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央1号文件 做好增收“加减法”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27 12:00
平江县童市镇 党委书记 洪和平
镇长 陈淼
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给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新的曙光。我们童市镇党委、政府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中央1号文件为指针,以农民减负增收为目标,努力做好三道“加法”,三道“减法”。
一,调整结构,增加收入。在优惠政策的指引下,农民增收不增收,就看结构优不优。2003年,我们借中央1号文件之东风,扬产业结构调整之帆,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突出一个“优”字抓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一是依托资源优势调结构。钟洞素有“油海”之称,油茶既是我镇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2003年,我们充分发挥大山油茶公司的龙头企业优势,看准粮油价格上涨这一市场信息,加大投入进行油茶综合开发。鼓励农民垦覆老茶林2万亩,改造低产林5300亩,推广优良品种“德字1号”600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发挥地理优势调结构。根据各村、组的地理优势,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调整、确定种养项目。如优良村根据坡多草多的地理优势,鼓励农户饲养黑山羊,目前已拥有300头养殖基地3个。大糙村发动村民拓荒造林,新造楠竹林1400余亩。三是依据政策优势调结构。中央下发了促进农民增收的1号文件,对粮食主产区进行100亿元的直接补贴。我们在确保普及早稻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优质稻栽培。在已落实的13040亩早稻面积中,有6000亩优质稻面积。四是扩大规模优势调结构。在产业协会的引领下,我镇的生猪、肉牛饲养已初具规模,被列为全县5个重点肉牛建设基地之一,今年将投入30万元,引进西德良种公牛,改良肉牛品种,新发展肉牛6000头,进一步规范杨墩、梭墩、永响、排形、芭蕉5个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养猪协会的示范带动作用,扶持发展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0户,100头以上的大户100户,争取年出栏生猪3万头。
二,招商引资,增加收入。近几年,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打通了东、西、南“三个出口”,将横岭坳劈直改道,至县城公路砂改油,交通基础条件大为改善;童市集镇街道实现了“三通一平”,新建立自来水厂、加油站、液化气站等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了招商环境。镇党委、政府提出“政策优惠、服务先行”的招商理念,为外来投资者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003年,引资2600万元。一是建立造纸原料基地;引进岳阳林纸集团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在我镇建立一个万亩国外松基地。林纸集团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今年支付农户造林工资每亩150元,以后每年亩均补助农户15元,并负责收购成品松木。二是搞好油茶产业开发。依托大山公司规模企业和“山润”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大油茶综合开发力度,拉伸油茶产业链条,使油农从中得到实惠。我们与一位港商就油茶综合开发项目进行洽谈,港商拟在我镇投资2000万元,进行油茶品种更新、茶油精深加工、油茶副产品开发,目前已达成初步意向。三是做大柏宁珠绣厂。“打工经济”反哺农业在我镇初显成效。童市籍打工青年罗东青回乡投资创业,在我镇开办了珠绣分厂,就近安排女劳动力180人,按劳计酬,日发放工资3000元,来势很好,现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三,劳务输出,增加收入。童市镇是一个典型山区乡镇,耕地面积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童市镇外出务工人员达7000多人,全镇每年的劳务收入在4600万元以上。“打工”不仅让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让农民增长见识。不少打工者在经受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也带回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市场信息。镇党委、政府每年都召开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茶话会,了解他们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做家乡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如珠绣厂老板罗东青,就是“打工仔”回乡创业、致富乡里的典型。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协调、推荐青壮年劳力到市、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培训,为外出务工者插上增收翅膀。
在做好“加法”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做好三道“减法”,为农民增收致富。第一,减灾增收。减灾主要是“防患于未然”,减少因各种灾害给农业和农民带来的损失。减少损失,也就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一是要减少人为的灾害。对童市镇而言,主要是要防止因森林火灾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全镇19万亩山林中,有14万亩为油茶林,如果人为失火烧山,给茶农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二是要减少自然灾害。“天有不测风云”,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并非不可预防。为了减少水、旱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要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劳力整修山塘、水库、河堤、堰坝等水利设施,确保水旱无忧。三是要减少病虫灾害和兽害。畜牧、防疫、农技等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向农户发布病虫害情报,印发有关资料,防微杜渐,减少损失。第二,减员增收。俗话说,“多个菩萨多炉香”,要增加收入,就得精减人员,节约支出。一方面,要通过精兵减政,减员增效,进行机构消肿,减少吃“皇粮”的人数。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劳务输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劳动力向工厂、企业和小城镇转移,减少靠吃田土的“纯农民”。第三,减负增收。牢固树立“减负就是增收”的思想,坚决贯彻中央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农民负担有一个明显的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