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2-28 12:00

    1991~1995年,全市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199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5248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未统计在内,下同),1992年完成49662万元,1993年完成75754万元,1994年完成94585万元,1995年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完成112688万元。整个“八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总额比“七五”期间增长了174.6%,年均增长速度为22.4%,比“七五”期间年均增长幅度高9.2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支出确保重点,兼顾一般。1991年,全市财政总支出44917.4万元,1992年为52217万元,1993年为76898万元,1994年为84702万元,1995年为111402万元,5年增长179.4%,平均每年递增22.8%。财政支出体现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做到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三是财政改革深化。1994年,国家决定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做好体制测算,搞好新旧体制衔接,积极、稳妥地推进全面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探索推行零基预算。实施预算内外资金统一运筹,财政部门把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作为整个工作的突破口来抓。是年5月组建岳阳市收费管理局,当年集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3491.5万元,用于顶抵预算内支出9100万元,1995年集中30175万元,用于顶抵预算内支出11073万元。并建立经常性财政收入均衡入库机制,对财政收入实行按月平均8.33%进度分线(国税、地税、财政)考核,分县考评,逐月检查,按季交帐,排出名次,奖罚兑现,为促进财政收入连年登上新台阶起了重要作用。四是财源建设发展。市政府和各县(市)、区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了专人,加大了投入,建立健全了财源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实行以奖代投、以奖代补,促进了全市财源建设整体推进。全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围绕实施财源建设“3581”工程(财政收入四个阶段,即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和1亿元),致力抓好国有工商企业主体财源、农业基础财源、个体私营经济补充财源和“三资”企业、房地产等新兴财源。199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各县(市)、区普遍达到或超过了“3581”目标,出现了1个过亿元的县级市(汨罗市)和3个过千万元的乡镇(平江县城关镇、岳阳县城关镇和原效区五里乡),实现了岳阳财政发展史上的历史性突破。五是财政监督加强。1991~1995年,检查县级财政、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财政机关内部科(股)室,共查出违纪金额3131万元,收缴入库685万元;1995年组织清理“小金库”,共查出违纪金额814.4万元,收缴入库280.5万元;1991~1995年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共查出违纪金额28488万元,收缴入库18221万元。“八五”期间,市财政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零基预算、预算内外资金统一运筹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市财政局荣获省厅以上奖励23次,获市委、政府奖励2次,1995年市政府推行千分制量化目标管理考核,获得红旗单位称号。
    1996年,全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财源、税源遭到严重破坏,而抗灾救灾支出大幅度增加,财政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在全市各级财政的积极努力下,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为“九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预期目标。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24315万元,为预算的101.5%,比上年增长11627万元,增长10.3%。其中:地方固定收入完成85682万元,为预算的105.6%,比上年增加11140万元,增长14.95%;上划中央“两税”(消费税100%和增值税75%)完成38633万元,为预算的94%,比上年增加487万元,增长1.3%,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支出128053万元,比上年增加16467万元,增长14.95%,剔除不可比因素后,增长10.7%。除重灾区华容县出现赤字外,市本级和其余各县(市)、区均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全市累计收支平衡并消化了全部老赤字。各级财政部门为全面完成财政税收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征管力度,确保大灾之年收入总量有所增加。首先是加强税收征管。市政府将收入任务列入千分制量化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和主管领导为第一、二责任人,始终坚持按财政、国税、地税三块分别考核的责任制,形成上下一致、左右联动的强大征管合力和浓厚氛围。财税部门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强化对单位和个人的奖惩考核。全市普遍推行局长包片、科室联所、任务联酬,严肃征管纪律,全力以赴抓征收,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税收的流失。其次是强化预算外收入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了预算外资金清理检查工作。全市共有615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自查,查出违纪金额1.01亿元,财政部门对462个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查出违纪金额5072万元,共收缴入库1000万元,缴存财政专户2311万元。通过清理整顿,全市预算外资金实行了征收原则、征收办法、票据管理、收支计划、奖惩制度“五个统一”,并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通过核定收支计划,预算内外综合平衡,强化了对社会财力的统一运筹。1996年,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达4亿元,专户储存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53%。用于抵顶预算内支出1.1亿元。
    二、严格支出管理,确保抗灾救灾和重点支出及时拨付。1996年,各级财政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全市财政支出重点突出保工资和抗灾救灾。其次是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政法部门办案经费和重点工程建设。全市建立了工资按时发放的保障机制,基本上没发生拖欠工资现象;全市共投入抗灾救灾资金达1.19亿元;农业、科技、教育和政法支出也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将有限的财力集中起来办大事、保重点,投入0.25亿元支持洞庭湖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在预算执行中,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控制支出的10条规定,严格控制各种追加,努力压缩人、车、会等业务经费和公费医疗费开支。对社会集团购买力,采取控制指标总额,救灾期间停办控购手续等办法实行严格控管。全市社会集团购买力执行数为9672.4万元,其中,非生产性专控商品执行数为5320.3万元,为省下达指标7300万元的72.9%,同口径比上年下降12%;生产性专控商品执行数4086.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1.8%。全市征收控购调节基金105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
    三、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是年,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日常财政监督检查的同时,先后开展了清理“小金库”、清理检查预算外资金、清理财政周转金、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等多项活动,打击违法行为,严肃财经纪律。此外,各地还开展了专项资金清理,保证了抗灾救灾资金的专款专用。
    四、培源固本,认真抓好灾后财源的恢复与发展。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灾后财源,财政部门共抽调上百名干部深入灾区调查研究,摸清灾情,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各方面援助和支持,利用各种间歇资金进行短期融通,支持财源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围绕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积极参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兼并破产等试点工作,全面开展了“拨改贷”资金转国家资本金的清理工作,落实了有关财税配套政策,制订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全市出现了汨罗、平江、岳阳楼3个过亿元的县(市)、区和3个过千万元的乡镇。
    五、积极探索,巩固和完善财政体制改革。一是积极探索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各县(市)、区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调整和规范了县对乡镇财政体制,全市170个乡镇均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临湘市在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中率先建立了乡镇国库。4月,省财政厅和省人民银行在该市召开了全省乡镇国库建设现场会议,在全省范围内推介了他们的做法。二是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市县财政部门恢复行使了原委托建行代行的基建管理职能,初步推行了工程预决算审核制度,并出台了相应的审查监督办法。三是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县(市)、区都全面开展了企业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基金业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社会救济和抚恤制度。四是完善粮食财务体制改革。继省下放粮食体制到地市后,市局又全部下放到了县(市),并完善了粮食财务两条线运行配套改革,促进了粮食企业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的分开核算。
    全市财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灾害损失对财政的影响将会延续若干年;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仍很严重,财源基础还很脆弱,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仍然制约着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收支矛盾依然很大;超前消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