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24 12:00
岳阳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无论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远古时期 据境内文化遗址发掘,约在20万年前,岳阳便已出现人类活动。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前,岳阳的先民已经开始种稻栽桑,养猪喂鸭,有人群开始定居,有了纺轮、陶窑等。
商周时期 岳阳古为“三苗”的聚居之地。商灭夏之后,商人的政治、军事势力进入临湘、岳阳、湘阴等地。春秋时期属楚,先后迁罗、麋于岳,筑城以居之。告别石器生产工具,转而用铜、铁打制工具,发展制陶业。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时,东属长沙郡罗县,西属南郡、黔中郡。西汉时,东属长沙国下隽县、罗县,西属南郡华容县、武陵郡孱陵县。东汉,东部隶长沙郡,西部如故。三国时期,初由吴、蜀分治,后属吴。吴、蜀分治时,孙权派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并修建阅兵台(为岳阳楼的前身)。晋太康元年(280)析下隽置巴陵县,隶属长沙郡。元康九年(299)析长沙郡置建昌郡,治所巴陵,辖巴陵、下隽、吴昌诸县。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置巴陵郡,辖巴陵、下隽、吴昌诸县。宋元徽二年 (474)析罗、湘西、益阳置湘阴县。梁大通二年(528)置岳阳郡,与巴陵郡并立。梁天监二年(503)置南安郡于南安。其时,岳阳有三国的赤壁之战,梁代的“侯景之乱”。
隋唐宋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废岳阳郡,并入巴陵郡,后又废巴陵郡建为巴州。十一年,改巴州为岳州,今岳阳始有岳州之称。唐武德四年(621)改岳州为巴州,六年复为岳州。唐宋时,粮食、茶叶、窑业都有长足的发展。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光临、吟咏,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问世,极大地扩大了岳阳的知名度;南宋之时,杨幺领导的洞庭湖区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地活动。
元明清时期 元代岳阳隶岳州路,明复为岳州府。清康熙三年(1664)隶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明朝后期,其“湖广熟,天下足”替代了“苏杭熟,天下足”;清代出现米市、茶庄、钱庄,平江黄金洞金矿,临湘桃林铅锌矿得到开采;区域文化繁荣。清代后期,岳阳的政治、社会开始剧变。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岳州开辟为商埠,在城陵矶设立海关。岳阳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湖南建立的第一个经济侵略基地。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驻岳清军于二十四日扬出白旗宣布投降,封建王朝的统治在岳州告终。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改巴陵县为岳阳县,3年隶武陵道,11年裁道,县直属省。26年12月,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属东部第一区。1921 年10月~1922年8月,毛泽东2次来岳,组织工人运动,指导岳州铁路工人开展罢工斗争,成立中共岳州铁路工人小组和平江党小组;1925年4月,中共平江地方执行委员会率先成立;至1927年3月,岳阳各县先后建立了各级党组织。1943年12月,新四军进入桃花山地区,创建了石公华抗日根据地;1945年3~7月,八路军南下支队辗转境内,开辟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 1949年7月5~25日,各县相继解放。辖区东部属长沙专区,后改湘潭专区;西部华容县属常德专区。1960年1月以岳阳县城关镇建立岳阳市,由县代管。1962年10月撤市复为城关镇。1964年9月,设岳阳专区,专员公署驻岳阳县城关镇,辖岳阳、临湘、平江、湘阴、华容5县。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实行县、市分治。1981年10月撤销岳阳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岳阳市管辖。1983年7月,岳阳市改为省辖市,地、市分设,同时恢复岳阳县,岳阳市辖岳阳县和南区、北区、郊区及君山、建新2个农场。1986年1月撤销岳阳地区,其所辖平江、汨罗、湘阴、华容、临湘5县及钱粮湖、屈原、黄盖湖3个农场划入岳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87年9月,撤销汨罗县,设立汨罗市;1992年9月,撤销临湘县,设立临湘市;1996年4月,撤销岳阳市南区、郊区,设立岳阳楼区、君山区;北区更名为云溪区。2000年,撤黄盖湖农场建镇,归临湘市管辖,撤君山农场、钱粮湖农场建镇,归君山区管辖;同年12月,撤屈原农场,建屈原管理区。
经过53年的经济建设,岳阳从经济到社会、文化,从城市到农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石油化工、造纸、纺织、机械电子、建筑建材、食品和饲料工业基地,成为国家综合农业商品基地。1992年,岳阳被列为长江沿岸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世纪的三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一致,扎实工作,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九五”计划提前完成,“十五”计划进展顺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273.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52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3.9亿元增加到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468.3亿元,人民生活水平迈向小康,岳州古城旧貌换新颜。
