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岳阳楼记》写作缘由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文以楼名,楼以文传。前面记述了建筑艺术的岳阳楼,如果套用970多年前滕子京的说法,只记载了楼的“肢体”,还没有呈现楼的“精神”。岳阳楼自南北朝时期就有诗赋留传,唐代诗赋甚多,特别是北宋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从此楼以文传。这雄文让岳阳楼走远,让岳阳楼千古,让岳阳楼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闪光的灵魂。
第一节 《岳阳楼记》写作缘由
滕子京任泾州知州时,因动用“费公钱十五万贯”犒劳援军、抚恤好水川战死的将士家属,被人攻讦,先后被贬官为知凤翔府、知虢州、知岳州。到水泽巴陵后,他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勤于公务,三年时间做了5件大事,其中重修岳阳楼、迁建岳州学宫、筹划修建偃虹堤3件事都请名人作记。文学家尹洙撰写《岳州学宫记》,“唐宋八大家”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作《偃虹堤记》。岳阳楼于庆历五年(1045)春开始重修,庆历六年竣工。他在精心收集资料时,发现滕王阁、庾公楼等胜迹历经风雨战乱而不废圮,其原因是有名人记述。可岳阳楼自唐代以来声诗赋咏甚多,但无文字作记。而一座著名的楼观若没有一篇好的记,会像一个只见肢体而不显精神的人。请谁来作记,他自然想到了以文章器业享誉天下的好友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出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滕子京的同年、同僚和志同道合的患难知己。两人同年进士、同筑海堰、共抵西夏、共举庆历新政。滕子京因动用公使钱接受审查时,范仲淹不顾庇护友人、结盟朋党的政治风险挺身而出,3次为子京辩解。滕子京深知挚友范仲淹是当代雄才巨卿,于是在庆历五年六月十五日写成《与范经略求记书》(又称《求范希文岳阳楼记书》《求记书》和《宗谅求记书》),并附上《洞庭秋晚图》,派人送给范仲淹。
《与范经略求记书》文字量几乎是后来求到的《岳阳楼记》的两倍,主要说了请老朋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原因和目的。正文大概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提出山水楼观须有题记,而且必须出自雄才巨卿之手,方能有流芳千古的价值。接着以全国著名楼阁的实例进行论证,列举滕王阁、庾公楼、消暑楼、叠嶂楼等名胜,它们之所以历经风雨战乱而不废圮,原因就是有著名的记。第二部分描写了岳阳楼的美丽,是文人墨客争相登临、赋诗吟唱的地方,迫切需要有著名的人士来作记助楼闻名天下。滕子京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说:“古今诸公于篇咏外,卒无文字称记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负,轩然而竦,伛然而顾”,而一座著名的楼观如果没有一篇好的记,“曾不若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这能传留得多久呢?第三部分点明求记的目的,就是请范仲淹写一篇记。滕子京称颂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希望范仲淹“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以能传之久远,使后人知道我宋朝有人。滕子京的《与范经略求记书》写得情真意切,入情入理,有较高的文学、美学和史学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催生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与《岳阳楼记》珠联璧合。范仲淹的八世子孙范文彪十分器重《与范经略求记书》,他在元大德年间(1297—1307)重刊滕子京编辑的《岳阳楼集》时,曾遍访郡士找到此文,并“亟锓诸粹”。
范仲淹收到老朋友的信后,久久不能平静,也久久思考写什么好?虽然他不知滕子京在岳阳楼落成后,朋友们前去祝贺时,滕竟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但他知道滕子京有才华有魄力,为众忌嫉,被贬谪岳州,定是心情不好,现顶住压力做出了政绩,此时需要他作记以张大其事,也需要他的规劝和安慰。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偁《过庭录》云: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戊辰十月,因观《岳阳楼记》,遂言及此耳。”这种“规劝”说成为一种很普遍的解读,甚至占据上风,沿袭至今。但还有三说也应重视,即“策励宣言”说、“赞扬滕子京精神”说和“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尤其“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更容易为后人所接受。体现读书人忧患意识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是全文的点题之笔,是全文的灵魂和闪光点,更是人的信仰和道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