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书廊 > 岳阳方志 > 岳阳楼志 > 艺文荟萃 > 正文

第五节 轶闻故事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岳阳楼是精神的圣殿,自然有几分神秘色彩。有色彩就自然有掌故轶闻,有传奇故事。历代岳阳楼的轶闻故事层出不穷,异彩纷呈。有修楼的、有醉楼的、有盗屏的、有巧对楹联的,等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愈传愈生动,愈传愈精彩。可惜民国以前没有专人搜集整理,只在旧志和笔记小说野史中偶有零星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有专人搜集整理成册,如童咏芹《岳阳楼的传说》,远大为等编写的《潇湘的传说》,周志民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湖南卷·岳阳市分卷》,红森编著的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卷·岳阳楼传奇》,张晓兰、管莉萌编著的《岳阳民间传说集锦》,方少文、陈湘源主编的《岳阳传说故事100》等,都收集了岳阳楼的传说、轶闻。虽然这些轶闻故事所叙述的某些人物或事件与历史真实不吻合,但这些代代相传、充满浪漫情怀的轶闻故事恰好从民间文学、民俗学等层面彰显民众心中的岳阳楼,丰富岳阳楼艺文的内容。轶闻故事是从民间口头来的,创作在民间,加工在民间,从这一点上来说,岳阳楼的轶闻故事是不该也不可能有定稿的,永远在发展中。

 

神仙画就岳阳楼

传说唐开元四年(718),有个叫张说的京官被贬到岳州来当太守。官场失意的张说颇擅长文辞,到岳州后,为解心中积郁,常寄情于山水,与文人们吟诗赋辞。

一日,张说邀几个文坛好友到岳州城观景赋诗,其中一位好友对张说道:“张兄,此地境界开阔,景色优美,何不在此修一楼阁,也好让我等时常登临,一观湖山美景!”

张说听后,亦觉有理。但究竟这座楼阁应该怎样修,张说心里可没有一个谱。这时,旁边的师爷想出一计:“大人,依小人之见,不如出榜招贤,广招天下能人。比较之下,再作定夺。”张说听后,颔首点头。

榜文贴出后,一时四方能工巧匠云集岳州,争相献上自己的图样,可张太守看了,竟然没有一幅让他满意的,不觉有些失望和懊恼。就在此时,一个名叫李鲁班的青年木匠将榜文揭了,直奔张太守的府衙而来。

张太守一看来人,年龄在二十七八岁左右,背着木匠家什,看不出有什么绝技在身,心中不觉又凉了一截。但他还是耐着性子问:“年轻人,你能够修好这座楼吗?”李鲁班说:“大人,小民自潭州而来,自幼跟随家父做木工活,至今也有十多年了,小小一座楼阁,应当不在话下。”

张太守说:“那好吧,你若能在一个月之内,画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盔顶的楼阁图样来,这座楼就交给你来修。”

李鲁班于是成天在房子里画了又画,算了又算,画纸垒起几尺高,却总是不如人意。离交稿日只差3天了,可李鲁班还没画出像样的图纸。这一下可把他急坏了,寝食不安,整日愁眉苦脸。这天傍晚,他急得在洞庭湖边放声大哭起来,直哭得天昏地暗。就在此时,一位须发全白的老人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走到李鲁班面前,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鸟笼子。老人微笑着对他说:“年轻人,别哭了,把这个鸟笼子拿回去,说不定能帮上你的忙呢!”

李鲁班回到家,把鸟笼看了一天一夜,还是没看出什么名堂来,急得一拳头砸在桌上。这下可好,把个好端端的鸟笼子弹到了半空,摔到桌子上七零八乱。李鲁班傻了眼,眼泪不知不觉又掉了下来。突然,他双眼一亮,紧接着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发现鸟笼子的每一个部件都做有小小的记号,按记号拼起来,又还原成了一个精致的鸟笼子。李鲁班豁然开朗。他参照鸟笼的结构,终于如期画出了一张令张太守满意的图样。

按照李鲁班设计的图样,修楼工程开始了,掌墨师自然是李鲁班。这天,突然有个老木匠来到工地上,找掌墨师傅要事做,李鲁班看他面熟,却又一时想不起来,便要他自己随便找点活干。于是,老木匠径直走到河坡下,选了一根又大又直的树木,从早到晚守着它砍刨。别人问他做什么,他只说:“到时候要派大用场的”。做了七七四十九天后,老木匠告辞了。

