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楼内陈设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7-07-24 12:00
岳阳楼历代都有修葺,室内陈设不一,但尤重文化。宋代滕子京重修时,刻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张说、张九龄、杜甫、杜牧等诗词于梁栋间,并在墙中刻范仲淹《岳阳楼记》。书石者为著名书法家苏舜钦,篆额者是著名书法家邵竦,这楼、记、书、篆额四者合在一起,并称“天下四绝”。清代,楼内联匾甚多。民国时期,战乱频发,联匾及其他文物多有流失,今楼内陈设简洁凝练的家具,黑底绿字或黑底金字的木质匾联,正面墙中镶挂大型雕屏,具有浓郁的传统民族文化色彩。让人在对称均衡中注重视觉节奏,沿着横和竖、长和短的牌匾找到韵律和节奏;在满室陈设中注重视觉中心,聚焦范仲淹《岳阳楼记》、毛泽东书杜甫《登岳阳楼》诗,从艺术感染,再到精神升华。
一楼陈设 一楼在内金柱、老檐柱、门照上悬挂对联6副。有颜家龙书清代吴敏树撰的联:“乾坤吴楚双开眼;廊庙江湖一倚楼”、周昭怡书刘大年撰的联:“鲁肃兵轻,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滕王歌歇,黄鹤踪杳,十面湖山上此楼”、何绍基书清熊少牧撰的联:“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秋”、史穆书清王葆生撰的联:“湖上朗吟,是几时浪静波恬?入眼湖山兴旧感; 楼头凭眺,幸此日民安岁稔,关心忧乐仰斯人”、清李舟中撰联并书:“呼来风月,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 亡,淘尽豪杰,江湖放荡此登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岳阳楼记》雕屏两侧挂的由清代窦垿撰,何绍基书的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一楼正面墙中嵌有《岳阳楼记》雕屏,黑底绿字,为赝品。为何赝品嵌在一楼正中?因这雕屏有《真假雕屏》《雕屏被盗记》的民间传说,有传奇小说《巴陵大盗》《巴陵女侠》的故事,有惊险悬念电影《巴陵窃贼》等,演义多彩,莫衷一是。
据说咸丰年间(1851—1861),岳阳有一个魏知府,看到岳阳楼内的《岳阳楼记》雕屏,无论是文章、书法、刻工,还是木料,皆是珍品,人称“四绝”,便生了歹心。于是,他便用重金请一民间雕刻高手,用17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两年后,魏知府趁调离岳州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岳阳楼记》雕屏真迹出逃。不料,船行不久,风雨大作,船翻于鹿角,雕屏沉没水中,魏知府一家皆葬身鱼腹。而那赝品雕屏也以假乱真,竟然挂在楼中,谁也没有发觉。直到洞庭湖水退后,《岳阳楼记》雕屏真迹才被渔民发现,把它打捞上来。可惜12块雕屏只存11块,另有首块不知去向,且第八块木板上的“歌互”2字和第十块木板上的“乐”字损坏。当地大学者吴敏树用120两纹银从渔民手中将雕屏买回,花了3年时间临摹张照手迹,才仿制出首块,并补上损坏的3个字。直到1933年段珩主修岳阳楼时,用120块银元从吴家后人手中购回,置于岳阳楼二楼。段珩撰写了《〈岳阳楼记〉雕屏跋》为此纪实:
民国二十年夏,余驻节岳州。每登斯楼,目击台楼倾圮,不可久存。谋诸省府何芸樵公,及岳府侯仲樵诸君子,募金修葺。尝闻张书范记原版,尚存鹿角。几经查访,始由李委员蕙淞于翌年冬,得之吴南屏世家,乃遣员资取之。计楠木板十二幅,玉润珠圆,笔势生动,几有文忧亦忧、文喜亦喜之慨。视诸翻版,判若天渊。
相传此书初出,见者争美。郡守聘良工镌藏府署,供拓帖需。复翻刻同副,施金漆,嵌楼下,以耀外观。后有某守,酷爱此版,挈之去。舟过洞庭,遭风沉没。渔人捞获十一幅,售予吴,珍藏之,且仿制首幅。清光绪中,两修斯楼,几不知尚有原版在焉。乃置之二楼正殿,公诸同好,其翻版仍留楼下,诚大观也。
噫!人世沧桑,物归故主,幸矣。楼工将竣,余喜而志其颠末,以为鉴阅者告。越明年元旦后有五日,段珩谨跋并书。
二楼陈设 二楼陈设木制对联2副。其中有郑家溉撰并书的联:“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吴獬书李荣丙撰的联:“每眼前望吴楚东南,辄忧防海;袛胸中吞云梦八九,未许回澜。”
二楼正面墙中嵌有张照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雕屏,12块楠木拼成,长3.16米,宽4.16米,黑底贴金字,其字大如碗,刚劲峭拔,刻工娴熟。张照(1691—1745),字得天,松江府娄县(今上海松江)人,进士。通法律,精音乐,尤工书法。康熙皇帝曾题诗对他的书法高度赞誉,乾隆八年(1743),他52岁时书法此作品。前6行全用楷体端正书写,从第七行的“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起由楷体转行书,流畅劲挺,不同凡响。其字既有欧阳询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的婉雅秀逸,还有褚遂良字体的疏瘦劲练。他用笔圆方兼并,横平竖直,起收笔干净利落,字形方正、笔力雄浑,具有技法多变而不拘一格的特点。关于张照书法《岳阳楼记》还有着不寻常的故事:
