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湖南省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5 12:00
湖南省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为贯彻落实中办发[2006]23号文件和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统一部署,我省从2009年12月开始,着手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省、市、县三级党史部门一年多的扎实工作,至2011年1月,基本完成全省革命遗址普查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湖南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概况
(一)工作过程
湖南省这次革命遗址普查是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具体指导下,分阶段有步骤推进的。就全省而言,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和组织发动阶段(2009年12月~ 2010年3月)。2009年11月江西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召开和12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通知》发出后,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在第一时间研究部署了我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并及时将全国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的有关精神及我省工作设想向省委分管党史工作的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泰波作了专题汇报。杨泰波秘书长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立即批示将省委党史研究室呈送的《关于做好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报告》,以省委办公厅文件形式转发全省各级各部门贯彻执行。根据省委领导的意见,立即成立了由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作陈克鑫担任组长,巡视员刘建平、副主任叶建军担任副组长的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宣教处履行办公室的职能,具体负责联络、协调等日常工作。2010年1月22日,省委办公厅下发了湘办[2010]7号文件(即《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做好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与此同时,省委党史研究室也制定下发了《湖南省革命遗址普查实施方案》,以此为标志,全省革命遗址普查正式启动。为了确保这一工作有序推进,省委党史研究室将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列入2010年工作要点,作为本年度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全省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3月30日,全省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召开。会上,各市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就贯彻落实湘办[2010]7号文件精神进行了交流,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对我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进行了会议动员和部署,要求全省各级党史部门一定要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全省革命遗址普查任务。在这次会上,省委党史研究室还印发了《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有关事项的说明》,提出了做好全省革命遗址普查的主要措施和考核评比的具体标准。自此,全省范围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迅速展开。
2、一线普查取证阶段(2010年4 ~ 9月)。在这6个月中,全省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全面开展全省革命遗址实地勘测、调查取证、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期间,为全面协调、科学有效地推进全省普查工作的开展,省委党史研究室自始至终与各市州及县市区党史研究室保持密切联系,加强督促指导。2010年4月中旬,省委党史研究室通过电话向各市州党史研究室询问各地革命遗址普查组织机构、工作人员、普查经费落实情况,并建立台账,跟踪了解各地工作动态,随时掌握普查进度,及时会商、解决普查中遇到的问题。5月25日,全省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郴州召开。会上省委党史研究室分管宣教和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副主任叶建军再次就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进行重点强调。要求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在普查时间过半的情况下,对照《普查方案》确定的时间表,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工作主动。会后,多数市州党史研究室主要负责人带队到所辖县市区对普查工作进行督查。从7月份开始,省委党史研究室有关领导带领宣教处的同志分别到长沙、湘潭、益阳、邵阳、娄底等市州进行调研、督查,组织召开座谈会、调度会,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总结推介各地做法和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各地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3、成果提交阶段(2010年10 ~ 11月)。2010年10月初,中央党史研究室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市区上报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情况。此时,按原定计划,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已进入成果提交阶段。为此,省委党史研究室及时向各市州党史研究室通电话,督促各地在10月底以前完成普查任务,上报普查成果。但由于各地任务有轻有重,工作力度有大有小,工作开展很不平衡。因少数县市区工作被动滞后对全局产生“短板”效应,各市州普遍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普查成果。有鉴于此,11月初,省委党史研究室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市州党史研究室采取超常手段,尽快将各县市区普查资料整理上报。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到11月下旬,各市州委党史研究室陆续将市级普查成果分别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光碟)形式上报省委党史研究室。