 修楼工程很顺利地进行着,眼看就到了四梁八柱合龙之时,可是,花了很大气力托起楼顶的如意斗拱却怎么也拼不拢。这下又把李鲁班急坏了。就在他一筹莫展时,他突然想起那个老木匠加工的那根木料,说不定真能派上用场呢。说来也巧,刚把那根木料放到地上,就“哗”地撒开一地的如意斗拱,再把它们装到楼顶上,刚刚合适。李鲁班又惊又喜,突然想起送他鸟笼子的那个老人不正是这个老木匠么?怪不得面熟呢!

张太守听说此事,连忙带人去寻找。只见湖滩上用石头砌了一个拱洞,拱洞上做了个美丽壮观的楼亭。张太守赞叹不已,自言自语道:“这真是天助我也。”这时,远处湖滩上,踽踽而行着一个白发老人。张太守见之,纳头便拜:“多谢师父指点!”

老人忙扶起太守。张太守抬起头,猛然发现老人手里拿着一把木尺,尺上刻有一个“鲁”字。张太守便问:“莫非您就是鲁班师傅?”老人笑了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张太守回去后,按照老人设计的式样,以西城门拱洞作为楼基,终于如愿造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楼阁。因此楼位于天岳山之阳,因而便称作“岳阳楼”。

星移斗转,时间很快就到了宋庆历四年(1044)。一个叫滕子京的大官和张说一样,仕途失意,贬至巴陵。此时,岳阳楼在沧桑的岁月中,显露出破旧与颓废。才高志大的滕子京一上任,便发誓要把岳阳楼重修成天下名楼。可苦苦寻找一月有余,却找不着名师掌墨,滕子京陷入苦恼中。这天,忽听有人禀报,说外头有个自称“回道人”的穷道士要见太守。滕太守“请”字未说完,便见一个道士飘身而入。道士一身青布衣,脚上穿着蒲草鞋,胸前长须飘飘,手中拿着一柄拂尘,身后背着一把青铜剑,腰带上还系着两个大铜钱。

道士不等滕太守开口,便说道:“贫道闻听太守意欲重修岳阳楼,实乃千秋大业之事,可钦可佩!贫道自幼苦心研摹过楼台亭榭建筑,若蒙大人信任,贫道愿斗胆接此大任。”说完便从袖里拿出一张图纸,递到滕太守面前。太守一看,拍手叫好:好一座气宇非凡的岳阳楼!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飞檐斗拱。当下,滕太守便拜回道人为大班头,指挥修楼工程。

岳阳楼修成的那天,滕太守大设酒宴,为道人庆功。席间,太守令人拿出几百两纹银送与道人。道人微微一笑:“出家人四海为家,要身外之物作甚?还是将它们赏给穷苦人家吧!”

临别时,回道人要来笔墨,在纸上写下:“龙门吕洞宾,帮修岳阳楼。凡人不识我,称我回道人。”写完,将笔一推,化作一阵清风走了。

滕太守拿着那张纸,恍然大悟,继而朝天而拜。

为了纪念吕洞宾,滕太守命人照回道人的模样雕了一尊吕仙塑像,供在岳阳楼上,日夜朝拜。

 

鲁班刨出刨花鱼

很早以前,洞庭湖里是没有刨花鱼的。传说李鲁班在真鲁班的指点下设计好了岳阳楼的图纸,张太守便择好吉日奠基动工。工程进度很快,八个月不到便修到了二层。这时,正遇上隆冬,洞庭湖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远近菜园子里的菜全部冻死了。一千多个泥木工匠将近一个月没有喝过一口青菜汤,更不用说吃上鱼肉了。好多人一天一天地瘦了下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有的连眼睛都睁不开。

有一天深夜,几个大胆的工匠,悄悄地溜出城门,准备到湖里捉一些鱼虾来改善伙食。他们在寒冷彻骨的水里摸呀,捉呀,过了个多时辰,连一条鱼也没有碰着。他们非常失望,正准备穿衣回去时,忽然来了一个和蔼可亲的白发老人。

