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2-26 12:00
1991~1996年,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以来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指示,坚持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一、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见宣传思想工作)。同时,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倡导敬业创业精神,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各级党委、政府做到两个文明一齐抓,两个成果一齐要,领导、规划、工作、措施、投入五到位,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软件硬件一齐抓,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近几年来,精神文明硬件建设投入逾亿元,先后建起了市广电中心、体育馆、游泳池、图书馆、晚报编辑大楼、市文联综合大楼等;对市影剧院、云梦剧院、天岳山电影院进行了维修改造;岳阳楼泊岸加固工程基本完工,新建了小乔墓、碑廊、腊像馆、文庙等。市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岳阳楼景区扩建工程开始启动,整个精神文明形象工程建设得到加强。
三、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文明礼貌服务新风,在车站、码头、旅社、商店、医院、公园中组织100个窗口单位参加争获“文明杯”的竞赛活动;为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各县(市)、区、场党委领导下,由乡(镇)、场具体组织,在广大农村开展创“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计划生育户”、“科技示范户”的“四户活动”。在城市居民中开展“弘扬岳阳精神,争做文明市民”的活动。“先忧后乐,团结求索”的岳阳精神是岳阳市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加以升华而提出的,它是岳阳的城市之魂。在广大市民中,市委倡导弘扬岳阳精神,争做文明市民的活动,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并编写了《岳阳精神读本》、《市民读本》,制定了“文明公约”,颁发了《市民手册》,开办了市民学校,有力推动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创建“文明单位”的竞赛活动覆盖全市城乡,正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创建活动中,要求参加创建活动的单位,年初要进行申报,单位的负责人要参加全市的培训,要有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安排活动要有显著效果。年终通过严格的考核和验收后,对合格的单位进行命名和授牌。但文明单位不搞终身制,每年对已命名和授牌的单位分级进行考核和复查,合格的继续确认;退步的出示黄牌,限期整顿,不合格者取消其资格。到1996年底止,全市已有省级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区4个;省级文明建设模范单位6个;省级文明单位52个;市级文明建设模范单位15个;市级文明单位247个。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好转,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大量涌现,“窗口行业”、“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彭亮根、喻杰、刘先和、毛婷璐、何稳安、鲁运新、朱水平、杨继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得到宣传推介。同时,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城市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村镇面貌、环境卫生和村民的居室有所改善。
四、文艺创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五个一工程”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戏剧《将军谣》、电视剧《名将段德昌》分别获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还有一大批优秀电视剧、戏剧、舞蹈、小品及新闻、文学作品分别在全国、全省获奖。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乡亲》被中宣部列为建党70周年献礼播映重点节目;《回家》、《吴獬》等均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电视剧《回家》还被省宣传部确定为推荐参加1997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剧目。戏剧创作《弃花翎》获文化部“文华奖”,《胡马啸》获全国优秀剧目奖;舞蹈《踏水谣》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小品《钓鱼》在北京汇演中获得一等奖。1991年以来,全市在省以上出版社发表中长篇小说、诗歌、散文180多部(集),在海外华人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多篇,获省以上各类文学奖60余人次。长篇报告文学《魂系青山》、《大泽》、《国徽在惊涛中闪现》、《故园行》,系列纪实小说《红墙内的桑梓情》、《毛泽东与他的亲家》等均在全国、全省产生了较大反响。市委宣传部也两次获全省“五个一工程”组织奖。1993年5月,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市里隆重召开,岳阳市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经验,受到一致好评,
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单位、个别同志两手抓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薄弱环节,文化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各地发展也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