清乾隆七年(1742),黄凝道新任岳州知府,在前任知府修葺的基础上,对岳阳楼进行小规模的修葺,并遣使去京请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每字五寸见方,刻于12块紫楠木匾上,即为今珍贵雕屏。这是一说。
还有一说是,清乾隆八年,岳州知府黄凝道重修岳阳楼时,欲效仿滕子京“天下四绝”之盛事。楼竣工后,黄知府正琢磨请一位著名书法家书《岳阳楼记》。一天,忽然有人来报,钦差大臣张照押运粮草途经岳州。黄凝道一听张照的名字,十分惊喜。因为张照的书法独具一格,为著名的大书法家。他赴京赶考时,康熙皇帝亲自阅卷,看到张照的字,个个生辉,胜过宫里历代收藏,十分赞赏,称他是“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钦点张照为探花郎,任命他做翰林学士,专门替皇帝写诏书,题匾额。但张照清高傲物,决不肯轻易为人写字。他一上码头,就对黄凝道说:“卑职皇命在身,运粮火急,今日只是登古楼,瞻仰重修丰采,以解多年之愿,即刻要启程过湖赶回京城。”于是,黄凝道只好陪张照登楼游览,不敢提书屏之事。谁知天公作美,就在张照准备下楼之际,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张照焦急不安,生怕误了军期。黄凝道则喜出望外,劝张照千万不可贸然开船,等风暴过了才能出湖。张照没有办法,只好歇下来。黄凝道即刻传命为张照摆酒接风。两人在岳阳楼上杯来盏去,畅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登楼把酒、吟诗作赋的美事,又谈到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就是有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千古绝唱和滕子京修楼、苏舜钦书丹、邵竦篆刻的珠联璧合之“四绝”。可惜岳阳楼屡遭火灾,《岳阳楼记 》雕屏毁后却无人重写了,这真是天下莫大的遗憾!此时张照酒过三巡,豪兴遄飞,对黄凝道说:“大人重修名楼,功昭日月。我书法虽然简陋,如大人不嫌弃,亦愿代笔,滥竽充数”。黄凝道一听,喜不自禁,忽地站起身,朝张照一拱手:“有劳大人宝翰,岳阳楼将永垂不朽了。”张照乘兴挥毫,笔如游龙戏水,猛虎穿山,368字一气呵成。说来也巧, 等张照写完最后一笔,洞庭湖已是雨过天晴,风和日丽。张照走后,黄凝道即选派了最好的雕刻匠,买来紫檀木,日夜赶制,不到一月功夫,就把这篇佳文佳字制成雕屏。
岁月带来了人,人又带走岁月。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也波撼岳阳楼,红卫兵视岳阳楼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两天两夜围困,坚决要拆除岳阳楼,焚毁雕屏匾联。时当政者毛致用、罗寅阶等挺身而出保护,在广大群众合力支持下,雕屏和名楼才化险为夷。为使雕屏能保存下来,岳阳楼公园将一楼雕屏用桐油调和石膏粉糊平,刷上红漆,书写毛泽东语录。此楼则用红金丝绒遮蔽雕屏,再用五合板锯制毛泽东手书诗词《沁园春·长沙》字体贴饰其上。1978年,才恢复原样。
三楼陈设 三楼悬挂木制对联2副。其中有李立书清黄道让联:“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有长庚李白撰并书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李白撰书联最引人注目,语气豪迈,书法苍劲,有诗仙之风骨,但此事待考。如若是真的,则比学者认定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撰的中国最早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早200多年。
三楼正面正中悬挂毛泽东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匾。匾长1.3米,宽2.97米,黑底贴金字。此前三楼正殿供奉的是吕洞宾塑像。1984年秋岳阳楼落架大修时,将吕洞宾像乔迁到三醉亭,毛泽东书杜甫《登岳阳楼》诗是大修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从文物出版社和档案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一书中发现的。1985年1月26日,岳阳楼大修办公室向市委宣传部写了一份报告:“今获毛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实属珍贵……主席手迹潇洒刚健,为我国书法珍品,陈列后可填补三楼缺稿的空白,同时更显出楼的气势”。因此书没有款识,后工作人员制作诗匾时,从毛泽东其他墨迹中选辑增补。今落款处用楷书写诗一遍,好供游人识别和欣赏。正因为毛泽东没有落款,便衍生三说轶闻。
