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方志 > 岳阳楼志 > 艺文荟萃 > 正文

第四节 书 画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明代诗人杜庠《岳阳楼》诗云:“茫茫雪浪带烟芜,天与西湖作画图。楼外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岳阳楼风景如画,是文人骚客赋诗作文的好地方,也是丹青妙手泼墨写意的好地方,从唐朝至今,有无数艺术家前来写生创作,将书画艺术相结合,融合文学形文、形意、声文的高度美,成就了蔚为大观的岳阳楼书画艺术世界。

 

一、书 

岳阳楼的书法作品现存最早的是唐代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联书,因年代久远,真伪待考。宋代,岳阳楼书法已载誉天下。郑民瞻《重建岳阳楼记》载,庆历年间(10411048“滕子京作而新之,时人以范记、苏书、邵篆与兹楼,号为‘天下四绝’”。苏书即苏舜钦书,邵篆即邵竦篆。《宋史》本传称苏“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邵竦的篆书“高出四海”。这两件艺术珍品可惜毁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大火。元丰八年孟夏,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岳阳楼记》书成12条幅,赠送友人。米芾,北宋书画家,宋四家之一。其书体自成一家,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

明代,今见到墨迹的有祝允明、陈道复、董其昌、文征明书写的《岳阳楼记》和张瑞图书写的《岳阳楼记》局部,祝、陈、董的作品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祝允明(14611527),自号枝指生、枝山。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所书《岳阳楼记》有两种:一是纸本草书,高31.5厘米,长175.5厘米,笔力劲健豪放,姿态百出。二是小楷作品《岳阳楼记》,采用折扇扇面的形式,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在章法处理上采用了明清时期小楷题写折扇扇面的一般章法,特点是古和遒,或者称之为“沉着痛快”,力量强悍。陈道复作品,行书绢本,纵30.5厘米,横348.2厘米,其书老笔纵横,潇洒清劲。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为“晚明四大家”之一,《岳阳楼记》作品书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为绢本行书,高37.6厘米,长1499.5厘米。章法处理方式主要取法杨凝式的《韭花帖》,不同的是用拳头般大小的行书来表达,增添章法处理上的难度。从用笔、用墨上看,基本上还是颜真卿与米芾的处理方式。这幅作品为董其昌求变时期的作品,在章法、字法、笔法、墨法的处理上都有其自身特色,将工稳与跌宕的结构、厚重与轻盈的用笔统一于章法疏朗的作品中,并营造出一片淡雅之境,显出深厚功力,为董行书中精品。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晚明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尤其行草书,在明朝甚至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其《岳阳楼记》作品书于“天启乙丑”年(1625),正是他第三次回晋江休假的时候,具体地点是晋江“东湖之果亭”。他此次创作在章法上有些改变,作品上下的字距稍微增大,整体较为疏朗,但横画的紧按、侧锋的锐利、翻转的棱角、奇崛的字形、强烈的力感、动荡的气势都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完全是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给人以劲利茂密、酣畅淋漓之感。

清代,张照书的《岳阳楼记》,今存雕屏和绣品两种。雕屏存列于岳阳楼二楼。这幅雕屏为清乾隆八年(1743)书。其字大如碗,刚劲峭拔,笔姿隽美,其刀刻娴熟,自如有力,跃跃欲动。可惜镌刻者佚名。绣品《岳阳楼记》,今存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12条幅,每幅长255厘米,宽34厘米,款识为“乾隆八年六月既望岳州守黄公属余书文正文张照”。将12条幅刺绣作品首尾相连,总长度30米以上,面积近9平方米。白缎面料底,黑色丝绒线在字体周围纵向行针,形成绣底显字特色。据专家鉴定,《岳阳楼记》刺绣为国内第一次发现用绣底显字方法绣成的大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刺绣作者尚有待考证,其书法清丽洒脱。

傅山书写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祁豸佳书写了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诗,八大山人书写了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诗,龚贤、王景菘、清高宗弘历等书写了自作诗。书写岳阳楼楹联的名家有何绍基、陈大纲、伊秉绶、吴獬等人,其中以何绍基名气最大。何绍基,湖南道州人,曾任四川学政,其书法自成一体,人称“何体”。熊少牧、窦垿撰的二联即由何书丹。