只见老人手中拿着一把刨子和一根木棒,笑哈哈地说道:“各位师傅,你们不是来捉鱼吗?不要走,我来帮你们捉些回去吧。”大家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老人,便问他是哪里人,这么晚了来干什么。老人说他姓鲁,就是附近的居民,也是想弄一些鱼回去打打牙祭。老人说完,便用刨子刨那木棒,白花花的刨木花如雪片般飞到水里,之后他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刨木花呀刨木花,快快变鱼莫变虾。今日捉它几十斤,滋养劳工千万家。”说来也怪,那些轻飘飘的刨木花落入湖水中,便变成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白色小鱼,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大家惊呆了,忘记了下水捉鱼。老人爽朗地喊:“还不下水捉鱼。”那些工匠们这才如梦初醒,纷纷下水捉鱼。不到一刻功夫,就捉到几桶活鱼。上得岸来一看,却发现这些鱼没有鱼鳞,也没有眼睛。大家都觉奇怪,忙问老人:“这鱼怎么没有长眼睛和鱼鳞呢?我们没见过这样的鱼呀”。这时只见老人从口袋里取出一个墨斗,把墨倒在装鱼的水桶里。过了一会,工匠们再看水桶里的鱼,都长上眼睛和鱼鳞。

工匠们看得入了神,忘了身边的老人。当他们回过神来向老人表示感激时,老人已不见踪影。“呵,这肯定是鲁班仙人。李鲁班设计楼时,也是他助了一臂之力”,一个工匠若有所失地说。后来,在沙滩上找到一个墨斗,只见刻着“鲁班用”三个字。工匠们高高兴兴地把鱼带回工地,煮了几大锅,美美地吃了一顿。以后他们想打牙祭的时候,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湖边去捉鱼,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大家为了纪念鲁班,就将洞庭湖这种白色的小鱼叫做“刨花鱼”。

 

李白岳阳楼上巧对联

话说岳阳楼修建好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经常飞来光顾。有一次,他想点化一个商人,可那商人“只爱金钱不爱仙”,憋了他一肚子气,闷闷寡欢地喝醉了,写了一首“三过岳阳人不识”的诗发牢骚,便发誓不再来岳阳。然而,岳阳名山、名水和名楼让他难以忘怀,不久,他就忘记了自己的誓言。

那日,吕洞宾变成一个年轻儒生,在岳阳楼上流连。只见湖水浩淼,茫无际涯,水天相接,融为一体,显得极为旷远恢宏。朦胧中,君山岛时隐时现,仿佛湖中仙女,令人神往。湖面点点白帆随风漂荡,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吕洞宾看着,不觉陶醉了。多么美妙啊!这山,这湖,这楼,这意境……他想说出来,但又觉得所有的词汇都无法确切表意。

此时,吕洞宾心中一动,脑海中闪出一丝灵感。只见他来到一块石头前,运用神功,手指“唰唰唰”地舞了几下,随即金光四射,那块石头上就显现奇怪二字:“ ”。他端详着笑了笑,仿佛心中的情感已经尽情倾吐,也仿佛已将种种失意抛却,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惬意,瞬间悠然而逝。“二”,是什么意思呢?神秘二字的消息不径而走,远近的人们慕名前来,一时岳阳楼门庭若市,摩肩接踵。但结果都是一样。人们纷纷猜测,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来。

却说号称“诗仙”的大诗人李白对岳阳情有独钟,乾元二年(759),他又来到了岳阳。与夏十二等友人喝过酒后,便与众人急不可待地登上了岳阳楼。他们来到一块石头前。夏十二想到了神秘石刻的事,指着那如斧凿雕刻的印迹说:“传说这是吕仙所留,至今仍然无人能猜出个中含义。”

李白闻言不觉将眼光定格在那石刻上。“若是在这个‘’字上加个‘’字,在这个‘二’字上加个‘’字,不就是‘风、月’二字吗?”诗仙毕竟是诗仙,李白略一沉思,便猜出了谜底,他说:“这其实是一幅描写岳阳楼景色的绝妙好联。”夏十二还是不解,李白继续解释说:“‘风、月’两字无边岂不是‘风月无边’?吕仙出了下联,想让人对上联。我已对出上联。你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句子描写眼前景致,岂不是精妙绝伦?!”李白说完,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石刻竟然消失了。

