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6-24 12:00

让岳阳人民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成果,是惠及全体岳阳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30年来,岳阳使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了经济发展科学跨越,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生活水平逐年上升

1.收入水平加速走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1元,1991年达到2078元,而后每两年以净增1000元左右的速度上升,2004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36元;201222110元,相当于1987年的17.67倍。增长速度,有14个年度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最高年度,1993年比1992年增长38%1994年比1993年增长37.55%20082012年,连续4年增长速度达两位数。从收入结构看,上世纪80年代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和劳动收入,比较单一。进入21世纪以后,收入来源多元化。根据市城调队对百户城镇家庭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都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一是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因为城镇个体私营业主人数增加,国家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国家推动消费的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二是住房出租、二手房交易收入,与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旧城改造拆迁规模大,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密切相关。三是股息与红利收入,与金融证劵市场的运转正常密切相连。四是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宏观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总收入增长,国家增长工资、福利、补贴和离退休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各项政策到位密不可分;而企业员工工资的增长则与企业经营效益稳定增长有关。

农民人均纯收入。1983年,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元,1986年过500元,1994年过1000元,1997年过2000元,2004年过3000元,2007年过4000元,2009年过5000元,2011年过7000元,2012年过8000元。增长速度,有17个年份下年对比上年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其中增长30%以上的两个年份,增长15%以上的8个年份。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看,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惠农政策到位,宏观经济整体持续发展。家庭经营收入一直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大头。由于国家扶持“三农”政策落实,本项收入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3年,家庭经营收入2730.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2.68%20072008年,全市到位国家扶持养殖业的投资1.4亿元,生猪价格高位运行,猪肉市场总体利好,激发农民养猪积极性,全市生猪大户发展到21012户,增长8.37%。工资性收入增加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由于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积极性高涨,仅平江县每百户就有86人外出打工,使此项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亮点。200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收入的32.15%2007年占到50.74%,其他年份大体在这个范围波动。转移性收入增加更直接得益于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以及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政策的落实。此外,岳阳本地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对农民增收的劳动作用也日益加大。

2.消费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商品销售结构折射消费水平提高。1983年以前,社会商品销售的大宗为居民生活必需品。饮食类为粮食、食油、猪肉、鲜蛋、鲜鱼、食糖等,穿着类有棉布、化纤布等;用具类有录音机、自行车、电风扇、电视机等。自行车1952年进入家庭,是年销售11部,1983年销售97740部。电视机1974年进入家庭,是年销售90台;电风扇1977年进入家庭,是年销售26台;洗衣机、电冰箱1983年进入家庭,是年分别销售49台、40台。上世纪中期以前,自行车、缝纫机、录音机称家具“三大件”,自行车最高年份(1983年)销售近10万部。尤以“凤凰”“永久”为时髦商品。进入90年代以后,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销售量大增,取代前“三大件”而称新“三大件”,空调设备也悄然从办公场所进入寻常百姓家,移动电话则成为人们通讯联络的必备工具。进入21世纪,上述各类商品质量、品牌、价格不断提升,销售量则有增无减。2010年,限额以上零售家用电器达1.64亿元。万元级的家电以及家用汽车、高档家具开始进入家庭;而城市居民购买商品房、农村居民自建楼房形成热潮。每百户拥有汽车,20072台,20084台,20095台,20108台,201210.23台,显示居民消费水平进入新的更高档次。