一说是文万左《毛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之说。1964年7月18日,毛泽东乘专列从长沙返京途中,在岳阳火车站停车休息,了解当地工农业生产情况。毛泽东在同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谈到湖南岳阳的历史行政区域归辖问题时说:“湘潭专区太大,应适当划小。”毛泽东还对陪同人员和当地同志谈论岳阳史事、人物、人文故事。谈到岳阳楼的故事时,他顺手挥笔书写了杜甫《登岳阳楼》一诗,并吟诵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去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原诗第六句是“老病有孤舟”,毛泽东却写成“老去有孤舟”,改动了一个字,不知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为了考证其真实性,文万左于1985年7月,将所写的《毛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的短文,寄给时任中顾委委员张平化,请他审查修改。不久,收到张平化回信,他在短文中作了补充:“同时根据毛主席说的:湘潭专区太大,应适当划小;经中共湖南省委讨论决定”等。
二说是李国良《巴陵十景》之说。1995年秋,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汪东兴在参观岳阳楼时证实:“毛主席手书杜甫诗的原件是主席逝世后,负责清理遗物的工作人员在其书桌上发现的。根据墨迹判断,书写时间约在1976年春夏之间。”而此时毛泽东年过八旬,“老”夫当头,“病”疾在身,思想感情自然与千年之前的杜甫相通。但此说难以成立,因据毛泽东友人、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写文回忆,1970年以后很难见到毛泽东一件墨迹,因此时毛泽东年迈多病,眼睛不好,运笔抖动迟涩 ,无法有迅疾流畅的笔触。
三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工作虽然十分繁忙,但爱好书法,利用休息时读了历代书法家的碑帖,20世纪50年代就书写了300多首古诗词,其中默书杜甫作品9件,就有杜甫《登岳阳楼》诗,书在两张稿纸上。1984年,文物出版社和档案出版社出版《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的说明称:“毛泽东同志工作之余,书写了大量古诗词”。“这些诗词是毛泽东同志凭记忆书写的,凡与原作有出入的地方经核对,都在释文中用括号或方框分别作了校订和增补。”
诗圣名篇,领袖墨宝,共存一楼,满楼生辉。杜甫,中国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是世界文化名人。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进入湖南岳阳,登上天下闻名的岳阳楼,写下了一千多年以来一直独擅胜场的登楼绝作《登岳阳楼》。他在“老病有孤舟”的情况下,仍关心国计民生、同情劳动人民,用博大的胸襟,呈现出阔大的气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正因为有这样的胸襟,才能够创作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震撼千古的名句。杜甫最后瘗骨岳阳(葬平江县小田村),人生再没有走出岳阳,但《登岳阳楼》诗已走向中国、世界。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人,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大师,自成“毛体”。毛泽东书《登岳阳楼》,为行草取狂草气势,其情感强烈,气势恢宏,豪放雄浑;笔法强劲,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线条流畅,宛如钢丝,跳脱峻峭;字体飞动,如鹰击长空,腾跃跌宕。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发展的第四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作品,属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顶峰之作。这是两位伟人相距千年后的文学艺术合作,是心怀天下的人心灵的相通,这诗书无愧于主楼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