夏十二等人大为叹服,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请李白将这幅对联题写下来。如今,人们来到岳阳楼,还可以看到李白亲笔书写的这副对联。

 

巴陵大盗窃雕屏

道光年间(18211850),岳州来了一个姓吴的知县。这吴知县肚子里墨水不多,却偏偏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他一到任,就被岳阳楼悬挂的《岳阳楼记》雕屏所吸引住了。张照那飘逸苍劲的书法,那精致的做工,无不使吴知县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于是,人们看见吴知县每天都往岳阳楼上跑。干什么呢?临摹《岳阳楼记》呗!这吴知县倒也有耐心,一练就是三年。三年后,他拿着自己写的字和雕屏上的字作比较,羞得连喊“惭愧”。

这时,吴知县身旁那个尖嘴猴腮的师爷凑到吴知县面前说:“老爷,您既然如此喜欢这套雕屏,依我看还不如这样……”说完,将嘴附在吴知县耳旁,嘀嘀咕咕了一阵。

吴知县听完后,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妙!妙不可言哪!还是你小子有主意”。

第二天,师爷找来了一个姓何的穷秀才。这个秀才自幼聪慧过人,尤其写得一笔好字,怎奈时运不济,赶考屡试不中,家中贫困潦倒。师爷对何秀才说:“知县老爷喜欢这雕屏上的字,你就老老实实地把它临摹下来,重重有赏!”

于是何秀才日也写夜也涂,一年以后,终于写得有模有样了,乍看上去,与真迹毫无二样。把吴知县乐坏了,赏了何秀才一百两纹银。

接着,吴知县又请来一个雕刻匠,用何秀才临摹的字仿制了《岳阳楼记》雕屏,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岳阳楼上的十二块紫檀雕屏偷偷换了下来。

三个月后,吴知县告“病”还乡。他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带着一家老小和那套《岳阳楼记》雕屏上了一条大船,偷偷地离开了岳州城。当船行至洞庭湖的九马嘴时,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突然阴霾密布,狂风大作,顷刻大雨倾盆。湖上风大浪急,没几个回合便将吴知县一家老小掀翻在湖里。雕屏因是紫檀木制成的,也沉入了湖底。

从那以后,附近的老百姓发现,每到傍晚时分,九马嘴的湖底便射出道道金光,甚是壮观。老百姓还以为是蚌壳精在作怪呢!直到有一天,有个老渔民出湖打渔时,突然捞上来十二块紫檀木雕屏,湖中才恢复往日的平静。

老渔夫打捞到宝物的事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邻。人们都纷纷跑来争相观看。这事也惊动了一个大学问家,他就是当时桐城学派的文学家吴敏树。吴敏树名本深,字南屏,早年与曾国藩十分友好。他清高好学,不阿附权贵,本地人都尊称他为“柈湖先生”。吴先生赶到老渔民家,见到雕屏,不禁大惊失色:“这不是《岳阳楼记》雕屏吗?”当即以一百二十两银子从渔夫手中买下了这十二块雕屏。

回到家中,吴敏树发现,因为湖中泥沙的冲击,加上老渔夫打捞时的粗心,屏上有好几个字都被损坏了。吴敏树痛心疾首,花了整整半年时间,才补好损坏的字。

北伐战争以后,当地政府重修岳阳楼,又以一百二十块银元从早已作古的吴敏树子孙手中购回了这套真屏,并将它悬挂在二楼。至于一楼的那套,虽说是膺品,也有一百多年历史,算是文物了,便将它也挂在岳阳楼一楼。于是岳阳楼上便有了两套《岳阳楼记》雕屏。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传说唐朝有个姓方的到岳州当太守。这年五月十八日是他的六十寿诞,方太守想趁这个机会,邀请四方有名人物,聚会岳州大宴3天。一来可以让自己四海扬名,二来搜括民财也有个堂皇的名目。请帖发出后,许多有名人物都答应要来参加,方太守听了很是得意。当他听说吕洞宾这样一个诗名很高、个性怪僻的人也要来时,觉得脸上有光,身价倍增。

五月十六日这一天,岳州城内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岳阳楼上披红挂绿,比过年还热闹。岳州府所管各县县官,都来帮忙招待客人。十七日清早,岳州水陆城门大开,大官呀,绅士呀,文人呀,连同平民百姓、渔人、樵夫和那些卖唱卖艺的,都成群结队向岳阳楼挤来。一时间,城外旱路尘土三尺,河道水路浪飞三丈,真是热闹非凡。方太守把贵客们都请到岳阳楼上,可怎么也找不到吕神仙,心中很不高兴。