4、审查、整改阶段(2010年12月 ~ 2011年1月)。2010年12月初,广西全国革命遗址普查会议后,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对各市州上报的普查成果进行了初步审查,发现各地工作比较粗放,所报资料问题较多:一是将大量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遗址,特别是辛亥革命和解放后各地剿匪遗址列为普查对象,超范围普查;二是本次普查要求按上级的统一部署,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查找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的革命遗址,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县市区将普查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在普查中将新民主义时期所有遗址不加区分地加以收录,其中包括不少乡农会、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普通党员活动过的民居、无名烈士墓等,数量多而分量轻,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三是一些县市区因革命遗址量多面广、分布密,普查标准过高过严,有的用文物鉴定的眼光来审视和衡量革命遗址,有的则采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首先考虑的不是为党史、革命史找物证、摸家底,而是着重看有没有开发利用价值,能不能对当地红色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从而导致不少重大革命遗址被忽略和遗漏;四是表格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命名不科学,分类不合理,历史背景的写作要么过于简单,三言两语,要么过于繁琐,数千上万字。表格中许多必填项目留下空白,照片不清晰,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省委党史研究室火速采取行动,决定省、市、县三级联动,以“一清二补三规范”为主题进行一次全面整改。在12月8日全省党史暨党史联络工作会议上,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对革命遗址普查提出明确而又严格的整改意见,要求各市州党史研究室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尽快抽调精干力量,集中一段时间,尽最大努力,不折不扣、高质量完成各地革命遗址普查任务。同时,根据室领导指示,省委党史研究宣教处放下其他一切工作,全力以赴抓整改。从12月10日起,宣教处的同志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先后前往湘西自治州、怀化、株洲、岳阳、益阳、常德、长沙、衡阳、郴州、湘潭召集各县市区革命遗址普查专干,就普查工作特别是文档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和辅导,并向邵阳、娄底、永州、张家界等市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召集有关负责人面谈,明确整改要求。2011年元旦节后,各地相继将整改后的纸质和电子文档寄送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组织集体加班,不分节假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连续苦战一个月,对全省各地上报的革命遗址文档的表格和文字、图片,尽可能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统一要求,修改补充,在此基础上,填写《全省革命遗址统计表》、《全省其他遗址统计表》、《湖南省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览表》,编制《全省革命遗址总目录》、《全省其他遗址总目录》,撰写《省级革命遗址普查报告》,并将所有电子文档录入硬盘,报送中央党史研究室。至此,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二)
普查方法
湖南是党史资源大省,革命遗址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全省党史部门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全国同步完成普查任务,时间紧,工作量大。为规范有序、科学有效推进这一工作,省委党史研究室自始至终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统一部署来进行,并随时注意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区的做法,总结推广本省各地的成功经验,力求少走弯路,努力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圆满的效果。
1、
及时汇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革命遗址普查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政治工作,只有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才能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普查工作刚一启动,全省各级党史部门就积极向各级党委特别是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请求帮助落实和解决有关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一工作普遍比较重视。2010年1月22日,经省委领导同意,省委办公厅以文件形式转发了《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做好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报告》,紧接着,各市州、县市区都下发了相应的文件,并根据文件精神,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工作经费,购置了普查所需的器材和工具,从而为全省革命遗址普查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组织和物质保障。
2、
统一部署,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这次革命遗址普查是一次全国性的统一行动。省委党史研究室要求全省各级党史部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主动接受上级部门特别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业务指导。由于革命遗址普查对党史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随时可能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普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坚持属地原则,为避免形成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在整个普查过程中,省委党史研究室始终与中央党史研究室、各市州及县市区党史研究室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搞好上传下达,及时研究解决普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一线普查进入中后期,多数市州召开了调度会,举办了普查专干培训班,省委党史研究室都派人参会,听取意见,给予指导。从而形成了全省统一部署、协调行动、上下一致、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
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兼顾一般。历史往往把小数点以后的数字忽略不计,抓大放小是治史的基本原则。革命遗址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党史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想要把全省各级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所有遗址遗迹全部登记建档,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为此我们要求各级党史部门,以各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基本著作为依据,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筛选,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革命遗址调查,确保重点遗址不漏登漏报,全面系统,省以下的遗址则要有所选择,适当控制。同时,为提高普查工作的科学性,相对于革命遗址和其他遗址,主要抓好革命遗址,其他遗址要重中选重,以免“喧宾夺主”;相对于有实物形态的现存遗址和损毁遗址,则要突出有实物形态的遗址,损毁遗址要重中选重,以免“有名无实”;相对数量众多、普遍存在的各种遗址,如数以百计的各级农会、工会、学联,无名烈士墓等,则要注重典型性、代表性和影响力,以免“以次充好”。鉴于全省各地党史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市州、县市区在着力抓好重点遗址普查的同时,可根据各地实际,适当收录一些在当地有影响、有特色、有内涵的革命遗址,以备将来之需。