远古时期 据境内文化遗址发掘,约在20万年前,岳阳便已出现人类活动。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前,岳阳的先民已经开始种稻栽桑,养猪喂鸭,有人群开始定居,有了纺轮、陶窑等。
商周时期 岳阳古为“三苗”的聚居之地。商灭夏之后,商人的政治、军事势力进入临湘、岳阳、湘阴等地。春秋时期属楚,先后迁罗、麋于岳,筑城以居之。告别石器生产工具,转而用铜、铁打制工具,发展制陶业。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时,东属长沙郡罗县,西属南郡、黔中郡。西汉时,东属长沙国下隽县、罗县,西属南郡华容县、武陵郡孱陵县。东汉,东部隶长沙郡,西部如故。三国时期,初由吴、蜀分治,后属吴。吴、蜀分治时,孙权派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并修建阅兵台(为岳阳楼的前身)。晋太康元年(280)析下隽置巴陵县,隶属长沙郡。元康九年(299)析长沙郡置建昌郡,治所巴陵,辖巴陵、下隽、吴昌诸县。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置巴陵郡,辖巴陵、下隽、吴昌诸县。宋元徽二年 (474)析罗、湘西、益阳置湘阴县。梁大通二年(528)置岳阳郡,与巴陵郡并立。梁天监二年(503)置南安郡于南安。其时,岳阳有三国的赤壁之战,梁代的“侯景之乱”。
隋唐宋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废岳阳郡,并入巴陵郡,后又废巴陵郡建为巴州。十一年,改巴州为岳州,今岳阳始有岳州之称。唐武德四年(621)改岳州为巴州,六年复为岳州。唐宋时,粮食、茶叶、窑业都有长足的发展。李白、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的光临、吟咏,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问世,极大地扩大了岳阳的知名度;南宋之时,杨幺领导的洞庭湖区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地活动。
元明清时期 元代岳阳隶岳州路,明复为岳州府。清康熙三年(1664)隶湖南布政使司岳常澧道。明朝后期,其“湖广熟,天下足”替代了“苏杭熟,天下足”;清代出现米市、茶庄、钱庄,平江黄金洞金矿,临湘桃林铅锌矿得到开采;区域文化繁荣。清代后期,岳阳的政治、社会开始剧变。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岳州开辟为商埠,在城陵矶设立海关。岳阳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湖南建立的第一个经济侵略基地。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驻岳清军于二十四日扬出白旗宣布投降,封建王朝的统治在岳州告终。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改巴陵县为岳阳县,3年隶武陵道,11年裁道,县直属省。26年12月,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属东部第一区。1921 年10月~1922年8月,毛泽东2次来岳,组织工人运动,指导岳州铁路工人开展罢工斗争,成立中共岳州铁路工人小组和平江党小组;1925年4月,中共平江地方执行委员会率先成立;至1927年3月,岳阳各县先后建立了各级党组织。1943年12月,新四军进入桃花山地区,创建了石公华抗日根据地;1945年3~7月,八路军南下支队辗转境内,开辟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 1949年7月5~25日,各县相继解放。辖区东部属长沙专区,后改湘潭专区;西部华容县属常德专区。1960年1月以岳阳县城关镇建立岳阳市,由县代管。1962年10月撤市复为城关镇。1964年9月,设岳阳专区,专员公署驻岳阳县城关镇,辖岳阳、临湘、平江、湘阴、华容5县。1975年12月恢复岳阳市,实行县、市分治。1981年10月撤销岳阳县,其行政区域划归岳阳市管辖。1983年7月,岳阳市改为省辖市,地、市分设,同时恢复岳阳县,岳阳市辖岳阳县和南区、北区、郊区及君山、建新2个农场。1986年1月撤销岳阳地区,其所辖平江、汨罗、湘阴、华容、临湘5县及钱粮湖、屈原、黄盖湖3个农场划入岳阳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87年9月,撤销汨罗县,设立汨罗市;1992年9月,撤销临湘县,设立临湘市;1996年4月,撤销岳阳市南区、郊区,设立岳阳楼区、君山区;北区更名为云溪区。2000年,撤黄盖湖农场建镇,归临湘市管辖,撤君山农场、钱粮湖农场建镇,归君山区管辖;同年12月,撤屈原农场,建屈原管理区。
经过53年的经济建设,岳阳从经济到社会、文化,从城市到农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石油化工、造纸、纺织、机械电子、建筑建材、食品和饲料工业基地,成为国家综合农业商品基地。1992年,岳阳被列为长江沿岸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世纪的三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一致,扎实工作,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九五”计划提前完成,“十五”计划进展顺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273.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52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3.9亿元增加到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468.3亿元,人民生活水平迈向小康,岳州古城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