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概况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2-26 12:00

    1991~1996年,岳阳市率先在全省试行劳动合同制、工资、社会保险三项制度的改革。全市就业安置、职业培训、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仲裁等工作跻身于全省的先进行列。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劳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1991年,全市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职工6.8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9%。为了逐步扩大劳动合同制的实施范围,1992年,市局组织指导31家企业、3万名职工开展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并先后在湖南钢球厂、岳阳市氮肥厂和岳阳造纸厂召开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签约大会。3个厂包括厂长在内的职工总数6757人,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第一次打破了“两个界限”(干部同工人的界限、固定职工同合同制职工的界限),用劳动合同规范、约束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1995年,市局成立推行劳动合同制领导小组,并召开大会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到1996年,全市1184家国有企业、291673名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占应签的99.8%;770家集体企业、11.2万名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占应签的97%;660家行政事业单位同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占应签的99%;31家“三资”企业、1.7万名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占应签的86%;130家乡镇企业,1.008万名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占应签的70%;还有870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占应签的70%。至此,全市已基本上实现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二是强化劳动执法监察。1996年4月组建市局劳动监察大队后,县(市)、区相继成立了劳动监察中队,共配备干部34人。劳动监察机构成立后,建立健全了举报投诉制度、执法检查制度,实行执法监察。4月,对市区30家民办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全面清理整顿。6~7月,会同市总工会组织3个组共23人,对市区46家“三资”、私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共查出损害职工权益的行为262起。对13家问题严重的单位下达了处罚通知。11~12月,整顿培训机构。一年来,通过群众举报、投诉、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354起,其中立案查处的85件,年度已结案77件,结案率91%。三是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六年来,由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争议案件561件。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74件,按规定时效、公正合理全部结案,其中:裁决52件,调解322件,结案率100%。同时,注意把好合同鉴证关,提高合同的有效性,做到劳动争议仲裁有法可依,有据可查。1996年,清除无效合同90份,鉴证劳动合同125368份,新招工人合同鉴证达100%。
    二、工资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是继续完善工效挂钩。1993年,新成立企业33家、职工58579人实行工效挂钩,工效挂钩面达95%。1995年,又有8家企业,1944人进入工效挂钩行列,工效挂钩面达91.6%。1996年,开始实行以非农国民经济收入工资含量为主要内容的弹性工资计划,全年工资总额为222270万元,工资总额增加幅度为15%。在弹性工资计划指导下,制订了1996年工效挂钩方案。当年实施结果是:国有企业413户、155446人,工资上浮的企业329户、114709人,新增效益工资5031.09万元,比核定基数增长18.2%;工资下浮企业84户、23154人,下浮工资总额748.78万元,按政策规定追加工资总额3434.4万元;应提挂钩工资总额70726.56万元,实提工资总额70132.9万元,累计结余工资总额6932.97万元。实行工效挂钩的集体企业249户、46758人,核实工资总额基数为16323.13万元。工资上浮企业173户、22897人,新增效益工资额438.83万元,工资下浮企业76户、11979人,下浮工资额220.16万元,按政策追加工资总额615.7万元,应提工资总额17558.9万元,实提挂钩工资总额17447.59万元,年末,结余工资额111.31万元。二是试行岗位技能工资。1992年,为进一步搞活企业内部分配,市局进行岗位技能工资试点。1996年,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企业达10家、职工15239人。岳阳制药一厂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后,按劳动技能高低、劳动贡献大小分配工资,职工积极性大大提高,曾受到省委领导肯定。三是制定最低工资标准。1995年,通过调查、测算,制订了岳阳市最低工资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1995年7月~1996年6月,市区最低工资标准为175元,六县(市)为160元。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了职工的基本生活。
    此外,1994年完成了劳动部72号文件规定的增加工资工作。增加工资的职工213485人,每月增加工资额372.9万元。1996年,按《湖南省国有企业职工等级工资指导标准》和《湖南省国有企业职工技能工资指导标准》套改的企业65户,执行指导标准的职工25056人,月增工资64.8万元,人平月增25.8元。
    三、保险制度改革立足图新。一是养老保险不断扩大。80年代末,职工退休费用已实行市级社会统筹。1993年9月1日正式实行省级社会统筹。1996年3月,市人民政府召开岳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细则会议,出台了岳政发[1996]3号和岳市劳发[1996]4号文件,为全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年,将原先由人民保险公司经办的108家集体企业、在职职工18406人、退休职工7753人的养老保险接收过来,改为社会保险所经办;将供销社系统164家企业、在职职工28445人、离退休职工6952人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又将原来游离于养老保险以外的农、牧、鱼场职工的退休费用纳入社会统筹。至此,国有企业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覆盖面已达100%;县以上集体企业已达82%。养老保险还扩大到临时工和乡镇企业,职工个人也开始交纳养老保险费。1996年,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7万人,拨付离退休费14583万元,为特困企业发放救济金250万元。二是失业保险巩固发展。1991年,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995个,职工194824人,征集失业保险金283.5万元,收缴率90.1%。1993年,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669个,职工246454人,征集失业保险金828万元,收缴率83%。1996年,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765家,职工24.78万人,收缴失业金930万元,收缴率为91.5%。1991~1996年,共征集失业保险金3146万元,拨付特困企业生活扶持金224万元;按规定发放32186名失业职工生活救济费988万元。三是开展专项保险基金统筹试点。1992年1月,在湘阴县开展女职工计划生育保险基金统筹试点。基金按在职职工每人每年16元征集。至1996年底,参加单位105家、职工18807人,累计征集生育保险基金110万元,拨付女职工各项生育费用68万元。1992年4月,在平江县开展工伤保险基金统筹试点,至1996年底,参加统筹的单位96家,在职职工15284人,基金征集标准为职工平均工资的0.5%,累计征集基金67万元,为344名因工伤残人员和87名抚恤对象拨付劳动保险费用32万元。1992年,在华容县开展职工大病医疗基金统筹试点。1993年,市南区(现岳阳楼区)和北区(现云溪区)相继实行。至1996年底,“一县两区”参加此项基金统筹的单位57家,在职职工11250人,累计征集基金181万元,拨付医疗费148万元。
