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习俗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3 12:00
一、农业
育秧 育秧为种水稻的第一道农活,农家极为重视,有“秧好半年禾”之说。大年三十,在敬奉家神、土地之后,不少农户还要到秧田边敬奉田神,祈求丰收。秧田选择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照料方便的田块,常年固定,谓之“新鲜饭,老秧田。”农家对禾种极为珍惜,有“宁可饿断肠,不可吃种粮”之说。浸种催芽期间,忌喝酒,据说喝酒会引发酵菌老芽。播种后,往往在秧田边插两个草人,草人“手”上系一块红布,借以恫吓鸟兽。有的地方习惯在秧垄上插上枫树枝,取“枫”、“丰”谐音,预祝丰收。
插秧 “细伢子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谷雨前后,为早稻插秧时节,农村呈现出一派忙碌而又喜悦的景象。
因“秧”、“殃”同音,所以农村称插秧为“栽田”、“插禾”、“栽米树”,讲究吃甜酒、盐蛋、糍粑,取其甜蜜、圆满之意,又具祛寒壮骨作用。每年首次下秧田扯秧,一般在凌晨,谓之“开秧门”,农家要放鞭炮,放三眼铳,甚至敲锣打鼓,以示祝贺。岳阳县渭洞等山区一带常在秧田边插三根香,烧三片纸后,由主家扯头手秧。插秧手被称为“插秧师傅”。主家请帮手插田,半春耕生产。
上午要送茶酒到田头“过中”,俗云“插田酒,路上有”。休息、吃饭由插田人安排,忌喊“吃饭”。“打秧”时,忌甩在他人身上,若被甩中,俗称“中秧”,意为遭殃,这时,打秧者要喊讨彩话,同田干活的人随声附和,以便解忌。栽田时,人们常互唱山歌,有“栽田不唱歌,谷少稗子多”之说。
中耕 主要是除草、松土、和泥。旱土用锄,稻田则以趾代锄,因此.旱地除草称“薅草”,稻田除草称“来禾”、“踩田”。“来禾”在插西半月舌进行,一般需两次,踩头次翻泥透气,踩二次扯草除稗,踩田时,一般用手拄棍,用脚围着禾蔸,将草踩入泥中,多人排成排,且行且踩。踩头次时,为求速度,也有以手抓草活泥的。踩田是慢工细活,不少地方有边踩田,边唱民歌的习俗,此唱彼和,甚是热闹。
收割 收割稻谷,俗称“扮禾”。晒谷,习惯将牛屎用水调稀,在晒谷场上均匀地涂上一层,使晒场平整干净,不留缝隙,晒出的谷物不含泥沙,且有一股特殊的清香,俗称“牛屎荡地坪”。
民间重视“吃新”。第一顿新米饭,用小木甑蒸好,另备好菜,敬祖先、天地、长辈,并请附近亲友“尝新”。吃新时若有来客,必留同餐。用新米粉做成饼子送人,谓之“送新”。旧时,近城农户用红纸包上新米与新稻草,挨店铺送去,以求赏钱。如今,新米仍然是农户馈赠亲友的佳品。
求雨、祈福 逢久旱不雨,抬菩萨、立神坛、烧香跪拜、敲锣打鼓,昼夜不停,称“求雨”。遇禾苗发生虫灾,则扎草龙,抬菩萨,打锣打鼓游乡,或用竹杆夹纸线,涂以雄鸡血,插到禾田里,以祈消灾,称“育苗祭”。湖区农民在打湖草时,常于湖洲上搭“寮”(草棚),寮搭好后,要装香供神福,称“祭寮”,以保安全,图吉利。平江山区筑山塘涵管、水堰龙眼时,忌翻放簸箕和撒尿。随着时代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普级,以上习俗逐渐消除。
二、渔业
捕捞 洞庭湖水产资源丰富。在四季渔汛中,渔民看好秋汛,谓之“走秋俏”。旧俗在每年中秋之夜,以月亮的明暗,预测当年捕鱼的多寡,俗称“中秋卜鱼”。夏汛水面宽阔难结网,为捕鱼淡季,有“神仙难捕六月鱼”之说。冬至前后,湖水涸浅,是捕鱼的黄金季节。渔民根据规定的日期,统一下湖捕鱼,称为“开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湖泊为湖主私有,开湖时,各帮渔船聚在一起,头船停泊湖中,桅杆上挂红、黄两面旗帜,用三牲(鸡、鱼、猪)、水酒祭祀洞庭王爷。湖主一手抓雄鸡,一手持利刀,将鸡头砍入湖中,鸡血洒于网上,接着,将米饭沿船舷撒到水里,称为“杂腥”敬神。随后,火锍连响,鞭炮齐鸣,渔船争相入湖捕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湖改由水产部门组织,宣布开湖纪律,指挥船上鸣放鞭炮后,成百上千只渔船一齐出动,各自开始作业。
境内渔民使用的捕鱼工具,大体分为网、篾、钩等几大类。渔民根据水文候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捕鱼方法,有“风小布挂钩,流水打行钩,对水打撒网,高水打卡钩,低水挂麻毫”等经验之谈。