民国时期岳阳楼的书法作品,有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楷书题匾“中流砥柱”,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行书题匾“岳阳楼”,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重修岳阳楼记》。蒋书今已无存,何书仅存照片,于书碑刻丢失,1991年湘阴县巢善保献出原碑拓片,今又重新刻碑。此外,还留存有吴獬、鲁荡平、郑家溉等人的墨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阳楼的书法作品有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作品浩如烟海,已无法统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字体丰富上均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字体有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书写工具有毛笔、硬笔、指书等。作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书法家,还有书法爱好者。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华国锋、薄一波、张爱萍、王首道、郭沫若、李铁映、老舍、廖沫沙、宋任穷、周谷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刘海粟、沙孟海、费新我、舒同、沈鹏、李铎、欧阳中石、关山月、魏传统、赵朴初、孙其峰、周昭怡、颜家龙、吴丈蜀、吴小月、王学仲、刘炳森、范曾、张瑞龄等著名书法家,大田佐亭、太中道节等日本友人都在岳阳楼留有墨迹。

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手迹,最早见于1984年文物出版社、档案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岳阳楼大修办公室在当年即勒石嵌于碑廊;另刻版制成雕屏,陈列于主楼三楼。毛书杜诗手迹原件为2幅,每幅4行字,没有落款。书体为行草起狂草气势,大气磅礴,刚柔相济,线条流畅,雄遒强劲,结体多变,自然而成,今存中央档案馆。

1962年,岳阳人民为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公园鸠工建造怀甫亭,亭名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书写。朱德一生爱好书法,先后习柳体、魏碑和黄庭坚帖,并以山谷书法为主。“怀甫亭”三字,古朴苍劲,态浓而意淡,巧藏于拙,秀出于伟。1961年,郭沫若一连写数幅“岳阳楼”,最后挑选最为满意的一幅寄到岳阳。原件藏湖南省博物馆,其书制成岳阳楼匾悬挂在主楼三楼的斗拱上。郭沫若的书法博采众长,不泥旧法,碑、帖有机相融,突出精神内蕴,形成有个性特征的郭体。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沈鹏、王学仲、李铎、欧阳中石、刘炳森、张瑞龄、周思言、房弘毅等书写了《岳阳楼记》,作品个性鲜明,神采照人,是中国书法艺术上难得的珍品。其中书法家张瑞龄书的《岳阳楼记》挂在人民大会堂。

 

二、绘 

岳阳楼背倚岳阳古城,巍峨挺拔。楼下是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楼对着“丹青画出是君山”“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君山;遥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长江,它们相互生辉,构成一幅融“湖、江、山、楼”四美合一的江南景图。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丹青妙手登临于斯,游宴于斯,赋诗于斯,书画于斯,创作了众多令人赏心悦目的书画宏篇佳构。

岳阳楼图,今存最早有宋代《岳阳楼图》3幅和一些文献记载。文字记载首推北宋《洞庭秋晚图》《洞庭图》。庆历六年(1046),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和筹划修建偃虹堤时,请画工绘制,并作《求记书》分别寄呈范仲淹、欧阳修,供范、欧作文参考。其画失传,作者亦不详。

3幅画一是北宋范宽的《岳阳楼图》。范宽(9501032),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的著名画家,华源(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他的《岳阳楼图》为立轴、绢本、设色,纵长128厘米,宽51.7厘米。画幅的左下角石隙间署名“范中立”。有人认为非范宽真迹。但将其与他的名作《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比较,技法与风格都十分相似,应为真迹。画面上首有明代画家朱凯、吴麟的题识。据画上诸多题识考证,此画为明代岳州孝廉刘濡卿收藏,到民国20年(1931)时,转为长沙尖山李稹初收藏。今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二是宋代画院的《岳阳楼图》。此图刊于民国2156日的《国剧画报》。图中的建筑宏丽,脊饰华美,栋宇轩昂,景物开阔。湖面以湿笔水墨而成,人物、树木点染数笔,精妙传神,不失为宋代院画之精品。今“五朝楼观”的宋代岳阳楼,即以此为蓝本。

