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2-26 12:00
中共市委员会
书 记 白维国
副书记 周金龙 倪运清
常 委 彭千红 朱 苇
朱平波 陈岭华
李冯波 刘要明
林治学 易兴建
市人大委员会
主 任 张作霖
副主任 郑晓之 杨 勇
刘建光 吴树言
何彩兰 何中良
市人民政府
市 长 周金龙
副市长 彭千红 朱 苇
陈培宏 王敏求
周育林 黄春根
叶星成 陈志华
刘睿懿
政协市委员会
主 席 霍东华
副主席 周群开 余仲春
徐德元 于铁龙
付放德 霍桂平
市人民武装部
部 长 刘要明
政治委员 龙 斌
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 朱平波
市人民法院
院 长 聂晴晓
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徐迪辉
【概况】 2011年,汨罗市辖12个乡、17个镇、2个农林渔茶场、1个办事处。土地总面积15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公顷。年末总人口669652人,其中,城镇人口93217人,人口出生率11.89‰,人口自然增长率5.95‰。年内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4.3℃,年降水量828.3毫米。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亿元,比2010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2.2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54.3亿元,增长15.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60∶27。财政总收入14.3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8030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58元,增长16.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9亿元,比2010年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20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0.9亿元,增长7.5%;牧业产值18.2亿元,增长2.4%;渔业产值4.1亿元,增长1.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亿元,增长17.5%。主要产品产量:粮食38.4万吨、油料1.3万吨、棉花0.1万吨、蔬菜26.5万吨,出栏生猪112.6万头、牛1.57万头、羊1.07万只,出笼家禽318.63万羽,建立40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良种猪占生猪产值的85%以上,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地位。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发展到79个,沙溪镇强农水稻种植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火天乡金银花种植基地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
工业总产值478亿元,比2010年增长42.3%,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净增4家,发展到242家,实现总产值437.9亿元,增长44.3%;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增长26.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60.1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0.58%,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先进县(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实现税收5.8亿元,分别增长37.6%、7%。万容报废汽车电子拆解、振纲铝材等8个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落地。汨特科技在天交所成功挂牌,“九喜”、“现代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成功跻身全国六家标准化试点行列,中日第六次节能环保论坛再次推介汨罗模式。乡镇产业相对集中区规范发展,在工业的支撑下,8个乡镇财税收入增幅超过50%,3个乡镇税收过1000万元。其中,黄市乡完成税收1.3亿元,成为岳阳市首个税收过亿元的乡镇。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亿元,比2010年增长17.6%。新增“万村千乡”农家店70家,新增家电下乡网店8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72318台,销售金额1900万元;销售家电以旧换新产品45600台,排名岳阳各县市区之首,发放家电补贴1500万元、摩托补贴280万元、农机补贴958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8亿元。接待接待游客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5亿元,分别增长20.5%、18.2%。商品房销售17.1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收益3.6亿元。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2亿元,实现保费收入2.9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比2010年增长37.8%。新市立交互通基本完工,201省道南延线、城关至三江公路开工建设,新硬化通乡通村公路306公里,改造危桥7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1座,衬砌渠道180公里;新建排灌站2座、小型蓄排水工程8座、渠系建筑物55座;新解决3.6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综合开发排名全省第一,水利建设经验全国推介。完成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第一批项目,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大荆110千伏变电站竣工,农村沼气池新增1098口,天然气入市工程实现向部分城区供气。新建和改造公交候车亭154个,提质罗城路、屈原路、劳动北路,完成西湖公园一期,重金属污水处理厂、垃圾消纳场二期等工程稳步推进,省级园林城市基本达标,保持全省甲类卫生城市地位,被纳入全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
幼儿园70所,在园幼儿13630人;小学148所,初中37,普高6所,职高3所,在校学生分别为33912人、17277人、9651人、5382人;新增义务合格学校5所,完成校安工程23个。四中晋升省普高特色教育实验学校,高考录取率78.31%,其中本科录取率53.58%,高出湖南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汨罗市特校被评为“‘十一五’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养成教育工作经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学前教育被评为省先进。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汨罗“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申请国家专利145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75件,外观设计55件,专利授权126件,完成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工程1项,第四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被评为“湖南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式启用,汨罗市计划生育服务站被评为国家优质服务示范站。新增农村数字电视用户1.8万户,建设31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82家农家书屋、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联手中南大学建立屈原文化研究基地,联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汨罗之声,长乐故事会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处文保单位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市)。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五保对象住院医疗费全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98%,新农合补偿农民医疗费用1.1亿元。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846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72人,援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1153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达80%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新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1.95万人,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及生活补贴一卡制发放,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职工档案集中管理工作。住房公积金实现财政保障全覆盖。发放社会救助资金4200万元,救助各类对象3万余人(次),1320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住房保障政策,孤儿每月600元生活保障到位。社会救助规范化工作进入全省先进。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经济总量不够大,均量不够高,质量不够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任重道远;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大,社会管理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相适应;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自身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
【中日第六次节能环保论坛推介汨罗“循环经济”模式】 2011年,汨罗市围绕“回收网络化、分拣智能化、加工规模化、出园成品化、产品标准化、产业链条化、对接无缝化、业态绿色化”,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回收网络、产业链条。循环经济工业园全年加工废旧物资60多万吨,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24亿元、税收5.8亿元,成为全省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产业园区之一,成功跻身全国六家标准化试点单位行列。在第六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汨罗作了典型发言。
【汨罗市被评为全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 汨罗市不断发掘特色资源,创新文化发展,构筑精神文化家园,积蓄经济发展后劲。2011年,成立屈原端午文化研究基地(与中南大学合作)和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研究院,第七次成功举办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屈子文化园建设稳步推进,想方设法将市域文化遗产挤进高层次名录和“保”字号范畴,拥有文物保护单位19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5个,其中,“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成功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乐抬阁故事会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为全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市)。
【汨罗市中小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全国推介】 2011年,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汨罗市搭建“一会三公司”(行业信用协会、资产管理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信用平台;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培育守信主体,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先后有华融湘江银行、汨罗国开村镇银行入驻;鼓励银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引导银企合作对接。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76.8亿元,比2010年增长23.5%;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39.4亿元,增长12.3%,存贷比为51.3%。8月,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以及上海证券报、中新社、人民网、金融时报等中央媒体集中报道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