    四、劳动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六年来,全市组织城镇待业人员劳动就业184829人,农村劳务输出48万人,城镇待业率保持在3%左右。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1992年9月,市局正式开办劳动力市场,把职业介绍、职工流动、招工就业、合同鉴证、养老保险等工作全部纳入劳动力市场服务范围,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开展一条龙服务。当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7613人。1996年,境内有劳动力市场6个。为了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市局制订《岳阳市劳动力市场管理实施细则》,整顿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和服务,保证了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劳动力市场为70多家用人单位组织了招聘活动,为5086名待业青年办理招工推荐手续,接受求职登记57727人次,进行用工登记37589人次,为20918人办理了待业证。全年就业安置2.27万人,其中:国有企业3900人,城镇集体企业6800人,“三资”、私营股份企业4300人,个体5000人,其他2700人。二是加强“再就业工程”建设。1991~1996年,市局从失业基金中拨出420万元用于再就业基地建设。1996年,境内共建失业职工培训基地13个,生产自救基地14个,对失业职工进行转业培训2758人,转业培训率51%;组织重新就业2887人,再就业率为53.4%,六年来,对失业人员共进行转业培训达15673人次,组织失业人员再就业4363人。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六年来,全市劳务输出达48万人次。1996年,市局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劳动管理站建设的通知》,对乡镇劳动管理站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境内186个乡镇有123个乡镇建立了劳动管理站,并配备了专职劳动管理员,担负收集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工作。全市共组织劳务输出6.5万人次,其中有序输出4.8万人次。华容县在遭受洪涝灾害以后,县劳动局派出4名干部赴广州、深圳等地联系,组织劳务输出2780人,对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起了一定作用。四是发展劳动服务公司自办企业,扩大就业容量。1996年,境内各级劳动服务公司自办企业达203家,其中:市管120家,县(市)、区管83家,从业人员3.7万人,全年总产值5.4亿元,实现利润2580万元,安置待业人员2600人。六年来,共安排待业人员7352人。
    五、劳动安全工作成绩显著。六年中,事故发生起数比1990年下降23.5%,死亡率下降11.3%,重伤率下降7.5%,主要通过做以下工作实现的:一是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市局采取开办厂长经理培训班、安全技术干部培训班,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收看安全教育电影、安全图片展览、“安全在我心中”演讲、安全法规讲座以及开展“安全周”、“安全月”、“安全年”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面达95%以上,为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加强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发证工作。1991~1996年,市局举办锅炉司炉工、压力容器操作工、锅炉水质处理工、电工、电焊工、电梯工、架子工、起重工、槽车司机、押运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55期,共培训3129人,考核发证2987人,通过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大大提高。1996年,开办锅炉司炉工培训班4期,培训、考核115人;压力容器操作培训班10期,培训考核540人;水处理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考核94人,电梯、起重机操作培训班3期,培训考核156人。全年,共培训特种作业员905人,考核发证(含复审考核)2320人。至1996年底,锅炉司炉工、压力容器操作工、锅炉水质处理工持证上岗3300人,持证上岗面达89%。三是全方位开展劳动安全监察。境内现有专职劳动安全监察机构15个,安全监察员47人。坚持深入现场检查检测,全方位开展劳动安全监察工作。①“三同时”审查。六年来共完成“三同时”审查项目112个,工程投资总额51亿元。通过“三同时”审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安全生产和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为实现安全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②矿山安全监察。1991年,贯彻《矿山安全法》,对境内30家乡镇矿山进行安全整顿,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措施70条。1992年,在临湘县召开矿山安全整顿现场会,对安全整顿合格的20家矿山进行验收。1993年,整顿乡镇矿山67个。1994年,对全市203个矿山进行现场监察,对1.48万个生产场所进行安全生产重点检查,共查出隐患2862起,整改2077起。1995二1996年,强化了现场安全监察,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技术措施,实现了矿山安全生产。③建筑企业安全监察。1992年,市局会同主管局对市属以上建筑队伍进行安全整顿。1993年,对县(市)、区属70家建筑企业进行安全资格审查认定。1994年,全市经安全资格认证的建筑企业共137家,1995年达208家。1996年,对新申请的15家建筑企业进行安全资格审查认定。把好建筑企业安全资格认定关,有效地保障了建筑安装工程的安全生产。④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全市现有锅炉1701台、固定式压力容器9071台、槽车罐车250辆,安全监察任务十分艰巨。六年来,市局坚持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强化现场监察,完成安全监察项目有:验收新装、移装、改装锅炉869台,锅炉定期检验509台,锅炉水质监测643台,锅炉化学清洗116台,压力容量注册、登记、发证1380台,液化气站充装资格审查37家,压力容器定期检验1075台,压力容器监督检验3890台,液化气瓶定期检验31万只,液化气瓶监督检验27.6万只,锅炉制造厂家安全资格审定10家,气体充装单位验收41家,整顿锅炉房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