网类 以网作为捕鱼工具。过去渔网多是自织自补,用麻织成,染以猪血,使之经久耐用;现在,多从商店买来尼龙线、化学纤维品织成,或到商店购买成品化学纤维网。
大网,又称为围网、麻布网。长条状,短者十几米,长者上百米,两旁有供多人拖拉的粗绳。底沿缀“铁脚”,纲绳上缀有木制浮标。适应较大水面的湖汉、水库、鱼塘围捕,一次捕鱼少则几十公斤,多达几万公斤、几十万公斤。
撒网,俗称撒网子。网体圆锥形,锥底边缘缀有“铅脚”(铅质或铁质),内卷成口袋状,锥尖系纲绳,用于甩网和拉网。这种网较大网大,适宜于几只船拉网围捕,俗称“伸篱”。
丝网,又称麻网子。呈长条状,深约两米,长度不等,几米、几十米长的皆有,上有白色浮标,下有“铅脚”,鱼撞在上面,则被卡住。主要用于捕捞浮在上层水面的小鱼。网格有大有小,适用性较广。丝网分单层、三层两种,单层网的网孔较小,用于捕捉小鱼;三层网分左、中、右三层,中层网孔细小,左右的网孔较大,大鱼、小鱼皆能卡住。
拖网,一般呈三棱锥形,中轴长约10米,锥底三边缀有粗纲绳,一边系在一根长约6米的钢管上,钢管对边角系一根拖绳,以船只通过拖绳牵引拖网快速前行。70年代以前,用风帆船牵引,其时称风网。另外,还有一种类似拖网的虾拖,长不到10米,用竹篙代替拖绳,适用于一人操作,主要用于捞虾。
挡网,俗称挡网子。长条形,每隔一定距离,装有一个长方形网,适用湖汊、浅滩退水时捕捞小鱼。
江网,俗称“迷魂阵”,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捕鱼方法。先在水中插上一长方形长帘,类似挡网,长者几百米,短者几十米,长帘一端有一椭圆形网体,网体的长弧边开有一双向内卷的口子。网体分三节,一、二节圈上均装倒挂须,鱼能进而不能出。因网结较密,捕鱼不分大小,捕量又大,于鱼类资源有很大破坏,人称“害业”,被渔政部门明令禁止。
凉网,一般宽2米左右,长十几米、几十米、百余米不等,
网成“U”形,网的两头之角有绳,分别挂于水中的小树、芦苇或人工插的竹竿、木杆上。网的底层落入水里,鱼类游动触及芦苇、网具等障碍物时,往往受惊,不意落入网凹里被关住。使用这种鱼网,需砍掉施网处的芦苇等水生作物,对水生作物资源有破坏性,亦属禁业。
针鱼网,一种较有趣的捕鱼方法。一纲绳上缀有羽毛,两端分别系于两条船上,纲绳中间有一长篆,船快速前进,游鱼惧怕羽毛“侵害”,争相进入篆中。
板罾,将两根等长的曲竹竿交叉,方形网体四角缀于竹竿端点,再将一根粗长竹竿一端插在岸边,一端系于曲竿交叉点上,再在交叉点上系一根拉绳。使用时,将罾沉于水底,待鱼人时扯动拉绳,使罾露出水面,然后用捞具捞鱼。装在船上的板罾又称“船头罾”。
赶罾,一种小型渔具,一般呈三角形,也有圆形、半圆形,下有网兜,网兜深约l米,大小不等,上有竹片攀住网兜。使用时,沿着水流向前推进,至终点迅速提出水面。此种方法适用于小沟、浅水捕捞。
虾捞,又称“虾瓣”。在赶罾上固定一根三五米长的竹竿,再架两根小木条并与竹竿联结,适用于深水或洪流处捞起鱼虾。
篾类 除采罶外,多为湖区农民利用农闲或早晚空余时间进行,主要是解决家食鱼,少量用以出售。
采罶,在大型水库和能够控制水位的大湖,多用此法捕鱼。具体做法是:在水位的控制处外侧,即闸口的最低水处搭起宽度与闸口相等、长约20米左右的竹片架,竹片架的左右两侧和前后各置一挡折防止鱼逃遁,俗称“罶子”。启动闸门,鱼则随水落入竹片架上,然后成批量地取鱼。
花篮,将用篾织成的大花篮投入水中,在流水中激起水花,鱼群嬉戏,钻进花篮内,因有倒须,能进不能出。
挂,类似花篮,装在网帘或堤坝水流口、流水沟口间,水从中流过.因内有倒须,鱼能进不能出。
罩,用篾做成,使用时罩至水底,然后将被罩之鱼从顶上的小口中抓出。
鳝鱼篆,用篾做成.长约80厘米,直径约为10厘米,锥底 有倒须,另一段可开口。使用时,用一根长50厘米的小竹签穿上烧熟了的蚯蚓为饵,从锥顶放入篆中,再用一竹圈套住开口处。傍晚放入水中,早晨起篆取鳝。
赶篆,用蔑做成,敞口,用竹子做成一个三角架,一手拿篆,一手拿三角架,类似扫地一样把鱼赶进篆中。
夹子,一种深水捕鱼的工具。上有网一面,长四五米,宽二米左右,固定到两片富有弹性的长约四五米的竹片上。竹片中部各有一铁圈。使用时,将两根长五六米、中部有松紧带的竹竿插入铁圈并拴牢固,利用杠杆原理支开竹片,张开网,然后用力将它氽入水底。提出水面前合拢竹竿,夹住网,关住所捞之鱼。
钓类 是一种与娱乐结合在一起的捕鱼方式,多为老人、小孩所为。
