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谱写长征组诗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8 12:00

欧阳文(1912-2003),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报》总编辑、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电子工业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英勇红军世无双,踏破千山万水长。雪山草地任飞越,寒暑饥乏无阻挡。冲破天险腊子口,歼灭顽敌鲁大昌。铁流两万五千里,挺进陕甘为救亡。”这是欧阳文将军所写《长征》组诗中的一首。欧阳文出身农民家庭,只读了半年高小,经过革命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他用鲜血和生命写出一本厚厚的《青松诗集》。在回忆长征时,他激动地说:“长征是一段不朽的岁月,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他还说:“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更是经过了重大挫折后的重大转折,是胜利的奠基礼。”

    1934年9月底,时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文书的欧阳文,在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后,随部转移到宁都青塘一带,进行长征前的动员准备工作。10月中旬,部队由青塘出发,沿粤赣边境敌人守备薄弱的地方突围。10月21日,占领白石坪、古陂、新田等地,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在一次夜行军中,红四师师长洪超不幸中弹牺牲。欧阳文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子弹从他的头顶穿过,差点要了他的命。11月4日,在继任师长张宗逊的指挥下,部队攻占湖南的城口、汝城,突破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11月11日,又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此后,敌人集中40多万兵力,分五路前堵后追。欧阳文随部白天打仗,晚上行军,非常疲劳。但他仍坚持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加油鼓劲。为掩护部队渡过湘江,欧阳文在界首光华铺随部与敌人一连激战七天,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12月4日,红军渡过湘江后翻越老山界。欧阳文所在团奉命担负青龙界(浔江上游)的警戒任务,掩护主力西进。就在这时,部队突然遭到广西敌军袭击。欧阳文临危不乱,沉着应战。在团长、政委的直接指挥下,激战一天直至主力部队完全通过,才撤出战斗。由于形势紧急,大家还没喘过气来就翻越海拔2000多米高的主峰越城岭,经长安、通道等地,进入贵州省境。12月15日,红军占领贵州黎平县城。欧阳文激动地吟诗:“秋风飒飒战马鸣,红军被迫远征行。突破四道封锁线,飞越五岭占黎平。”

    1935年1月4日,欧阳文所在团抢渡乌江天险,经猪坊到达团溪。此时,红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遵义、桐梓等城。1月15日到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召开。当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部队后,全团官兵欢欣鼓舞。欧阳文同团长谢嵩、政委苏振华一起,高唱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重占遵义、再夺娄山关的战斗。在战斗胜利的行军间隙,欧阳文在小小的笔记本上挥笔写道:“遵义会议挽艰危,全军将士喜上眉。重占遵义施计巧,再夺娄山显神威。”

    紧接着,欧阳文随部四渡赤水河。1月下旬,由于四川军阀刘湘的阻挡,红军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西渡赤水河。2月9日,红军进到云南扎西(威信)附近。2月中旬,乘敌后方空虚,红军又调转头来,沿川贵边境的摩泥、白沙等地东进,于2月18日在茅台附近二渡赤水河,经高桥,占领桐梓。2月25日至26日,欧阳文随所在团在娄山关同敌人展开激战,与兄弟部队一道全歼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3月17日,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行军中,身不离枪和书的欧阳文边走边看书,一不小心跌进路旁的深沟,右脚背骨跌断了,肿痛得很厉害,卫生员帮他包扎好后,战友们用担架抬了他一天。第二天,他坚决不坐担架,拄着一根棍子,一拐一拐地紧随部队前进。团长谢嵩、政委苏振华见他走得实在艰难,轮流把马让给他骑。一个星期后,欧阳文又随部四渡赤水,把敌人的重兵甩在赤水河对岸。3月29日,红军南渡乌江,连克定番、长顺、安顺,渡过北盘江,胜利进入云南,把蒋军远远抛在后面。此时,欧阳文兴奋地写道:“四渡赤水歼顽敌,三路白军化烟灰。夜过乌江迫贵市,军威浩荡震蒋魁。”

    1935年8月20日,欧阳文随红十二团由黑水芦花出发,继续北上,经仓德,上打鼓、沙窝,翻过一座雪山,到达毛儿盖,然后奉命到黄胜关对松潘方向警戒,掩护主力北上。等大部队通过后,红十二团随主力跟进。8月28日,红十二团离开毛儿盖,向草地行进。头一天,部队在分水岭的一个大树林里露营。所谓分水岭,仅仅只是个地名,那儿没有房子,更没有居民。第二天,部队同样只能在树林里露宿。到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遇到的尽是茫茫水草地。白天行军,晚上就只能睡在水草地上,与其说是睡,不如说是坐,或者说坐着睡。那水草地,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一望无际,不辨方向。走在水草地上,脚下软绵绵的,像走在钢丝绳上一样,摇摇晃晃,颤颤悠悠,一不小心就要掉进烂泥坑里。如果在烂泥坑里使劲挣扎,身体就会越发向下沉,想爬也爬不出来。别人也不敢去拉,一拉就会同样陷了下去。水草地的下面,顾名思义,全都是水。这个水有毒,根本不能喝。如果脚破了,沾上这种水,伤口马上就会红肿溃烂,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残疾。水草地上的气候变幻无常,一会儿狂风暴雨,一会儿又大雪纷飞;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又冰雹来袭。最令人难受的是晚上,眼见着银河挂顶、凉风习习,突然间狂风骤起、乌云翻滚,紧接着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不一会儿,又是风停雨住,天空照样是星光闪烁,璀璨可爱。可是,这时候的草地上到处是积水,再也无法躺下睡觉了。战士们只能背靠着背,坐在湿地上合合眼,养养神,静候东方黎明。水草地上可以说寸木难寻,自然就无法生火做饭。饿了,就用凉水调一把青稞炒面吃。后来,有的同志没有吃的,就用牛皮充饥,有的还拾起干粪堆上的青稞颗粒充饥。即使这样,站在茫茫原野,遥望天际,回味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欧阳文依然诗兴大发,他一气呵成写下诗句:“脚踏夹金千秋雪,目览瑶池九寒天。空气稀薄难呼吸,雪花飘撒铺双肩。时云时雨又时晴,苍茫无际草地行。遍地泥潭无寸木,缺水短柴断火星。乌云覆盖无飞鸟,旷野相依任雨淋。静坐待更难合眼,遥望天际盼黎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而欧阳文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长征史诗永远激荡人心,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