4、
部门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革命遗址普查涉及到党史、方志、档案、文化、文物、宣传、民政、旅游等多个部门。特别是文物部门从2007年起为期5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已先行一步,收集整理了大量近现代史遗址遗迹的资料。这次革命遗址普查,各级党史部门在注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同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合作,虚心向其他部门学习、请教,尽可能地吸纳其他部门已有的成果,如长沙、郴州及所辖县市区都聘请了文物部门的专家帮助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部门之间的协作和联动,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5、
资料互证,层层把关,确保质量。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这次革命遗址普查,省委党史研究室始终强调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严格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统一规定,不折不扣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决不允许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决不允许擅自变更调查内容和调查项目。在普查过程中,全省各地普遍采取实地调查与图书、报刊、档案资料以及知情人、当事人口述资料三者互证的办法,对每处遗址的信息严格考证、核实,力求准确无误,确保普查的资料、信息有根有据。各县市区将普查资料整理上报后,市州和省委党史研究室分别组织党史和文物方面的专家对文档逐一审核,确保普查成果真实、准确、完整、科学。
(三)
普查工作的基本估价
历时一年多的全省革命遗址普查,按照预定计划,经过全省各级党史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普查任务。总体来说,这次普查组织保障有力,思想认识到位,方法措施有效,操作基本规范,采集的数据、信息,收集的史料,拍摄的照片,真实可靠、准确可信。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革命遗址的家底,收集整理的资料可以立体形象地展示党在湖南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史,为加强革命遗址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次革命遗址普查是对全省党史工作队伍的一次检验。在普查过程中,全省党史工作者表现出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态度严肃认真,责任感强,工作扎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一线普查人员为了弄清每一处遗址的真实情况,不顾山高路险,深入深山老林,荆棘划破了衣物、划伤了手脚,却毫不顾惜;一些离退休老同志不顾年迈体弱,凭着对党史事业的浓厚感情,发挥自己熟悉地方党史的优势,积极为普查工作提供线索,查找整理资料,审核普查文档;省、市州党史研究室的领导自始至终对普查工作给予高度关注,亲自带队到各地调研、督查,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和各市州党史研究室具体负责普查工作的同志,在做好联络协调工作的同时,更是不厌其烦地对所有文档进行审核、清理、修改、补充,付出了大量心血。正是有了这支无私奉献、辛勤工作、全力打拼的队伍,才使全省革命遗址普查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取得良好的效果。
应当看到,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次普查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一些地方执行的标准过高过严,造成部分相对重要的遗址漏登漏报;一些县市区遗址数量多、普查任务重,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普查到位,部分遗址采录的信息不全;一些照片拍摄效果不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编辑《湖南省革命遗址通览》时,又进行了查漏补缺,并要求各级党史部门以主人翁精神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
二、
湖南省重要遗址遗迹概览
湖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地、毛泽东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和人民军队的摇篮。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湘大地曾发生过许多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推动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由此留下为数众多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此时,湖南一批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了历史舞台。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成为五四时期全国最早的青年革命团体。1919年5月,湖南学生联合会在长沙成立,随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斗争,使湖南成为全国学生和群众运动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1920年冬,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长沙早期党组织成立;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0月,建立中共湖南支部;随后又在长沙船山学社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培养革命干部;1922年5月又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从此,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湖南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史迹有长沙新民学会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旧址、衡阳湘南学生联合会旧址等。