挂钓,又称挂钩,将锋利的长约5厘米的大挂钓,通过长约30厘米的线密集地系在纲绳上,形成一个屏障。纲绳上系有浮筒,鱼撞在挂钩上,便被钩住。一般捕获的鱼都比较大,四季皆可作业。通常要船只布钩和收鱼。
砣子钓,俗称牛屎钓。用泥巴做成直径约2.5厘米的泥团。中穿一小眼,再烧成砣,用一根长约40厘米的线穿过小眼拴住,一端系钓(一般为歪嘴钓),一端系在纲绳上,纲绳每隔一定距离有一钓。使用时,在砣上包一层牛屎,沾上一些秕子谷,并把钓嵌在牛屎中,依次投入水中,夏、秋季使用较多,主要以鲤鱼为捕获对象。
歪嘴钓,用一根长约40厘米的小线,一端系在一歪嘴钓上,另一端系在纲绳上,纲绳每隔一定距离有钓,使用时,钓上用蚯蚓作诱饵。用船依次投入水中,夏、秋季使用较多。
卡子钓,卡子钓较为特殊,是用一根长约2.5厘米、两端尖锐、弹性较大的小竹签,中间拴一根长约40厘米的小线,线的另段系在纲绳上。纲绳上每隔一定距离有一钓。使用时,把钓的双尖合拢,套上小芦苇筒,筒内嵌一粒熟米为饵,用船依次投入水中,鱼咬钓,芦苇筒破裂,钓猛地弹直,遂卡住鱼的咽喉。
游鱼钓,用一根长约2米的透明丝线,一端系一小钓,另一端拴在一根长约2米、柔韧性极好的细竹竿之端。使用时,钓上以蛆或蜘蛛丝做成的饵团作诱饵:
团鱼钓,钓团鱼(鳖)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长约一寸的花针作钓,线穿过针眼,再在针的中间拴结一下,用猪肝或其他酒料、香料作钓饵,团鱼食之,遂被针拴住。另一种是线的一端拴在一根带有转盘的木杆上,线长几十米,看见团鱼露出水面,就迅速地甩钩,钩住团鱼。
生物类 是相当古老的专业捕鱼之法。利用驯养后的鸪鹚、水獭捕捉小鱼、中等鱼。
杂类是一些非专业的捕鱼方法。
白船,是一种船体较长、较窄、舱浅的小划子,夏秋晚上,一人划着白船沿河湖岸边划行,鱼儿跳入船内、沿“U”型船板溜入槽内。
叉鱼,在一种有齿的铁叉上安上长柄,看到鱼,投叉叉鱼。
虾把诱鱼,将小束青草、树枝捆成“虾把”,放入水中,虾子藏人虾把中,再用网兜将虾把捞上来捉虾。
炸鱼,在水中投入炸药包,把鱼震昏。这种方法既不安全,又易破坏鱼类资源,被严禁使用。
毒鱼,在大水里投入毒药毒鱼。此法对鱼类资源破坏严重,且污染环境,被严禁使用。
电鱼,船上装上电机,裸露的电线伸入水中,船快速行驶,鱼触电上翻后,用网兜捞起。此法对鱼类资源有很大的破坏性,被严禁使用。
干塘,主要用在池塘中捕鱼:先用网具拦住塘口,将塘水放干或用机械抽干,然后捕鱼。
渔歌 洞庭渔歌历史悠久,极具风韵。唐代诗人熊螯《登岳阳楼》诗中,就有“满耳渔歌思浩然”之句。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更以“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描绘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湖上风光画卷。
渔歌的歌词,往往是渔民触景生情,随口编唱,渔民称为张口就来的“丫口腔”,反映渔民真挚朴实的感情和豪放磊落的性格。渔歌的曲调,是在湖区广泛流传的地花鼓、采莲船等灯调,与粗犷、悠长的船工号子、湖歌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洞庭渔歌的内容和体裁丰富多彩,有多段体的叙事歌,有富于节奏感的劳动歌,还有情歌和儿歌,各具风味。请听:“五更里来阳雀子啼,阳雀子唤醒打渔人,一天之计在于晨,拨开那船儿穿梭往,祖祖辈辈闹洞庭。明月还在西山泛,鲜鱼打了几十斤……”一首《阳雀子唤醒打渔人》,语言朴实,感情真切,唱出了祖祖辈辈湖上劳作的艰辛,充满了征服自然的豪迈情感。
“十指双双一只箩,嫁到船上做个打鱼婆;半升米要做三餐煮,想添碗来要刮锅,哪个打的饿肚有我多。荡划子经不得风浪簸,打多了露水遭病磨,人家坐月象坐月,我头天坐月二天就跟哒拖,冒做半天月里婆……”这首产生于旧社会的叙事歌,记述了渔家妇女苦不堪言的艰辛生活,如诉如泣,催人泪下,扣人心弦。
“金翅鲤鱼紫红腮,澧江游到洞庭来,冲破千道金丝网,绕过万座钓鱼台,不为冤家我不来。”体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的情歌,反映了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打起盘歌盘起你哭,你晓得岳州好多屋?好多椽皮好多瓦?好多麻石面成街?好多码头下河来?”