十八日,岳州城笙歌喧天,铳炮齐鸣。岳阳楼上,摆起了山珍海味,参加宴会的人都在楼上饮酒赋诗,猜拳行令,有的醉得人事不省,有的酒后狂叫乱喊;岳阳楼下,平民百姓们牵儿抱崽,你推我挤,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就在这时,在那绿树荫下、湖滨静僻处,有一个身着蓝布衣衫,头上纶巾反戴,不像和尚又不像道士的古里古怪的人,跟三个渔夫一起席地而坐。面前摆着几碗鱼虾,一个酒葫芦。酒葫芦上刻了歪歪扭扭的三个字:“洞庭秋”。那葫芦虽然不大,却源源不断地倒出酒来。四人一边饮酒,一边谈谈笑笑,慢慢引起一些人围拢过来看他们。那个怪人看见人越来越多,就站了起来,捧着酒葫芦逢人敬一碗,就是不喝酒的人,也非得要他尝几滴,他自己也高兴得扬起酒葫芦,连斟三碗,一口气喝了个精光。众人看得出神,不禁连连喝采。楼上宾客们以为外面出了什么事,开窗一看,原来是平民百姓在闹酒。方太守觉得有点失自己的面子,便拉长马脸,命令手下人将这几个闹酒的赶走。

第二天,岳阳楼上还是那样热闹,忽然楼下又是一片欢腾。正在那里高高兴兴地喝酒赋诗的方太守和那些贵客,向窗外一看,又见那个怪人在和一些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大碗喝酒。那个怪人痛饮一气之后,似醉非醉地一会儿怒指苍天,破口大骂;一会儿顿足哀叹,长歌当哭。方太守气得连声大喊:“给我抓起来!给我关起他!”这第二天的筵席就这样闹了个草草收场。

到了第三天,方太守先作了准备,叫手下加倍防范,派了好多兵丁把守路口,不许平民百姓乱走。这一天,筵席上总算没出什么事。酒散后,方太守在楼下的大坪里设下一张长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让贵客们题诗祝寿。一时间,那些官员学士们,摇头晃脑,你一首我一首地和起来。你称赞我作得好,我又称赞他作得更好,闹哄哄地一片“好!!!”轮到一个叫贾百万的大财主做诗了,他闭着一双水泡眼睛,挺起一个大肚子,望着天空想了许久,急出一脸臭汗,好不容易凑够四句:“远望君山一大砣,不知谁家牛屎屙;如果不是泻肚子,为何一次屙这多!”众人一看,真是哭笑不得。可是为了面子关系,也只好随便称赞几句。忽然人群里传出一阵“哈哈哈”的冷笑声,原来又是那个怪人,拎着酒葫芦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他手指桌上的诗稿说:“好诗,好诗,真是一首天下少见的好诗!”贾百万不服气,鼓起眼睛喊道:“你晓得个屁!你这个穷叫花子还想和我来比高低?”“这点小事情算什么呢?”怪人说着,就要上前拿笔。方太守气得脸红颈根粗,直叫道:“你要干什么?这难道是你放肆的地方?快给我滚开!不滚开就给我抓起来!”可是方太守那些兵丁,不知为什么,一个个跟木头雕的一样动弹不得,都只眼巴巴地看着。那怪人笑嘻嘻地把酒葫芦放在一旁,铺开白纸,一手握笔,一手挽袖,写下四行大字:

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那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都惊得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才好。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有个人高喊:“他是吕神仙,他就是吕洞宾呀!”方太守赶紧拨开众人,一个箭步跨上前去,打躬作揖,结结巴巴地说:“大仙驾到,多有得罪。”等他抬起头来,吕洞宾连个影子都不见了。“啊,大家看啰,他在那里!就在那里!”方太守顺着人们手指的地方看去,只见吕神仙背着那只酒葫芦,踏波踩浪,径直往洞庭湖中的君山飘然而去。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替平民百姓长了志气,给达官贵人无情的讽刺。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同平民百姓一起喝酒的地方,修起一个楼台,定名“三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