1921年之后,中国共产党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湖南党组织先后领导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和长沙泥木、织造、印刷等行业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对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23年,湖南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岳北农工会”在衡山白果成立,开展谷米平粜阻禁和减租减息斗争。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办农民夜校,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湖南,得到湖南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湖南工农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发展。1927年,毛泽东考察了长沙、湘潭、湘乡、衡山、醴陵等五县农民运动,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使湖南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为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打下了重要基础。这一历史阶段的史迹,如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会旧址、衡山岳北农工会旧址、醴陵先农坛、衡阳康王庙和韶山毛氏宗祠、毛鉴公祠、毛震公祠等,成为中国革命早期活动的历史见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南相继爆发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并开展了大规模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7年9月,中共中央特派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了湘南年关暴动;同年4月,贺龙、周逸群等领导了桑植起义;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在平江发动起义。在这些起义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井冈山、湘鄂西、湘鄂赣、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期间湖南许多革命史迹至今得到较好保存,如浏阳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炎陵县毛泽东主持连队建党旧址,贺龙故居和中共桑植县委旧址,平江起义旧址,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湖南省苏维埃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旧址,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旧址等等。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桂东前寨圩誓师西征,10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汝城,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誓师长征,三路大军在湖南长征途中,又留下丰富的斗争史迹。这些武装起义、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长征的史迹,都是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斗争的历史丰碑。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作为抗战主战场之一,先后发生了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等重大战役。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岳召开的四次军事会议和芷江洽降也是全国有影响的事件。国共两党创办的南岳游击训练班,培养了3000多名抗日游击战干部;邵阳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了大批湘、赣、闽、鄂区乡抗战干部。为发动群众抗战,1937年八路军在长沙设立通讯处,徐特立、王凌波、高文华等在此开展工作;1938年新四军北上抗日,在平江设立通讯处,次年,国民党杨森部秘密杀害通讯处主任涂正坤等,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1943年,日军侵略军占领湖南南县,屠杀我同胞3万余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厂窖惨案”。如今,这些事件发生地的大批遗址都得到保护。此外,国民政府1943年建成的南岳忠烈祠和各地建立的抗战纪念设施,如麓山忠烈祠,73军抗战将士墓,常德、溆浦、汉寿等处抗日阵亡将士墓和“衡阳抗战纪念城”碑塔,1946年建成的“芷江受降纪念坊”等,都生动地见证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光辉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长沙以湖南大学为主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人民民主运动,进行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并迅速发展党组织,领导开展武装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在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和著名和平民主人士的努力下,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谈判代表与程潜、陈明仁将军的代表在平江会晤,双方达成湖南和平解放的协议。8月4日,程潜等在长沙发出起义通电,湖南和平解放。反映这段历史的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湖南和平解放秘密活动各处旧址、宣布和平起义通电的旧址等,至今都保存完好。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湖南风云际会,英才辈出,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党史人物。在我们党的一大代表13人中,湖南人有4位;新中国成立前后党中央五大书记,湖南人有3位;1989、1994年中央军委确认的36位当代中国军事家,湖南人有15位;开国十大元帅中,湖南人有3位,开国十员大将中,湖南人有6位,57位开国上将中,湖南人有19位,176位开国中将中,湖南人有45位,均居全国各省市之冠,另外还有129位湘籍开国少将。在中国革命史上,湖南人民流血牺牲者数以百万计,其中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万,已查明身份的烈士有20多万。蔡和森、罗亦农、郭亮、夏明翰、杨开慧、段德昌、左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此外,许多湘籍进步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国民党爱国将领,也以不同的方式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印记。三湘大地数量众多的革命领导人故居、重要党史人物的活动纪念地、烈士墓,成为湖南革命遗址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为弘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范,各级党委、政府围绕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修建了一大批纪念设施,如毛泽东纪念园、毛泽东诗词碑林、刘少奇纪念馆、彭德怀纪念馆、贺龙公园、德昌公园等。这些纪念设施以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历史风云和党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成为湖南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是湖南革命遗址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
湖南革命遗址数据分析
这次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共查明各类遗址2095处,其中革命遗址1832处,占全省遗址总数87.45%,其他遗址263处,占全省遗址总数12.55%。下面主要就全省革命遗址的地域分布、类别、保护级别、利用级别以及保护状况所涉及的有关数据作一简要分析。
(一)全省革命遗址的地域分布分析
全省14个市州拥有革命遗址的绝对数,由多到少依次为:长沙市275处,占全省总数15.01%;郴州市185处,占全省总数10.10%;邵阳市170处,占全省总数9.28%;株洲市158处,占全省总数8.62%;岳阳市156处,占全省总数8.52%;怀化市123处,占全省总数6.71%;衡阳市122处,占全省总数6.66%;永州市117处,占全省总数6.39%;张家界市108处,占全省总数5.90%;湘西自治州95处,占全省总数5.19%;湘潭市94处,占全省总数5.13%;常德市90处,占全省总数4.91%;娄底市76处,占全省总数4.15%;益阳市63处,占全省总数3.44%。