这首渔歌节奏明快,内容诙谐,有问有答,具有浓郁的儿歌特色。
[NextPage]
三、水上运输
放排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排筏即是洞庭湖区的运输工具。湖区有不少人因熟悉水路,长期被雇为排工,他们以此为生,甚至世代相承。这些世代放运竹木排筏的排工俗称“排古佬”,其中以岳阳诸县最多。
洞庭湖上旧时的排筏,当地的很少,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来的多。从长沙方向来者称“东湖排”;从常德方向来者称“西湖排”。每个木排约180立方米,由两块相接而成,叫“龙虎斗”,又叫“两联排”。前、后两块各有三棹,棹为杉木,棹片由楠竹扎片组成。一般木排有六七人扳棹,称“棹手”;一人指挥,称“领工”。后排上搭有小棚,供食宿用。搭棚亦有规矩,棚口必须对右方,棚背对左方。过险滩急流时,领工站在排头指挥棹手扳棹,不喊“向左”、“向右”,只喊“棚背”、“棚口”。
木排以由常德来的“西湖排”最多。排至沅江县的兰嘴,水小则将木排改厚为薄,以便流放萧公滩(今沅江县境)至布袋口(今岳阳县飘尾芦苇场),防止梗塞于萧公滩至布袋口一带;水大,则靠兰嘴之左,绕西北老岸持重缓行,无敢直渡洞庭者。从兰嘴到达团山以后,一律下椗打橛。待天气晴和、风力柔顺,雇当地熟悉水路者送排过湖,穷一日一夜之力,抵达岳阳。
布袋口,旧时为荆(州)、宜(昌)、常(德)、澧(州)要津,此处口门陡窄,水流甚急,竹木排筏当中下驶,与两岸依泊的船只相隔仅一两丈,十分危险。排筏至常德河洑、德山后,必定放锚下碇,先坐脚排至布袋口察看形势,如水涸口狭,便改夹排为单排,以便顺利放排出口;如水满口阔,排身与口门无碍,则鸣锣相告。放排时,鸣锣一两次,让下游船只及早避开。若不先期告之,出现了船损人伤事件,除要赔偿被船只损失外,还捉拿到官司府问罪;如已鸣锣数次,而下游船只懒于迁避被排扫伤,属于咎由自取,概不补赔。
排在水中极滞笨,不及船只灵活。行船与行排相碍,江湖久有公论,其责在船而不在排;至于湾泊之船、浅搁之船、捞缴之船,因船受牵制而遭排撞,其责在排而不在船。
排过洞庭,如遇风暴险情,排工则搬运盐、米、柴等物,同上主排,以保性命。其主排,一般构有竹屋,为排主乘坐,用篾缆加倍捆缚,十分牢固,竹屋之门往往贴有对联:“接天烟水横三楚,映日楼台别一家”、“水底有天行日月,座中无地着尘埃。”
到达岳阳后,竹棚、竹屋连同排一齐交付木材集散者。排主必办回头宴以示庆贺,宴席必备雄鸡。席中,棹手举杯向领工祝贺,并将雄鸡头奉献给领工。领工吃了雄鸡头以后,大伙方可开席。次日返回,有的则放开嗓子唱起行船歌,或日“排歌”。
放排跟驾船一样,禁忌很多。扎排十分讲究日子兆头。扎排前,领工邀人结伙,合计排筏大小、材料种类,然乒选定日子下河扎排。扎排时,忌讲洗筷子之类的话,不让女人上排筏,更不让女人去排头动供领工指挥的垒木。排筏扎成后,择良辰起程,初五、十四、二十五为忌日,不放排。预定启程这天早晨,领工若是遇到女人倒尿桶,遇人大小便,遇人洗碗筷,被视为兆头不好,则另改日子启程。如果那天兆头好,决定启程,则由领工带领,棹手在排上先敬水神。一般是用盆盛一个猪头,放在排头垒木上,领工行跪拜礼,诵念求财求安之类的祈语。然后,大伙分吃猪头,吃过猪头后即放排。
船俗 旧时洞庭湖区,从造船到行船,有很多讲究和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普及,陈规旧俗逐渐破除。
造船 造船需选定吉日。进山采木,要备称之“神福”的鱼、肉、茶、酒祭祀。木以椿木为上;若用樟、槠、杉、枣等其他树木,也要钉椿树一方用以祈福。凡寺庙、道观前后的树,称做“神树”,无论材质多好,皆不砍伐造船,以防“神树发神水”,造成舟覆人亡。