三是宋画《岳阳楼图》。1961年《美术》第二期刊载左海《宋画岳阳楼图释》,介绍一幅《岳阳楼图》。此图今藏中国美术馆,无款识,未发现收藏家的记录。但左海从绘画风格与技法、建筑特点及所用画绢的丝绒、经纬组织和色素等三个方面考证,断定它是南宋时期佳作。

元代,有画家夏永《岳阳楼图》5件传世。今上海博物馆藏有1件,扇面画,绢本,水墨,高24.4厘米,宽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2件,其中一件扇形画《岳阳楼》,图形、尺幅、材质、画种与上海博物馆的藏画相同。画面气势磅礴,楼二层三檐,九脊歇山顶,结构繁密而严谨,笔法细致,对岳阳楼的每一部分的刻画完整精到,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在扇面画上,清高宗题七律诗一首于其画的背面,赞美岳阳楼的雄姿、洞庭湖的美景,其中“尚觉蝇头易为笔,竟如蚁目细标针”,咏作者画技的高妙。另一件为方形画,绢本,水墨,高25.2厘米,宽53.3厘米。美国京佛瑞尔美术馆藏有1件,绢本,水墨,高26.7厘米,宽26.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1件《岳阳楼图》,并入选台湾《故宫藏画精选》,但将馆藏之《岳阳楼图册》定为“前蜀李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注明“元代夏永”的《岳阳楼图》比较,其楼阁结构、山水树石、稠叠疏密均相似,恰如孪生姐妹。问题在于李升的《岳阳楼图》左上书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升,成都人,为蜀中山水画师,所在的前蜀纪元止于925年,他怎么能见到范仲淹之记呢?可见这幅作品不是真迹。1984年,魏冬撰《夏永及其界画》一文,对夏永其人、其存作品进行了考析,谈到了李升的《岳阳楼图》,认为是夏永之作。台北大多数专家鉴定为夏永所作。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记载,夏永(生卒年不详),字明远,元末明初人。精界画,时人称其画“细若蚊睫,侔于鬼工”。至正七年(1347)尝作《岳阳楼图》。他的作品,笔墨精细,幅制小巧,功力深厚,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为历代画家所推崇,曾经作为初学界画者的摹本。今“五朝楼观”的元代岳阳楼,以他的画为蓝本。明清时代多将他的作品,贴以著名画家“王振鹏《岳阳图》”“李升《岳阳楼图》”等裱边签题。清光绪《巴陵县志》亦称此为“王振鹏岳阳楼图界画”“李升岳阳楼图”。1984年,《故宫博物院院刊》第四期刊载了魏冬《夏永及其界画》,对夏永作品作了详细的介绍,廓清了这些问题。

明代,今存岳阳楼图12件。有袁尚统的《洞庭风浪》图、安正文的《岳阳楼图轴》、陈道复的《岳阳楼图卷》、谢时臣的《岳阳楼图轴》,还有佚名《岳阳楼图》、版画《岳阳楼》、雕漆《岳阳楼》等。戏曲家汤显祖《邯郸记·度世》中也绘有岳阳楼。

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细瓷精品《弘治剔红岳阳楼盘图》,绘云锦波涛、苍松垂柳,为年画风格,主楼则用界画。

上海博物馆陈列一幅明代画家安正文的界画《岳阳楼图》,为绢本,设色,幅式纵162.5厘米,横105.5厘米。安正文,明代宫廷画家,曾授锦衣千户之职,在仁智殿为王朝从事艺术活动。此画采用界画的方法,以严谨的结构,精确的比例,笔直劲挺的线条描绘了岳阳楼风貌。意境深远,技法娴熟。今“五朝楼观”的明代岳阳楼,以此为蓝本。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画家、嘉定(今上海市)人王圻与其子王思义编《三才图会》,载有岳阳楼画图1幅,楼建于临湖倚山的台基之上,双层三檐,歇山顶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今存明代中叶两位著名画家的《岳阳楼图轴(卷)》。一位是画家陈道复(14831544)于嘉靖二十年(1541)绘《岳阳楼图卷》,为绢本,设色,纵33.9厘米,横146.5厘米。另一位画家谢时臣(14871567)绘《岳阳楼图轴》,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102.3厘米。