城乡居民消费时尚体现消费质量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时尚不断趋向于名品牌、高价位、优质量、环保型、发展型。从日用消费品看,本世纪初,消毒柜、吸尘器、洗衣机、饮水机等大量进入百姓家庭,室内装饰品、床上用品的高档次、环保化、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市民青睐。2008年市城调队资料显示,本年度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增长,耐用品消费升级加速。各种新型的家电产品如节电、绿色环保冰箱,变频、换气空调,液晶、等离子平板彩电等不断问世,深受广大居民欢迎,拓宽了岳阳市居民的消费领域。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63元,增长26%。其中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483元,增长37.6%;其中家庭设备、室内装饰品和床上用品的消费分别增长5倍、10.8倍和30%。从食品消费看,消费取向趋于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绿色无公害发展,营养摄取更加科学均衡。2008年,食品支出快速增长。全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729元,增长12%。从医疗保健支出看,市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花钱买健康”已成为岳阳市民的一种时尚。2008年,年均医疗保健支出906元,增长23.8%。居民用于滋补保健品的消费为人均293元,是2007年的3倍;另外,医疗费增长39.2%,药品费下降28.2%。从文化投资看,市民对教育投资、智力投资越来越重视。年人均教育娱乐服务支出1138.92元,比上年增长11.3%。许多家庭把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不惜花费重金把子女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参加特长培训和文化补习。在调查的100户居民中,2008年,子女在外就学费用人均300.6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他年份支出比例一般也在50%上下波动。电脑进入家用已十分普遍,2012年电脑拥有量达61.4台。从非消费性支出看,购建房支出、转移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性支出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从杂项商品消费看,城乡居民尤其是女性居民在金银珠宝饰品、高档化妆品等杂项商品和美容美发等服务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大,2010年限额以上零售贸易金银珠宝1亿元,化妆品1.5亿元,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新的亮点。

(二)住房改善安居宜居

30年间,市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住房质量提高,环境不断优化。

1.住房开发建设规模大质量高

1985年年末,全市城镇有房屋面积1546万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占42.5%;楼房(23层)占35%。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2.6平方米,居住面积7.7平方米;缺房户10319户,占当时总户数的11.2%。随后,房地产开发逐年扩展,房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1989年,岳阳市成立首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993年,开发企业达到36家。1994年,由市政府组织,华夏公司参与,在金鹗东路开发民乐苑小区,入住1020户。成为岳阳市最早开发的商品房小区。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被终结,市场化的住房制度得以确定,房地产业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时期。到2012年底,岳阳市有开发企业498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近万余人。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9家,三级资质企业112家,四级资质企业126家,暂定资质企业250家。全市房地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逐年提升,19922012年,共完成投资505.5亿元,竣工房屋面积1899.59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443.04亿元。广东黄河实业集团岳阳房地产有限公司在南湖风景区太平嘴地段上马建设洞庭湖国际公馆大型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50亿~100亿元,总用地322公顷,泛欧式高端住宅开发70多栋、30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辖区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20108月,岳阳天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中心地区青年路与建湘路交叉口西南角开发天伦城项目,用地33.33公顷亩,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树立了岳阳商品房品质大盘的标杆。该项目累计纳税超亿元,其中2012年纳税过6000万元。住房建设向空中发展,是近年房产开发的主流倾向。据统计,目前岳阳主城区有层数10层以上高度24米以上的高层建筑322幢;超过50米的高层楼房113幢,其中纯住宅占高层建筑总数的55.1%

2.保障房建设力度大效果好

为了解决中、低档收入人群住房困难,市委、市政府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

安居工程。1995年,实施《国家安居工程方案》,帮助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建立起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供应体制。市城区开发建设安居房865套,计6.6万平方米,出售安排住房困难户665户。安居工程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减免多项税费,房价低于商品房,很受欢迎。19964月,岳阳被列入国家安居工程试点城市。 1997年,安居工程枫树新村小区24栋、1100套住房交付使用,小区获建设部全国安居工程示范小区、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称号。至1999年底,先后有教师新村、城陵矶安居小区、螺蛳港小区、长炼花园、岳化刘家冲小区、金湖小区等15个国家安居工程小区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 1999年,不再建安居工程,提倡建经济适用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及货币补贴发放。1998年,市政府把发展经济适应住房作为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并逐步纳入小区建设,加速全市住宅建设。19962000年,全市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6070套、136.6万平方米;集资建房3240套、30.8万平方米。20012005年,全市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60.63万平方米;集资建房3240套、30.8万平方米。2007年,《岳阳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规定》出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主要结合企业改制进行,用于解决改制企业住房困难职工住房问题。2007年至今已建6608套、71.67万平方米,已批在建项目10个、42.47万平米。共为6608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2010年开始改革完善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方式,由实物分配逐步过渡为货币分配,改“暗补”为“明补”,支持保障对象以自主购房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相继出台《岳阳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实施方案》《关于做好中心城区2010年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岳阳市享受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房屋产权处置程序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及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岳阳楼区、岳阳经济开发区、南湖风景区三个中心城区开始实施。三年共补贴260户,发放货币补贴1035万元。

