
到2013年5月底,全市有1家国家政策性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银行、9家县级信用联社、2家农村村镇银行、36家保险公司、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2家小额贷款公司,9家证券营业部,3家期货营业部,初步形成了以银行机构为主,融资担保、小贷、村镇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为辅,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呈现出经济金融互促共赢的良好格局。
2.多层次资本市场初步形成
截至2013年,全市有10家企业上市,其中深交所上市7家,上交所上市1家,新加坡上市2家。上市公司数在全省排名第二。10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7.6亿股,总资产219亿元,净资产73亿元,累计上缴税金29.3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直接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累计102亿元。岳阳纸业、岳阳兴长、正虹科技、中科电气、凯美特气均为市境纳税百强企业,排名都在前10位左右。10家企业上市以来,品牌优势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为岳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岳阳恒立是一家主要生产、销售制冷空调设备的企业,1996年11月上市,为市境上市最早的企业,公司总股本1.4亿股,总资本2.5亿元,净资产-0.9亿元。2003~2005年连续3年亏损,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自2006年5月15日起被暂停上市交易,2013年2月,经资产重组后恢复上市交易。正虹科技是一家以生产饲料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997年3月上市,总股本2.67亿股,总资产8亿元,净资产4.3亿元。“正虹”商标是中国饲料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是中国名牌产品。岳阳兴长是省工业企业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试点公司,以石油精细化工为主业。1997年6月上市,总股本1.9亿股,总资产5.2亿元,净资产4.3亿元。天一科技是一家集泵业机电制造及建材包装、装饰、商贸为一体的上市公司,1998年11月上市,总股本2.8亿股,总资产7.8亿元,净资产1亿元。主营潜水电泵、油田输油泵,名列国家潜水电泵五大类骨干企业之一。岳阳纸业2004年5月上市,总股本6.5亿股,总资产99亿元,净资产30亿元。天润发展是湖南省重点化肥生产企业之一,2007年2月上市。公司总股本1.18亿股,总资产6.6亿元,净资产3亿元。公司主营业务为尿素、碳酸氢铵、液氨、粗醇等化肥化工产品生产和销售,是市境唯一的市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国农机是一家主要生产收割机、柴油机、旋耕机、高级铝合金棒、铝型材等产品的企业,2007年2月9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总股本2.42亿股,总资产2.82亿元,净资产2.2亿元。长江化肥2009年10月22日在新加坡主板上市,首发融资1.22亿元。公司总资产2.9亿元,净资产1.5亿元。被中国质量万里行工作指导委员会评为质量服务双满意单位。中科电气是岳阳市唯一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2009年12月25日上市,首发融资5.58亿元。公司总股本6150万股,总资产7.5亿元,净资产6.9亿元。自主研发的电磁搅拌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并成功打入巴西、印度、沙特等国外新兴市场。凯美特是一家从事气体开发、应用、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专业性公司,产品包括液体二氧化碳,干冰,物流配送,二氧化碳、干冰的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2011年2月18日上市,首发融资4亿多元。
3.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进入21世纪以后,市境开始注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2008年,岳阳市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2012年列入全省首批创建金融生态良好城市试点市。目前,有汨罗市、平江县2家省级金融安全区,市级金融安全区3家。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优化金融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14个,大力支持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抓经济、活金融,抓金融、促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了个人、企业信用供求机制,对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银行信贷等全面使用信用报告,有效约束失信行为;全面开展信用评选活动,累计评选信用乡(镇)30个(次)、信用村1320个(次)、信用企业2610个(次),充分发挥了信用典型的示范效应。三是切实维护金融债权。采取行政、纪律、法律等措施,兑现金融案件120多起、金融债权11.5亿元,清收公职人员拖欠贷款6300多万元,有力提升了社会信用意识。
4.保险市场快速拓展
1980年,县(市)一级恢复保险机构。1984年,设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岳阳地区中心支公司,1996年,岳阳人保分解为中保财产保险和中保人寿保险两家,1999年,中保财产保险岳阳分公司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岳阳分公司,历经21世纪初一段时间的发展,2008~2012年,岳阳保险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
保险主体迅速增加,市场格局逐渐形成。2007年底,岳阳保险市场仅有18家保险公司(其中产险11家,寿险7家),至2012年底,全市有保险主体34家(含筹建1家,其中产险17家,寿险17家,2013年5月增至36家),机构增加了47%。县(市、区)支公司(营销服务部)101家(其中产险50家、寿险51家),乡镇营销服务部102家。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有效拓展。岳阳各保险主体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不断创新销售模式,探索业务发展渠道,增强保险的渗透力和覆盖面。2007年底,全市保费收入16.82亿元(其中产险4.08亿元,寿险12.7亿元),2012年保费超过了33亿元,保险密度增至590元/人;保险深度增至2.7%。
保险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秩序逐渐规范。产品结构由过去的单一险种,发展到现在近100多个人寿险产品和80多个财产险产品。特别是近年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保险加大了服务“三农”的力度,从2007年开始农业政策性保险以来,承保险种不断扩大,服务内容逐步细化,农户受益更加明显。2012年,承保水稻39.53万公顷,棉花3.4万公顷,油菜3.6万公顷,能繁母猪65万头,年农业政策性保费近2亿元,五年来,共有86万多农户受益。
积极履行保险功能,社会贡献不断加大。近五年,岳阳保险业积极参与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扶贫助残,献爱心、送温暖等公益活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险从业人员达1.5万人,其中安排下岗职工近8000多人,五年累计为社会提供各种保险保障约25000多亿元,缴纳各种税费4.1亿元,代收代缴车船使用税8512万元,向灾区及社会公益捐款868万元。参与新农村建设、公路硬化、学校改造、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出资约150多万元。保险业还为岳阳的大病医疗、重点工程、各类大型活动及抗洪救灾等提供了风险保障。
(六)个体经济向规模化经济嬗变
30年前,个体经营者人数很少,规模也不大,大多处在小本经营、短途贩卖状况。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陆续出台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大增。1988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1993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规定》,成立发展非公经济领导小组。南区(后与郊区合并为岳阳楼区)颁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税费负担卡》,规范并减轻税费负担2/3。1994年12月22日,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大会推介岳阳市南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个协将南区定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联系点。1995年1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我市个体私营经济超常发展的决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一大批后来发展为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的老板都是这一时期步入创业之路的。1999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163824户,从业人员401048人,实现产值33.8亿元,税收3.5亿元。
进入21世纪,岳阳市实施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民营岳阳”工程,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市委、市政府成立“民营岳阳”工程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促进全民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加大工业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激活民间资本,推动民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开展“联手帮扶企业行动”,帮助私营企业解决融资、用电增容、住房报建、规费减免等问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财政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定期组织中小企业银企洽谈会,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产业项目集群式满园扩园行动;实施“民本岳阳——千名企业家教育培训工程”,通过国家银河培训等活动培训企业家1000多人次,选拔组织优秀企业家代表参加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习培训;开展全市十大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市民间投资达1440亿元,年均增长44.6%。民营经济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品质迅速提升,初步形成饲料、化工、食品、机电、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等优势产业,销售过亿元的实力企业150家。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主要有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筑盛阀门管道有限公司等。至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1243家,从业人员24.54万人;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33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0.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