清代,今存岳阳楼图13幅。清初“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16181689)传世作品《岳阳楼图轴》,为绢本,设色,纵281厘米,横240.1厘米,画左侧山石高耸,山下林木丛翳,在中部偏右的城墙上,绘有双层双檐歇山顶式岳阳楼,檐面平缓无脊饰,建筑较简陋。此画于20世纪30年代由刘海粟购藏,今藏南京博物院。

僧人画家石涛(约1642—约1718),存世有《岳阳楼图》2幅。一幅为绢本,设色,描绘李白“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意。另一幅为纸质《江上浮峰》,上书张说《送梁六自洞庭秋山》诗。今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书李白诗二句,及“石道人偶写款”。

曾受清康熙帝之命主绘《南巡图》的王翚(16321717),绘有《拟古岳阳楼图页》。张宗苍(16861756)是乾隆时期一位重要的宫廷画家,他绘的《岳阳大观》气势雄浑,颇具韵致。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五朝楼观”的清代岳阳楼,以此为蓝本。此外,清《绘图唐诗三百首》,配了一幅《岳阳楼图》。清代府县志书存图,较早的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岳州府志·楼图》;乾隆十一年(1746)衡山许志韶画《岳州府志·洞庭图》之岳阳楼;嘉庆《巴陵县志》中绘岳阳楼图;道光五年(1825)陶澍主编的《洞庭湖志》中绘岳阳楼图;董邦达(16991769)绘有《洞庭秋月图》。《至尊岳阳楼》收录一幅清佚名《岳阳楼图》,笔墨简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千年古楼获得新生。到岳阳楼写生的艺术家络绎不绝,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有的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长沙火车站贵宾室,扩大了岳阳楼的影响;有的参加境外展出,为外国友人和海外华侨所喜爱购藏,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1963年中秋节前夕,中国著名文学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老舍偕夫人胡絜青(北京画院画家)游览岳阳楼。在岳阳楼休息室,岳阳楼管理所负责人陈忆吾请老舍留字。老舍向大家介绍夫人胡絜青说:“她是白石老人的弟子,还是她画我写吧!”胡絜青望望那清香四溢的满庭桂花,提笔饱蘸杏黄,一幅月桂图挥毫而就。又纵笔挥毫,两株芭蕉衬以秋色雁来跃然纸上,命名“芭蕉图”。老舍站在旁边诗兴大发,在画中的芭蕉叶下的空白处,题诗一首。款识写着:“一九六三年中秋前四日,胡絜青画于岳阳楼,老舍题句”。

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国画家、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黄纯尧创作巨幅珍品《洞庭春晓》,画面宽阔,构图紧凑,浓淡相宜,使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充满诗情画意。198110月被日本银座商务代表团团长大田正雄购藏。

1984年,岳阳楼大修竣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陈若菊回岳阳创作《古楼胜状》屏风图,画高2米,宽3米,由江苏扬州漆器厂制漆描金,嵌于岳阳楼东面新建门楼上。此画采用散点透视法和工笔线描手法,突出主楼,逼真地再现岳阳楼盔顶的弧度、斗拱的攒数、飞檐上的龙凤翘首,以及三醉亭和仙梅亭,充分表现岳阳楼富于装饰性的艺术美。

19875月,湖南潇湘画院院长徐照海应日本东京车站官员邀请,创作《洞庭秋月》,长4.2米,高1.83米。画面上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皓月当空,一派秋夜的迷人景色。岳阳楼矗立湖边,与湖光山色遥相对应。他运用一定程度的界画技法,大胆利用空白,着意渲染,虚实对比,动静结合。整幅画结构完整,透视舒展,线条生动活泼,主题突出,意境深邃,在山水画中别具一格,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赞扬。《潇湘八景图》是徐照海创作的组画,《洞庭秋月》就是这八景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幅。以方形构图,虽然是画月,但他仍把岳阳楼放在最主要位置,背景衬以洞庭天下水,水上升明月。远景水天一色,横无际涯,水鸟渔帆出没在水汽氤氲的波涛中。近景岳阳楼清晰突出,高耸在空蒙迷茫的烟树丛中。特别是以画树而引申到楼的淡墨,变为烟雾氤氲,升腾缭绕,更增添了岳阳楼的神秘与威严,悠久与浑厚,使画面更为灵动。画幅左方的题词,也很有讲究,欹侧多变的结构,粗涩锋利的线条可追瓦釜牖瓮时代的甲骨文,亦与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