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明 代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明代全国恢复名胜的风气渐渐兴起,岳阳楼也多次修缮,今查到文字记载10次。
第一次修楼为洪武四年(1371)。元至正二年(1342),吴王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大战岳州,城垸毁坏。明洪武二年(1369),明大将军徐达巡视岳州,见状,下令重修。据明《岳州府志》和《巴陵县志》载:今岳州郡城,始于南朝宋元嘉十六年( 439),因肃旧围增筑……传至洪武四年始而筑之,有五门:东朝阳、西岳阳、西之右水西,南迎薰、北拱极。
第二次修楼为洪武二十五年(1392),指挥使音亮重加甃砌,周七里,高二丈六尺。有奇雉堞千三百六十有五,高四尺,有六门:迎阳、昌江、岳阳、水西、南门、北门。永乐年间(1403—1424)湖广参政黄仲芳作《岳阳楼》诗曰:“十二栏干百尺楼,高标南极俯沧洲。碧窗风度回鸾鹤,画栋云开接斗牛。树色卷帘巫峡晓,浪花飞雪洞庭秋。登临莫问当年事,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首诗不仅写出重修后的岳阳楼形制,而且描绘了岳阳楼突兀湖滨,高峻雄奇,装修华美,景物宽阔的气象。
第三次修楼为正统年间(1436—1449),明威将军刘彦真主持修葺岳阳楼。明人汪凯《岳阳楼诗集后序》载:“逮今圣朝,车书一统,文臣武将,举得其人。迩者,明威将军刘侯彦真,由蓟北来镇是邦。目斯楼之且颓,乃率僚属捐金度材,重加修葺,于是规模焕然一新。仍刊范公之文暨今刘秋官子钦之记于坚珉。”这篇后序未载明写作时间,而文中提到了修楼之后编辑《岳阳楼诗集》的易善。据隆庆《岳州府志·秩官年表》载,他曾在正统三年(1438)任岳州知府。由此推测,刘彦真修岳阳楼当在正统年间(1436—1499)。
第四次修楼为成化七年至八年(1471—1472)。明正统八年( 1443)和天顺二年(1458),岳阳楼经洪水冲击,楼基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成化七年,都御史吴琛、知府吴节重修岳阳楼,翌年完毕。明朝大学士商辂应吴节之请写有《重建岳阳楼记》,对这次修楼的前前后后详细记述:“成化丁亥( 1467)进士、眉山吴节,以郎官有声,出守兹郡。登览之余,怃然有感,谓湖山景象弗减旧闻,而楼之规模大非昔比。询之,则后来郡人所构卑陋弗称,亟欲改作,还于旧观。适视篆之初,年饥用乏,力未暇及。久之,政务渐举,岁时渐稔,廪有余粟,库有积资。乃谋诸僚佐,稍出羡余,兼助己俸。募工庀材,拆其旧而新之。始事于辛卯( 1471)冬十一月,讫事于壬辰( 1472)夏五月。杰栋峥嵘,层檐翚飞,高宏壮丽,有加于前。落成之日,众皆欣悦,以谓盛事不可无述。于是,太守具事状,介太仆寺丞邓君廷瓒来征予记。”
这次修楼很不顺利,新楼刚成,即被“雷火碎其上”,致使楼仅两层。成化年间(1465—1487)著名诗人李东阳于壬辰年(1472)八月写的《书岳阳楼图诗后》有载:“予过岳时,吴都宪舆壁(吴琛)、吴太守行验(吴节)实修之。为檐三叠,栋宇新构,而阶级不具,未可登眺。……比北归,闻楼成而雷火碎其上,太守惧,稍损其高,而重复之。今存者仅二叠,然其雄伟固在也。”
岳阳楼被“雷火碎其上”之后,又有一次小修,即修缮楼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弘治剔红岳阳楼盘图”,描绘岳阳楼仍为二层,但有威武雄壮、完整无缺的六边宝尖及周围的重檐。
第五次修楼为嘉靖二年(1523)。据清同治《巴陵县志》载:韩士英,字廷延,四川南充人,进士,嘉靖二年,以少司徒迁岳州知府。他温雅有度,政明恕重,创郡堂,修岳阳楼。威不扰民。后官至户部尚书。时人徐文华《岳阳楼诗集序》载:“(岳阳楼)岂徒雄于三楚,虽天下莫之与京。今上龙兴之二年,果州韩侯士英,以少司徒出守岳郡。敬事审令,节材爱人,有古循吏风。慨栋楹挠折就敝,且承分守大参、今巡抚四川郑公命,乃鸠材庀工,拆而新之。民不告劳,而宏丽壮观,视昔有加。”嘉靖四年(1525)楼成。
第六次修楼为嘉靖六年(1527)后。据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嘉靖六年,岳州霪雨,雷击破岳阳楼柱。邑人谢柩诗:‘费尽巴陵无限酒,故叫槌碎岳阳楼’。”但主持修葺者和楼的规模不详。
第七次修楼为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三年间(1560—1564)。明、清《巴陵县志》《岳州府志》均有记载:嘉靖年间的第九任岳州知府李临阳曾修岳阳楼。
第八次修楼为隆庆元年(1567)。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论及岳阳堤防时称:“郡治城西岳阳楼一带,正临洞庭湖,春夏水涨,波涛撼城,势甚可虑。宋守滕宗谅筑偃虹一堤障之。迨明初,堤渐崩洗,城渐退缩。近年移城于冈阜。至嘉靖三十九年以后,冈阜半推而悬,城独危,岳阳楼亦将颓塌。知府李时渐雇募夫役,取办砖石,缮修城垣。自岳阳楼而南,凡百六十余丈,城下筑土堤以障水。”李时渐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岳州第一任知府。他鉴于自嘉靖以来“筑堤障水”而收效甚微,这次知难而进,知险而上,将西城再次退缩,自湖滨起,依冈筑壁,将岳阳楼移建高地。明人胥焯《岳州城垣记》载:这一工程“财不公帑,役不里甲”,皆系集资,但赢得了“楼檐屹然,雉蝶辉映”的硕果。至此,岳阳楼又恢复三层的形制。画家王圻在万历十三年(1585)绘的《三才图绘》中绘有岳阳楼图,并在历史上第一次写下了楼的具体形制:“岳阳楼,其制三层,四面突轩,状如十字,面各二溜水。今制,架楼三檐,高四丈五尺”。
第九次修楼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岳州大火,三十五年六月大水,烧毁、湮没房屋无数。万历四十三年,岳阳楼修过一次,其楼保持了昔日的雄伟壮丽之状。这年二月,杨嗣昌写的《观岳阳楼记》说:“岳阳楼者,岳州郡城之西楼也。其面正西,临视洞庭,莽莽滔滔,初未有际,惟若远天落于湖外,无复尺寸之地而止耳”。
第十次修楼为崇祯十二年(1639)。崇祯年间(1628—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多次转战岳州。崇祯十一年(1638)六月十二日,李自成在此一战,明朝守将大败,岳州城池大火,岳阳楼毁于大火之中。崇祯十二年,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太守戴光裕写有《岳阳楼记》(已佚)。这年冬天,陶宗孔在楼左筑掌大室,增筑了仙梅堂。杨翔凤在《岳阳四纪序》里写到了岳阳楼的兴与废,说“……而明文大有不让古人者,其最胜一楼,余目击毁崇祯,陶(宗孔)侯重建,经乱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