全省各市州平均每县市区拥有革命遗址数(遗址分布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沙市30.56处;张家界市27.00处;湘潭市18.80处;株洲市17.56处;郴州市16.82处;岳阳市15.60处;娄底市15.20处;邵阳市14.17处;湘西自治州11.88处;永州市10.64处;衡阳市10.17处;常德市10.00处;怀化市9.46处;益阳市9.00处。
以上数据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省各地党史资源的总体水平,这与我省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年来我省党史研究所形成的概念基本相符。说明这次普查各地适用标准大体一致,普查内容客观、真实,数据科学有效。
(二)全省革命遗址类别分析
按照这次革命遗址普查五种类型划分:
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75处,占全省总数25.93%;
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400处,占全省总数21.83%;
革命领导人故居:488处,占全省总数26.64%;
烈士墓:270处,占全省总数14.74%;
纪念设施:199处,占全省总数10.86%。
以上数据表明,全省各种类别的革命遗址都占有一定的数量,其中前三类所占的比重较大,尤其是革命领导人故居更是高居榜首,这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英才辈出的历史特点。
(三)全省革命遗址保护级别分析
根据本次普查统计结果,在我省革命遗址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占全省总数1.91%;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8处,占全省总数9.72%;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占全省总数3.38%;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处,占全省总数13.10%;
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1317处,占全省总数71.89%。
从以上数据看,我省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共有515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28.11%,其中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3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11.63%。据悉,我省革命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比重和级别都比较高。这说明,我省革命遗址上档次、有品位,不少重要遗址由此得到很好保护。但同时也应看到,全省还有占革命遗址总数71.89%、多达1317处革命遗址没有列入任何级别的保护范围,其中不少具有保护价值的遗址因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早已损毁,有的已处于濒危状态。
(四)全省革命遗址利用级别分析
根据本次普查统计结果,在我省革命遗址中:
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处,占全省总数2.18%;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处,占全省总数2.73%;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7处,占全省总数4.20%;
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7处,占全省总数7.48%;
未被评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1528处,占全省总数83.41%。
从以上数据看,我省革命遗址被评定为各级别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总数为304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16.59%,其中国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0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4.91%。这一数量和比重低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但仍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这说明,我省革命遗址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中得到必要的重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省还有占革命遗址总数83.41%、总量达1528处革命遗址没有被评定为任何利用级别,而且不少被评定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革命遗址实际利用率也不高。
需要说明的是,各级党委宣传部及有关单位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包括各个时期不同类别的多个遗址(遗址群),而这次普查则分门别类落实到每一个遗址点,二则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普查遗址数高于公布单位数。
(五)全省革命遗址保护状况分析
本次普查到的1832处革命遗址中,保存状况好的247处,占全省总数13.48%;较好的445处,占全省总数24.29%;一般的328处,占全省总数17.90%;较差的274处,占全省总数14.96%;差的(含损毁遗址)538处,占全省总数29.37%,其中完全损毁已不复存在的436处,占全省总数23.80%。
由此可见,全省革命遗址现状堪忧,保护形势相当严峻。统计数据表明,保护好的和比较好的共计692处,仅占总数的37.78%,保护较差的和差的共计812处,占总数的44.32%。尽管我省有一定数量的革命遗址长期以来得到各级各部门和各方面有识之士的重视和保护,但为数较多的革命遗址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合理保护,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为了眼前利益,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人为拆除和损毁革命遗址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如长沙的沈家大屋会议旧址、湘潭的罗亦农故居,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而被人为拆除。目前不少革命遗址包括一部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也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还将有更多的遗址趋于消亡。因此,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刻不容缓。
除革命遗址外,本次还查明我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他遗址263处。这些遗址的地域分布状况:长沙市65处,衡阳市19处,株洲市10处,湘潭市7处,邵阳市28处,岳阳市15处,常德市32处,张家界市6处,益阳市6处,郴州市9处,永州市12处,怀化市26处,娄底市14处,湘西自治州14处。按类别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0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84处;重要人物故居55处;烈士墓20处;纪念设施74处。
全省其他遗址保护级别:国家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遗址利用级别: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
其他遗址以抗战遗址为主,是我省革命遗址的重要补充。
遍布三湘为数众多,各具特色的革命遗址铭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以更好地发挥其资政育人作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