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鲁肃阅军楼创建以后,随着西晋太康元年(280)巴丘置巴陵县,古城池进行修建,阅军楼也进行了整修并改称巴陵城楼,将此楼与县齐名,可见当时统治者对比的重视和其楼的地位。但在东晋义熙年间(405—418)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楼毁无存。据《宋书·朱超龄传》记载:东晋末的义熙八年(412),后来代晋称帝的刘裕曾经西伐刘毅,朱超龄和弟弟朱超石奉命“以步骑出江陵”,行未到,刘毅及其党羽便被刘裕部打败、诛戮。朱超石行滞巴陵时有感而作《夜泊巴陵》一诗:
月夜三江静,云雾四边收。
淤泥不通挽,寒浦劣容舟。
回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
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
诗中的巴陵仅指今岳阳城。“荒戍久无楼”,这说明,412年前巴陵城有楼,但此后很久一段时期却无楼。
在东晋义熙八年至南朝宋元嘉三年的14年间(412—426),岳阳古城楼有过一次重修。南朝宋元嘉三年,始安(今广西境内)太守、诗人颜延之被赦免后,从始安回京都,他与湖州刺史张纪在汨罗凭吊屈原后,同到巴陵登巴陵城楼,写有《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
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
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
经途延旧轨,登访川陆。
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
却倚云梦林,前瞻京台囿。
清氛霁岳阳,层晖薄澜澳。
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万古陈往返,百代劳起伏。
存没竟何人,炯介在明淑。
请从上世人,归来艺桑竹。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任始安、永嘉太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晋宋之际著名诗人,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
这首诗前四句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磅礴气势,接着八句描绘城楼环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巴陵城楼建在城墙上,地势高峻,楼体兀高,能够俯视三湘、七泽,鸟瞰云梦、京台;四周山环水复,异样清幽,引人“归来艺桑竹”。 这是描写岳阳楼绮丽风光的第一首诗歌,第一次在诗歌中出现“岳阳”二字,也第一次用诗歌记载巴陵城楼这个名字,拉开了岳阳楼由鲁肃阅军楼向观光赏景楼演变的序幕。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分长沙郡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及江夏郡的沙阳县置巴陵郡。随着郡治晋升,城池进行了维修,“沿肃旧围再筑”,对鲁肃阅军楼进行重修,岳阳楼已初具规模,但仍定名为巴陵城楼。
此次修葺后,巴陵城楼直至南朝梁中期还矗立着。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南朝梁太清元年(547),曾两度出任荆州刺史。一次,他去荆州赴任,行经巴陵时,作《赴荆州泊三江口》(一作《行经巴陵部伍》)诗:
涉江望行旅,金钲间彩旒;
水际含天色,虹光入浪浮;
柳条恒扫岸,花气尽薰舟;
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
叠鼓随朱鹭,长箫应紫骝;
莲舟夹鹤氅,画舸覆缇油。
榜歌殊未息,于此泛安流。
他虽公务在身,没有登上巴陵城楼,但诗中点明,三江口附近的“危楼”(今岳阳楼),是用于眺望敌阵的谯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