廉租住房建设及租赁补贴发放。2001年,市政府组织成立廉租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并出台《岳阳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6年,市政府颁发《岳阳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岳阳市城区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实施细则》《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实施方案》。2011年,市政府出台《岳阳市廉租住房出售和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共有管理办法》。2012年,市政府出台《岳阳市城乡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定办法》。到目前,共建廉租住房34091套,公共租赁住房18066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23.74万人,共计12594万元。另有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42082户。

(三)社会保险惠及民生

30年来,全市社会保障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集中的表现。

1.不断扩大延伸范围的养老保险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86年起步,1996年实现统账结合,2006年逐步完善。2001年,参保总人数19.2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3.3亿元。2006年,参保总人数31.8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9.1亿元。截至2012年底,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44.73万人,覆盖了全市所有国有企业、县以上集体企业、部分“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少量个体工商户,比2001年增加26.4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31.7亿元,发放额比2001年增长8.61倍。1996年以来,国家连续八年调整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特别是20052012年,连续8次调整待遇标准,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从2005年的515元增加到20121394元,其中市本级达到1608元。2007年,补发了湘阴、平江、华容县拖欠168家企业9085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4960.9万元。2009年,再次补发了湘阴县、平江县、汨罗市、岳阳县、岳阳楼区197家企业拖欠10217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5900.86万元,既帮助企业度过了难关,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职工权益。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湖南省1995年开始试点,1996年全面推行,1997年统账结合。截至2012年底,全市机关事业参保单位2978家,参保总人数13.05万人,离、退休人员4.68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6.61亿元。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09年在平江县启动试点,42.3万农村人口登记参保,12.7万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2010年,试点扩大到岳阳县;2011年扩大到君山区、云溪区、临湘市、华容县、湘阴县、屈原管理区;2012年,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启动了新农保,参保人数达275.09万人。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20098月,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有云溪区、湘阴县实施。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09年,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敞开政策大门,已到退休年龄的城镇居民,在一次性补缴15年养老保险费后,可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2012年,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2.城乡全覆盖的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20006月,岳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20051月,启动城镇职工生育保险;20069月,启动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20081月,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至此,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01年,参保职工131895人,2008年,参保总人数达到1383499人(其中生育保险参保336950人);总人数中,城镇职工参保545925人,城镇居民参保837574人。2011年,参保总人数1688538人(其中生育保险参保415514人),总人数中,城镇职工参保624278人,城镇居民参保1064260人。2012年参保总人数1739706人(其中生育保险415514人),总人数中,城镇职工参保625706人,城镇居民参保1114000人。20062012年,城镇职工参保增加161535人,增长34.8%20082012年,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增加78564人,增长23.32%;城镇居民参保人数增加276426人,增长33%。保障待遇逐年提高。统筹资金支付限额,20081月启动时2.9万元,8月提至3.2万元,2009年提至3.8万元,2010年提至5.5万元;大病互助最高支付限额,20088月调至15万元,200918.8万元,201020.5万元。20118月,将居民医保的年度报销限额从4万元提至6万元(未成年人由6万元提至8万元),并将不同级别医院住院报销限额普遍提高10个百分点,同时增设产前检查费300元,增加重症精神疾病、肺结核2居民特殊门诊。2013年开始,岳阳市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育龄妇女产前检查费和顺产剖宫费用,比2011年分别提高200元、400元、600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华容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之一后,2006年扩展到岳阳县和平江县。至2008年,在全市11个县(市)区全面铺开。2009年,新农合参合农民达346.3万人,参合率9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较2008年提升3.7个百分点。市本级配套2772万元。2010年,参合农民达到3827146人,参合率98.37%,与2009年相比,参合人数增加363851人,参合率上升4.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市本级配套3490万元。是年51日正式启动农村先心病患儿免费医疗救治试点,对14岁以下儿童部分先心病进行免费救治。全年完成先心病免费救治120例,超额完成省卫生厅下达的救治任务,提高大病补助水平。2011年,参合农民384.7万人,参合率达到9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2012年,参合农民386.4万人,参合率99.8%,基本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参合率位于全省前茅。受益面不断扩大,补偿比例不断提高。 2008年以来,门诊补偿人次由7.4万人次增加到321.6万人次,门诊大病(慢性病)补偿人次由1.5万人次增加到10.7万人次,住院补偿人次由24万人次增加到47万人次,住院补偿金额由2.1亿元增加到7亿元,4年分别增长42.46倍、95.83%2.3倍。全市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由52.1%提高到76%,极大地提高了参合农民门诊及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报销额度提高。每人每年最高报销额由3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15万元以上;保障层次提高。在落实好儿童先心脏、白血病、妇女“两癌”等重大疾病救治保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保障范围,将血友病、胃癌、肺癌等12种疾病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范畴,并将规定报销比例提高到80%

