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长江崩岸治理历经三阶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3-03 12:00

    岳阳市管辖的长江河道属两种类型,其演变有两种形式:下荆江属婉蜒型河道,其演弯特点是凹岸不断崩退,凸岸不断淤长,当河弯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则在一定的水力、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下发生自然裁弯、切滩和撤弯,河道摆动幅度10~30公里,故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之说;城陵矶至铁山嘴段属顺直分汉型河道,其演弯特点是节点间河道宽阔,江心洲发育完整,干支汉交替兴废,崩岸线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面对日趋恶化的长江崩岸对沿江堤垸、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于1962年开始进行长江崩岸治理,至1996年止,共守护崩岸线长51.81公里,抛护块石515.48万立方米,抛枕7.27万个,移动土方361.5万立方米,使用投资14116.09万元,其中自筹2484.62万元。其长江崩岸治理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守点顾线阶段(1962~1972年)。护岸初期,由于没有掌握河势演变的基本规律,缺乏护岸固滩的设计、施工经验,故采取哪里崩堤就往哪里抛石的“守点顾线”抛石方式,致使形成许多矶头,江岸变得凹凸不平,而矶头上下肋及矶头之间,则在强大回流的作用下冲崩后退,加大了守护难度;削矶联线阶段(1972~1982年)。七十年代,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了对长江河道的观测、试验、研究和护岸工程的规划设计,改“守点顾线”为“削矶联线”。但由于联线工程任务大,经费受限制,以致河势仍在恶化,崩岸仍时常发生;平顺护岸阶段(1983~1996年)。1983年,开始采用“削坡护坦、平顺护岸”的施工方式,并摸索总结了一套成功的施工方法和程序,本着“先险后夷、先崩窝后凸嘴、先护脚后护坡,护一段成一段”的原则安排护岸工程;根据块石粒径大小和形状在流水中落距上的差异合理抛石,使抛护块石形成较好的级配;在抢护崩速快的大崩窝施工中,为防止块石流失,抛石按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的顺序进行;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岸坡,采取开沟导滤排水;同时,还先后在上车湾故道及七弓岭弯道迎流顶冲地段推广应用了塑料编织布护岸,这些方法效果较好。平顺护岸大大改善了近岸水流条件,使河势向好的方向转化,崩岸得到遏制,达到了保滩固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