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30 12:00
2004年,岳阳市积极推进“民本岳阳”九项工程,圆满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GDP5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超年计划1.6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1.1万元。其中一产业增加值 117.45亿元,二产业增加值267.06亿元,三产业增加值206.03亿元,分别增长6.0%、16.8%和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 21.2∶42.4∶36.4调整为19.9∶45.2∶34.9,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下降至20%以下。完成财政总收入34.17亿元,增长 14.2%,为年计划的100.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2.25亿元,增长14.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51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3336元,增长13.2%。
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为年计划的109.2%,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 36.5%升至39.4%,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市647家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9.59,比上年提高 24.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100.1%,实现利润8.14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1.83亿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6.6%,为年计划107.7%。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县乡公路等工程全部超计划完成。农业产业进程逐步加快,初步形成优质稻、蔬菜瓜果、肉牛生猪、特种养殖等四大特色板块,培育正虹海源、加华牛业等一批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劳务经济再创佳绩,全市输出劳动力6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42.6%,劳务收入达45亿元,增长7.6%。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为年计划的 96.7%。从投资性质看,基本建设增长20.3%,更新改造增长19.2%,房地产增长9.6%;从投资方向看,农林牧渔业增长11.2%,工业建筑业增长28.3%,交通运输邮电业下降3.3%;从隶属关系看,国有及其他投资增长18.8%,城镇工矿私人建房增长70%。华能二期、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中石化煤代油、沿湖风光带、通乡通村公路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消费需求旺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为年计划的105.7%。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13.2%,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0%,金融保险业增长7%,房地产业增长9%,旅游业增长52.9%。消费形态逐步高级化,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休闲等正成为消费热点。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农村税费、政府机构、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5%,其中进口2.25亿美元,增长86.8%;出口2.38亿美元,增长31.5%。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增长43.2%;实际利用内资58.9亿元,增长34.5%。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取得新成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城区中、小学入学矛盾有所缓解,农村中、小学危房逐步减少,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计划生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档案、社会保障、民政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
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竞争力不强。与全国、全省及“一点一线”城市比,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相当长沙市的2/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7%,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大项目少,集群效应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三是投资增长不快,没有完成年度计划。四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市登记失业率为4.2%,城市仍有相当多的人处于待业状态,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GDP5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超年计划1.6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1.1万元。其中一产业增加值 117.45亿元,二产业增加值267.06亿元,三产业增加值206.03亿元,分别增长6.0%、16.8%和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 21.2∶42.4∶36.4调整为19.9∶45.2∶34.9,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下降至20%以下。完成财政总收入34.17亿元,增长 14.2%,为年计划的100.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2.25亿元,增长14.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51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3336元,增长13.2%。
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为年计划的109.2%,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 36.5%升至39.4%,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市647家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9.59,比上年提高 24.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100.1%,实现利润8.14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减少1.83亿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6.6%,为年计划107.7%。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县乡公路等工程全部超计划完成。农业产业进程逐步加快,初步形成优质稻、蔬菜瓜果、肉牛生猪、特种养殖等四大特色板块,培育正虹海源、加华牛业等一批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劳务经济再创佳绩,全市输出劳动力6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42.6%,劳务收入达45亿元,增长7.6%。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为年计划的 96.7%。从投资性质看,基本建设增长20.3%,更新改造增长19.2%,房地产增长9.6%;从投资方向看,农林牧渔业增长11.2%,工业建筑业增长28.3%,交通运输邮电业下降3.3%;从隶属关系看,国有及其他投资增长18.8%,城镇工矿私人建房增长70%。华能二期、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中石化煤代油、沿湖风光带、通乡通村公路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消费需求旺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为年计划的105.7%。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13.2%,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0%,金融保险业增长7%,房地产业增长9%,旅游业增长52.9%。消费形态逐步高级化,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休闲等正成为消费热点。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农村税费、政府机构、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5%,其中进口2.25亿美元,增长86.8%;出口2.38亿美元,增长31.5%。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增长43.2%;实际利用内资58.9亿元,增长34.5%。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取得新成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城区中、小学入学矛盾有所缓解,农村中、小学危房逐步减少,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计划生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档案、社会保障、民政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
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竞争力不强。与全国、全省及“一点一线”城市比,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相当长沙市的2/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7%,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大项目少,集群效应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三是投资增长不快,没有完成年度计划。四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市登记失业率为4.2%,城市仍有相当多的人处于待业状态,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