(四)就业安置不断扩大

1.城镇就业更加充分

20061月至2010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54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8.72万人,全市转移就业规模达到98.5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0.1%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019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9.6%;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3303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3%,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50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083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15.2%201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18.7%;失业人员再就业3.19万人,就业困难再就业1.18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8.2%131.2%;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5.6%

2.“零就业”工程深得民心

2006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专项行动,采取提供免费培训、政府出资购买岗位安置就业和政府扶持自主创业的方式帮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2007年年初,又制定《岳阳市“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办法》,建立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动态清零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安置一户,保证其就业和收入达到“两个相对稳定”。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职业培训、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就业援助措施落到实处。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问题。截止2012年底,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援助上岗“零就业”家庭9393户,100%实现动态清零。2012年,岳阳市就业服务局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五)减贫扶贫共同致富

1.免税减负

针对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减轻农民负担。2001年,全市农民负担总额68370万元,人均181.4元,亩均174.4元。2002年开始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实行“三个取消”,取消乡统筹,取消屠宰税,取消“两工”;“两个调整”,调整农业税,调整农业特产税;“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全市农民负担总额54393万元,人均144.2元,亩均150.4元。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全市农民负担总额27823万元,人均72.8元,亩均72.3元。2012年,全市农民负担总额8088万元,人均19元,亩均17.5元。

2.惠农补贴

2004年,开始对农民种粮和购置农机具进行补贴,补贴种类和项目逐年增加,补贴标准不断提高,至2012年,惠农补贴补助类大项目有19个,补贴补助资金25.3亿元。

农作物良种补贴。2004年启动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此后,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到2012年,全市农作物良种补贴发放资金达36.2亿元,共补贴水稻面积51.32万公顷、油菜14.53万公顷、玉米4.53万公顷、小麦1.59万公顷、棉花5.33万公顷,既减轻了农民负担,也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农机购机补贴。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当年,岳阳市补贴资金80万元,补贴机具160台套;2007年补贴资金1205万元;2009年补贴资金激增到8061万元。2012年补贴方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差价购机变为“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2012年底,全市共补贴资金3.77亿元,补贴机具17.58万台套,拉动农民投资15.8亿元。预计2013年,全补贴资金将超过5亿元。通过开展购机补贴,全市农机装备水平不断优化,高能耗高排放、安全性能差的老旧机械得到淘汰,大马力高效率、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快速发展。