木头砍回后,择吉日开工造船。掌墨师(又称主墨师)为造船的总设计师。开工时,掌墨师对各种用料打上墨线,手捧《鲁班书》置鲁班神像案桌上,焚香秉烛,三叩其首,然后拿量木用的“界尺”,(俗称“鲁班尺”)往案上一摆,大声喊叫:“开山子(斧头)一向天门开,请得先师鲁班下凡来。”此乃开工仪式。仪式结束后,所有造船工匠由船主作东,喝酒吃肉,掌墨师上座,船主作陪,第一杯酒必敬掌墨师,掌墨师一饮而尽后,大家才司开怀畅饮。船体合成后,要搭台唱戏庆贺;船壳完成后,如碰上陆地有人建房架梁,须行“关头”仪式,即在船头披红,掌墨师傅于船头一面唱“赞词”,一面给船的两边各钉四口钉子,其唱词是“钉头口,添人添口;钉二口,荣华富贵;钉三口,清吉平安;钉四口,四季发财”。随后刀宰雄鸡,淋血于船头,并将雄难掷于船舱内,口赞:“雄鸡进船舱,快卸快装。”新船下水前一日,船舱两侧贴“九曲三弯随舵转,五湖四海任船行”的对联,于船头和东西南北五方,燃烛照明,谓之“亮墩”,并于船上祭祀鲁班,祭祀有“摇钱树”之称的桅杆以及舵和橹;次日新船下水,要在凌晨露水未干之际,推船驶向河心。下水前,船主要浴身斋戒,下水时要大放鞭炮。
开船 开船叫“开头”。正月初三,是新年的开船之日。开船时必须燃放鞭炮,敬奉水神,起锚向上移动,预祈生活向上。正月十一日奉为“船爷爷”的生日,以红绸系船头,奏鼓乐敬神,全船休息一日,不动工具,以示一年平安顺遂。
船只经过洞庭湖时,都要到鹿角、君山、南岳坡等地祭祀洞庭王爷。大船上,摆有一面大铜锣,专门有船工司锣。祭祀时船老板亲自燃纸钱、点香蚀、鸣鞭炮、敬茶酒;司锣工打铜锣,首先敲一长声,船主嗑一响头.接着连敲四长声,船主应声跪拜;然后紧密敲锣,船主念道:“有请洞庭王爷,开船不遇风暴,不撞险滩,保佑我船一路平安!”祈祷结束后开船。小船不打锣,同样要燃纸钱,点香烛,进行跪拜:以后船只每次行船,亦要祭祷:小礼一挂短鞭、一块小肉、一杯酒;大礼一挂长鞭,杀猪宰羊。前者是一般性的求赐平安,后者多属向神灵“还愿”。
行船 船上说话禁忌很多,俗称“口风”、“撞口话”。“龙、虎、鬼、梦、翻、滚、倒、沉”为船上“八大忌语”。船民中凡姓“陈”、”程”的,一律改叫“浮”,城陵矶亦改称“浮陵矶”;姓“龙”的改称佘(蛇),或叫“扭河里”;“翻身”、“翻边”等,称“斟边”、“转身”;“滚动”、“滚水”称“开动”、“开水”;对船主,只称“东家”,而不称“老板”,因“老板”含有陈旧易烂之意。“帆布’’称为“抹布”,煎鱼、吃鱼不得翻边,下水作业不得翻卷裤脚,锅盖因要翻扣,被称为“捂气”。用的巴斗、碗,只能仰放。吃菜时,第一筷子夹荤,不许说话,夹到的不论是精肉、肥肉或骨头都要吃下,不能吐掉;第二筷子起,方可说话和吐弃不食之物。每天早晨和开船时,忌讲不吉利的话,忌打破锅碗、打断用具等。
上船不能走船头,要搭跳板从船腰上船。特别禁忌妇女从船头走过,更不能坐在船头,如果走了、坐了,要请师公敬菩萨“退煞”。装货前擦洗船,由船头向内,卸货后擦船由内向外。
行船的第一餐,船主要给船工“打牙祭”。因“打”与“凶”相联系,与“打烂”相关连,为避忌,改“打”为“开”,叫“开牙祭”。这餐酒肉要特别丰盛,据说这餐吃得好不好,关系到行船的顺利与安危。
开船前,船主按名单给每个船工备好猪肉半斤、白干子两片、白酒二两至四两,蔬菜一两样;敬菩萨用过的雄鸡烹好后,算作一道正菜。
开船时,船主与船工同桌共饮,一边行船,一边吃喝。吃喝时,特别注意按规矩。如吃鸡:鸡菌子是船老板吃的,它象征财喜;鸡腿子是给小老板吃的,意思是尊敬小主人;鸡头是撑头篙师傅吃的,它象征抬头便是顺风,清吉平安;鸡屁股(称“跷子”)是舵工师傅吃的,象征舵把掌得好;鸡翅膀是给牵缆师傅吃的,象征缆轻如翅膀上的羽毛,拉纤行走如飞;鸡脚是给背纤走在后面的师傅吃的,象征背纤刚劲有力。吃饭时,盛头一碗只能装一大瓢,不能装锅巴;第二碗则可随便吃。因避禁忌,用碗叫“赚钱”,用筷子叫“拿篙子”,用调羹叫“拿鸡婆”,用饭瓢叫“拿抓巴”。
睡觉时,也有一定之规。如果是有凉棚的船,船舱里睡老板,高板处睡船工和厨工,腰板火舱睡背纤的;如果是没有凉棚的船,老板睡高板,船工、厨工、背纤的睡火舱前。
行船时,船工可以自由地唱水路歌、防风歌乃至渔歌、情歌,不能唱“牧羊调”,认为唱了“牧羊调”会使洞庭王爷发怒(《柳毅传书》中洞庭龙王之女曾受辱于牧羊人)。为了不犯禁忌,船上每项构件取名都很讲究,有的则取了别名。如“舵顿板”,因“顿”与翻船后、船插入水中而竖起之意相近,则改名“水井板”;切菜板称“好吃板”;钉风篷的索称“千斤索”;背纤用的绳缆,无论是竹篾的、麻绳的,因“缆”与“烂”谐音,均称“拉纤索”。有“眼”就会漏水翻船,因此“眼”在船上也是犯禁的,对于全明眼、聪明眼、风明眼、段双眼这“三个半眼”,在船上称呼时皆省去“眼”字,只称全明、聪明、风明、段双。