3.扶贫开发

1983年前,实行社会救济扶贫。 1984年改为免息有偿扶贫。 1985年实行农业贷款扶贫。 1986年开始实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投入资金进行项目扶贫。部门协作,开展定点扶贫。近30年来,先后有130多个中央、省驻岳企事业单位,驻岳部队,市直党政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和180多位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岳阳军分区领导,带领干部,组成工作队,开展了四轮建整扶贫工作。中央、省、市财政扶贫资金和后盾单位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已完成省级、市本级扶贫村和县(市)级帮扶村924个,为贫困乡村新修、改造村级公路4000多公里,架设电线3500多千米,兴修、维修水利设施和饮水工程2218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68万公顷,兴建和修缮卫生院、村部、小学826所,发展沼气池15680口,生活条件和生存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65万人减至2010年的23万人,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当年的350元增至2012年的3474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不断提高贫困线标准:1985年,年人均收入低于200元,2007年为785元,2009年为1196元,2011年为2300元。

4.渔民解困

200911日起,辖区取消6项涉渔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年213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帮助渔民定居、应保尽保、户口问题免费落实、优先安排子女就学、转产转业、政策支持、6项收费停止征收”等7项具体措施,在全省率先启动渔民解困工程。岳阳市洞庭湖区有专业捕捞渔民5520户、1.88万人,其中无房专业捕捞渔民81l户、2779人。是年,全市建成12个捕捞渔民集中安置点,无房专业捕捞渔民全部安置上岸定居,并获得政府购房优惠补贴。982户无户口渔民全部解决户口,渔民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资金、大病救助和免费治疗血吸虫病,以及药物治疗、禁渔期临时生活救助等政策一一落实到位。210名患有晚期血吸虫病的渔民得到免费救治;5594名特困渔民纳入城镇或农村低保范围,发放低保金395万元。

5.移民后扶

全市共有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23万余人,其中三峡水库移民1786人。近7年来,岳阳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下大力抓移民后扶工作,效果明显。投入资金7.4亿元进行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安排大小项目7100个,较大项目有:华容县快北公路硬化、平江县黄金洞乡通库公路、岳阳县毛田大桥重建、汨罗市南干渠和湘阴县直——港路改造等,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合性能力进一步提升,直接受益移民和原住村民达90万余人。对950名一次搬迁生存环境恶劣的移民进行第二次搬迁安置。为了让三峡移民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的目标,认真实施“三峡移民新增土地补偿资金”“生产安置费补差资金”工作,资金项目360个,资金1570万元。近10年,共投入资金2560万元,解决三峡移民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为移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近年,每年移民后扶资金增加到2亿元,帮扶项目近千个。通过扶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建立油茶基地2133.33公顷,茶叶基地280公顷,水果基地200公顷,水产养殖基地400公顷。平江县油茶基地、临湘市源潭镇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已形成规模。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开发蔬菜基地800公顷,楠竹基地0.67万公顷,食用菌产量达1000万筒,扶持移民种养专业户自主开发,重点发展牛肉、生猪、家禽等养殖业。君山区广兴洲镇无公害蔬菜示范区、湘阴县杨林寨乡合湖蔬菜标准园、岳阳楼区“绿洲菌业”的发展,彰显了特色产业优势。