人员称谓 船老板,即船主,负责掌舵航行。只经营物资运载的称为“装货老板”,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的称“自货老板”。
老板娘,船主的妻子,掌理水上家务。
大师傅,又叫“一掌作”、“一头公”,主要任务为撑篙、摇橹、拉纤等,船老板不在时也可掌舵航行。
二师傅,即大师傅的下手,又称“二掌作”、“二头公”。大师傅不在船上时,可以代替大师傅。
小伙计,又称“烧火佬”、“搭巴子”,主要是摇橹、背纤、抹洗船板和买菜做饭。
舵巴子,船主请的临时工。
水神崇祀 洞庭湖水天相接,云谲波诡,加之古老的楚地又曾是巫风盛行的地方,所以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总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驾驭着水,驾驭着他们的命运。数千年来,湖区人民一直不同程度地崇祀着不同的“水神”。
崇祀二妃 先秦以前,洞庭湖区便已开始信奉水神二妃。它发端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帝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他的妃子娥皇、女英知道了,匆匆赶来,在今君山区与华容交界处的许市镇苍台村筑台眺望和痛哭。到现在,那里还保留着一片高高的大土台,人们至今称那个台子为“苍梧台”。后来,二妃由苍梧台继续南行,有人说是上了君山,有人说是上了湘阴黄陵山。这两座山相距不到百里,古代都称“湘山”,两山都有二妃墓、二妃庙。
大约从战国时期起,娥皇、女英便是当地水中之神了。屈原《湘君》、《湘夫人》诗所描绘的,是两位一往情深的水中“情神”。《山海经》的记述是水中两位能够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的祸福之神。
君山至晚在唐咸通四年已有二妃庙。宋元丰五年(1082),经岳州守郑民瞻奏请,湘君、湘夫人被朝廷封为渊德侯;嘉定十一年(1218),改建湘君祠。
崇祀洞庭王爷 从唐代起,洞庭湖区开始信奉洞庭王爷。这种风俗发端于唐人李朝威写的传奇《柳毅传》,即千载相传的《洞庭君与龙女》的神话故事。
在君山岛龙口,有口深不可测的水井,名叫“柳毅井”,因唐时井旁有株桔树,又称桔井,相传是柳毅进入洞庭龙宫的人口处。这个传说表达了湖区人民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愿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历代统治者给柳毅屡屡加以封敕。唐天祐二年(905),敕封洞庭君为利涉侯;后晋天福二年(937),经楚王马希范的奏请,将洞庭庙利涉侯晋封为灵济公;元致和元年(1328),又敕封洞庭君为忠惠顺利灵济昭佑王,清康熙十八年(1679),敕封洞庭君为洞庭湖神。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再加上人民群众本来就推崇,柳毅之神在洞庭湖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礼拜最勤的,当然还是系生命、生计于洞庭湖的船民、渔民,他们每有所获,每有所求,都要放上一挂鞭,备上一份祭礼,到庙里祷告一番。漕运官、地方官除祭祀外,还往往许下诺言,届时倡捐修庙,或撰联赋诗,极力褒扬。据清道光《洞庭湖志》载:洞庭湖洲、湖岸及岛屿,共有洞庭庙48处。这48庙全都立在水边,以岳阳县鹿角湖边的洞庭庙、岳阳城南岳坡的洞庭庙、南县洪沾洲的洪沾庙规模最大,最为有名。
崇祀杨泗将军 洞庭湖区崇祀杨泗将军始于宋朝。杨泗,即宋朝农民起义领袖杨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是最小的一个,因此人们又称他为杨四。钟相阵亡后,杨幺和钟相的少子钟子仪一道,吸取钟相的教训,改变斗争策略,发展农民起义队伍,徙居洞庭湖,在洞庭湖沿岸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城、寨、堡、垒等战略据点。绍兴五年(1135)六月十一日,杨幺不幸失败,他和钟子仪先后阵亡。滨湖人民为了表示对这位农民领袖的崇敬和怀念,集议为他立庙祭祀。在商定庙名的时候,担心被官府阻挠和破坏,便在“四”字旁边加上三点水,使之成为“杨泗庙”,称杨幺之神为“杨泗将军”。南宋以后,杨泗将军成为洞庭湖另一个影响甚大的水神。到晚清、民国之际,甚至超过了洞庭王爷。在洞庭湖区,至今还有一些老人爱讲“杨泗菩萨不管天”这句谚语,用以表达其不信邪、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四、林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靠积蓄成林。封山育林时鸣锣3~5天,竖立禁牌,若有人犯禁,则责令其放炮、打锣3天,严重者罚款,游乡示众。村民重视屋前屋后植树,尤其是村庄后山,被认为一村之来龙山,多植常青杂木和毛竹,不许在后山捡枝扒叶。屋场前或左、右流水处的山为“关山”(风水山),山上的树称“关山树”,受全屋场人保护,不许砍伐。对祖坟山上的树封禁极严,担心“动草惊坟”。平江一些地方栽竹时,要逗小孩哭闹,谓之易爆发,屋前屋后忌栽棕榈、油桐、芭蕉,谓棕叶如手,为“影手树”,桐果如棰,芭蕉叶如旗,不吉利。
五、畜牧业
湖区港汊多,宜牧鸭,湖区居民历来有养鸭的习惯,俗称“养湖鸭”。除家户自养外,还有专门的牧鸭人,俗称“养棚鸭”,每群数万只不等。
养棚鸭一般需3、4人,各有称谓和分工,“头篙”为鸭棚的当家人,“伴篙”主要责任是看鸭,又称“帮篙”,另有“挑夫”、“伙夫”等。
牧鸭的工具一为“鸭婆划子”,又称“棱子”,为牧鸭用的小船。一为“牧鸭篙子”,由竹竿和铁铲组成。行话说“篙子36个节,铲子36斤铁”。相传牧鸭人的祖先是瓦岗寨人,瓦岗寨人结拜有36个兄弟,为不忘祖先,以此行话纪念。牧鸭的主要决窍是:“春要赶,夏要懒”。春天百草萌生,赶动鸭群到处寻食,夏天气温高,不宜大动,以免发生瘟疫。
养棚鸭的禁忌、行话颇多。鸭群开盆生蛋,喜单忌双。生一个蛋,叫“开红”,生两个蛋,则叫“关门蛋”,预示年成不吉利。装蛋的桶壁,要写一个“有”字,但书写成“有”,以示上有下也有,一年四季都有。鸭棚搬迁特别注重第一篙。第一篙赶去,鸭群笔直朝前走,预示搬迁顺利。加鸭群回头张望,便暂不搬迁。牧鸭时,鸭篙不得扛在肩上,只能拖在身后,故牧鸭人俗称“拖条子的”。数鸭称“溜鸭”,到外地放鸭称“赶三关”。鸭蛋每三只叫“一手”,十只叫“一成”,五十只叫“对成”,百只叫“满成”,一担蛋称“一千蛋”。孵出的母鸭称“清水”,公鸭称“西货”,公母鸭一起出售称“卖混水”。刚出的鸭子称“毛鸭”,6个月的鸭子称“子鸭”,一年的鸭子称“年间子”,三年的称“毛三关”,三年以上称“正三关”等等。
湖区多养水牛,喜群牧,山区、丘陵区多养黄牛,喜分养。春耕时为耕牛披上蓑衣。四月初八日为牛王生日,给耕牛喂鸡蛋和粮酒,且不使役。牛鼻桊以软滕、树木创作,不用金属制品。卖牛不卖牛綯,买者必自备。
居民喜养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区、丘陵区一般不养种猪和母猪,认为养种猪“不光彩”,由孤人或残疾人养种猪以谋生。小猪出栏,谓之“散窝”,由主家择日,通知买主齐来自选。肉猪未出栏前,忌屠夫看猪,认为屠夫有煞气,看了不吉利。凡小猪、肉猪卖出前,主妇要提潲桶在屋门口大声唤猪,以免“空栏”。端午节时,在猪栏上点香;插菖蒲艾叶,除夕夜烧香燃烛,在猪栏墙壁上贴“六畜兴旺”的红纸色,谓“敬猪栏神”,消灾祛病。
六、手工业