(六)社会救助形成体系

    岳阳市升格后30年间,社会救助从制度完善、覆盖范围到资金投入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1999年以来,通过多年不断探索,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为补充,以住房、教育、司法、劳动就业等专项援助相配套,以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市社会救助机构年均救助各类困难群众300万人次。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19995月,市政府出台《岳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确定低保救助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是年,低保人数1642户、2083人,发放保障金277万元。20008月,低保人数6000户、1.5万人,发放保障金1187.5万元。2003年,对城镇低保户实行水电费补贴,标准:每户4吨水、6度电。2004年,对农村特困对象按农业人口1%的比例,每人每月510元的标准施救,是年,月保障人数1.47万户、3.3万人,保障金218万元。20055月,在岳阳县、云溪区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11月,试点范围扩大到临湘市、华容县、君山区,其他地方选12个乡试点。2007年,市政府办印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辖区低保月保障4.9万户、10.8万人,发放保障金12700万元;农村低保月保障2.4万户、5.3万人,发放保障金1675万元。2012年,城市低保救助标准逐年提高,达到每人每月260元,月保障人数5.5万户、11.8万人,发放保障金  2904.4  万元;农村低保救助标准从每人每月5元增加到50元,月保障人数7.1万户、 15.6万人,发放保障金1585.7万元。

2012年,加大低保资金争取力度,抓好城乡低保标准提标。市辖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350元和170元,县(市)分别达到每人每月320元和140元。城乡低保补差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48元和105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68元和25元。

2.农村五保供养

供养体制。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有法定赡(抚、扶)养义务人而无能力给予赡(抚、扶)养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教)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的一项制度。80年代初期,农村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队、生产队两级集体经济瓦解,农村五保制度失去存在基础,相当一部分五保户的生活靠自耕或请人代耕维持。1994年和1997年,国务院相继颁发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自此,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有了独立的政策法规。按照《条例》《办法》,五保供养资金主要由乡镇统筹解决。本世纪初,国家实施税费改革,乡镇统筹取消。为了在新的法律层面解决农村五保供养的资金来源,20063月,国务院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正式实施。新《条例》规定,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从此,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由集体内部互助共济为主向政府提供救助为主的根本转变。到2012年,全市农村五保供养人员5.2万人,分散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3200元。

2012年,全市五保供养水平持续提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4416元和2324元。

敬老院建设。辖区敬老院建设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建成的汨罗市黄柏敬老院为市境第一所敬老院。2000年以前的敬老院,投入有限,标准偏低,大多数由原有的村部、民居改建而成。2000年,农村五保供养2.8万户、3.5万人,集中供养2131人。2004年,市境认真落实省政府提出的“五年实现乡乡有敬老院”的目标,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力推进。当年6月,岳阳市召开敬老院建设动员大会,号召“要将敬老院建设成新农村的示范院,老人们的幸福院。”至2008年,累计投资1.5亿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125所,新增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增敬老院床位6500个,新进五保老人6000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有敬老院”的目标,受到省主管部门的表彰。是年,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达到10426人。随后,全市进一步开展敬老院提质扩容,提出把敬老院建成花园式单位的口号。至2012年,全市共有敬老院179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7100人。其中达到花园式标准的敬老院80多所。

3.城乡医疗救助

20042月,湖南省首批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示范县动员会在华容县召开。该县被列为全省试点县之一。2012年,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慈善救助基金规模达到6850万元,累计救助各类大病患者和边缘户1504人次。不久,试点增加岳阳县、平江县。20055月,全市启动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各县(市)区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领导小组,全面实施此项工作。是年,全市累计救助3558人次,发放救助金458万元。2006年,城乡医疗救助1.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766.3万元。2007年,市政府办印发《岳阳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条件和标准。2008年,全省城乡医疗救助现场会在平江县召开,推广岳阳市“五位一体”医疗救助模式。2012年,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慈善救助基金规模达到6850万元,累计救助各类大病患者和边缘户1504人次。

4.赈灾救灾

30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共争取和发放灾害救助资金7亿多元以及各类救灾物资。其中1996年特大洪灾发放救灾资金1.5亿多元,棉被近7万床,衣服212万件,粮食4000万公斤,食品1200多吨;1998年特大洪灾,发放救灾资金3.3亿多元,粮食5223万公斤,棉絮23641床;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紧急转移灾民8万多人,争取和发放灾害救助基金4600万元,棉被6700床,棉衣3.6万件。冰雪灾害期间,募集慈善资金和物资折价1600万元,全市各县(市)区设置17个临时救助站,及时上路援助滞留司乘人员4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