民间称手工业者为“匠班师傅”,手工业者称请其做工的主家为“东家”或“主东”。学徒从师称“拜师”,要办“进师饭”,对师傅终生敬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学徒期限一般为三年,学徒期间收入归师傅,学徒期满跟另一师傅做生意,谓“参师”。学艺先拜祀本行鼻祖,如五金匠祀太上老君,木、石、砖、漆、窑匠祀鲁班,医药祀孙思邈,笔刻祀蒙恬,纸业祀蔡伦,刻字印刷祀文昌帝君,画工、印染祀梅葛翁,旅馆、面食祀关帝,豆腐、粉行祀淮南子,裁缝祀轩辕,伞业祀鲁班妹,船工祀杨泗将军,茶行祀陆羽,皮匠祀孙膑,油坊祀木仙,饼业祀眉公等等。
东家请匠班,一请一年,一年之内,东家一般不换匠班,匠班不可辞东家。匠班在东家入桌吃饭,不坐主位,坐则两脚并扰,不变脚翘椅。夹菜不乱翻,添饭不带筷子。上门做生意,不准唱山歌、夜歌,忌打赤膊、赤脚,忌涉人是非,忌入人家内宅。
木匠,称斧头为“开山子”,其柄不可斗满眼,谓不算满江湖。木匠的五尺,不能拖着进东家门,角尺只能用肩扛着,不能夹着走路,不能竖置东家的神龛下。做大件家具及棺材应合字定尺寸,即按大小形状以一寸或一尺起数为一字,逢一或六为“生”字。用于求财利市的器具则多合八字,如八八六尺四寸,谓之跑马尺,认为“要得发,多用八”。做床用“九子尺”。门宽则不离五。
砌匠,做民屋规矩很严,如正厅前后回字墙正中以基石中线为准,第一层正中砖缝不宜对中线,谓“闭地府”,最上一层砖的中缝和天盖正中椽皮中缝,应正对基石中线,称为“开天门”,祠堂庙宇则相反,称作“留人路,塞鬼眼”。狗洞须开在大门西侧,高宽各用“六”作尾数,合六畜兴旺之意。砌民间烟灶,从地面至灶面用九层砖,以应“九天司命”之说。
窑匠,择窑址须近水,远离民屋、茅山以防火灾,还要远离大路,以避经期、孕期和产后妇女踏破窑坊。逢烧一、三、五、七窑要打“牙祭”,祭窑神,俗称“吃鱼烧鱼窑、吃肉烧肉窑”。
剃头(理发)匠,在各类匠班中位处最末,与别的匠班在一家做艺时,理发工具箱不可放于堂屋上方或东方。理发时,理发师傅未打湿手,不可按剃头者的头,谓“五龙不下水,老龙不低头”。对不同剃头人,要从不同位置下剃头刀,有“左剃君王右剃臣,劈面一刀出家人(僧、道),后边剃的钉抓钉(手工业者)”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倡导新的师徒弟、劳资关系和主雇关系,陈规陋习逐渐革除。
七、商业
商业禁忌、牙祭、收徒等习俗与手工业略同。经营时,店铺职员、学徒只许站不许坐,称“站柜台”。不准站、坐在店铺门口,更不能以背对门口,以免将财神挡在门外。卖货时,所报重量要避开九斤四两,认为这是卖纸线的斤两,不吉利。
各行业交易场上都有内部语言,如数字代号,货品代号,经营隐语等。
数字代号:l~10这10个数字,岳阳县城区商业的代号为财、有、卯、长、起、土、行、确、亡、流;渔业为子、少、乍、秤、秒、天、浅、杠、叶、流。小商贩将2~9分别称为断工、睡川、曲回、缺丑、断大、扮锚、分界、出旭。华容县把1—9分别说成流、页、佐、襄、爪、挠、乘、敲、黄。平江县南杂行业则为美、元、成、香、姑、周、贤、扒、龉等。
货品代号:药材称鹿胶为肤折子:称驴胶为窖子水,称生3只芦头丽高的参为香炉脚,表皮呈黄色的高丽参为黄马褂,外部有黑色光亮薄膜的牛黄为鸟金衣,真羚羊角为通天眼,黑色麝香为挡门子,鸦片为鸦子片。南货业称黄花为金针,粮食业称糙米为齐米,山货业称牛角为弯子,钱业称银元为花边等。
经营隐语:各行业使用各种自编暗语进行经营活动,一般称做谈句。
饮食业称炒菜要快为带迅,煮烂些为溶排,少放面为轻挑,多放面为重挑;称鱼为摆尾子,肉为布头子,好菜为苗席,鸡为爬杆子,猪为拱头子。
药材业称为日营业额为日生,称赊账约定付款日期为比期。
建筑业称工程质量好为杠杠式,质量关为翘翘式,屋为遮檐子。
南货业称好货为好实,劣货为梭皮,酒为柳树子,烟为熏条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讲究文明经商,明码标价,旧时交易场上所用数字代号、货品代号、经营隐语等均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