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岁时习俗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03 12:00
春节 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人称“大年初一”,为事事求吉利,大庆大喜之日。凌晨,雄鸡初唱之时,各家各户打开大门,鸣鞭炮,燃香烛,作揖拜天地,谓“开财门”、“出天行”。老老少少讲究穿新衣,称“去旧迎新”,合家敬过天地、拜过祖宗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小孩向长辈拜年,长辈赠红包“压岁钱”;子女向年老父母送“压岁钱”。
民间拜年,讲究先亲后友,素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的俗规。部分地方,初一有上山拜祖坟的习俗。平江等地,晚上不兴拜年,因拜悼(悼唁亡人)多在晚上,不吉利。初五称“五穷日”,此日一般不拜年,尤忌女婿到岳家拜年,有“郎拜五穷,越拜越穷”之说。拜年最迟到正月十五,此后,称“拜迟年”。在城区,这些规矩逐渐淡化。机关单位兴团拜,家户之间以电话、短信息拜年逐渐成风。春节到正月十五之间,邀请亲威朋友团聚一起,吃一顿“春饭”。
旧俗初一忌晒衣,忌扫地、挑水,忌不吉利的言行。不借钱物,不讨债,甚至忌吃药,忌出门第一个碰到女人等等。近几十年来,这些忌讳逐渐消除。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月半”,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是日,除置办丰盛的菜肴外,兴吃以糯米粉、芝麻等制作的“元宵团”。入夜,家家户户点灯燃烛,越亮越好,不少地方还举行灯会,俗称“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
自初五开始的娱乐活动,至元宵节达到高潮,往往通宵达旦,称“闹元宵”。其形式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临湘聂市镇喜爱出天星和抬故事。在一根木杆顶端安置一个小孩,称之为“天星”。天星下,为一大方桌,上站有孩童,孩童皆化妆。大方桌由16名青壮年汉子抬着,称“天星基”,杆上的彩带称“天星剪”。紧随天星是“出故事”,一般是将一张大方桌倒置,用彩缎装饰成台。台上由童男童女,扮演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每台故事由4人抬行,或置于平板车上推行。
湘阴县城耍“故事”形式纷繁多彩。一是扎台故事,以木板扎成台子,其他类似临湘;二是炮船,用木做成数尺长的小船,船上扎着与江湖有关的故事;三是彩船,形似炮船,只是船上扎着绫绸彩带,并设有一个“梢婆”;四是扎牛,限于扎传说故事中骑牛的人物;五是端兜马,在高头大马上饰一武将,随后竖一面大旗。各种各样的故事相结而行,蔚为壮观。
汨罗市的故事会,名目繁多,青年男女、小孩打扮成各种人物,使人目不暇接。步行的叫“地故事”,抬着走的叫“高故事”,一般是分两队,互相比赛。踩高跷是汨罗市长乐镇群众的拿手好戏,历史悠久,有专门的“攀彩师”化妆绑扎,技术不外
传,颇有地方特色。高跷队伍动辄上百人,打扮成各色人物,招摇过市。高跷最高达一丈二三尺,显示出高超的技艺,当地称“高脚故事”。 华容、岳阳等洞庭水乡,闹元宵大都由洞庭龙虾、四不象、大头柳翠率先开道,其后是彩龙船、渔翁戏蚌及舞龙舞狮等活动,鸣炮放铳,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平江县时丰、浯口等地的“九龙闹洞庭”,由九条彩龙同时起舞。81个龙兵,30名龙旗手,40人组成的锣鼓阵,以九龙受汨罗江畔百姓的感染,与老龙王在洞庭湖展开决战,最后将屈原送回人间的传说故事为蓝本,充分展示了民间绚丽多姿、气势磅礴的集体龙舞技艺。
汨罗市长乐镇的火龙大阵,可分可合,舞起来流光溢彩,使人眼花缭乱。
在华容县一带,元宵节还有祭火赶阴兵的习俗。元宵节傍晚,人们在野外烧起堆堆篝火,“哟——嗬——哟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当地称为“赶阴兵”。
闹元宵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此后人们便开始为一年的生计而忙碌奔波。
清明节 岳阳民间重视在清明节前后祭祀祖坟。扫墓挂坟一般在“前三后四”或“前五后七”这些清明节前后的日子进行,清明节当天不上坟。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民间习以地米菜(荠菜)煮鸡蛋,吃蛋喝汤,据说可以明目,除头风,治头痛。人们还喜在此日春游,称“踏青”。
立夏 习俗要吃鸡蛋和糯米它,有“立夏吃个蛋,鹅卵石踩得烂;立夏吃个它,一蹦跳过河”的谚语。平江则讲究备肴聚餐,需吃肉、蛋、笋。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节”、“蒲节”、“菖节”,是民间一年中第二个大节日,十分隆重。有“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钉上壁,虫蛇入地府”,“牛歇谷雨马歇夏,人不歇端阳逗人骂”等谚语。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粽子。门上插艾蒿,挂菖蒲,小孩额上点雄黄粉,以祛“邪气”、驱病毒。亲威间互赠扇子。沿江沿湖端午赛龙舟久盛不衰。五月十五日俗称“大端午节”,但不如端午节隆重。
岳阳县四乡农民,端午节清晨起床,各家各户放牛出栏,让其吃饱后牵回栏,一天不让外出,说是端阳中午有瘴气,牛吃了草会染病。另外,还有在牛右角系红布条,左角系艾叶的习俗,说是可以消灾驱邪。
六月六 民间流行“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可防霉、防虫。
平江县农家,多选这天“尝新”,食用新收获的大米和时鲜瓜菜,并用新米磨粉成饼送人,谓之“送新”。
七夕节 相传为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旧时,为妇女祭祀织女,乞求给予智慧、降赐灵巧的日子,又称“乞巧节”。
华容县民间,是日有请“七姑”的习俗。一般由年轻女子在桌上放置米盘或沙盘,盘上置一小筲箕,以手和筷子支撑,然后挪动筷子,在盘中描划,以所划图形或文字卜占年景、凶吉。
中元节 俗称“鬼节”,又称“七月半”。旧俗从七月初开始摆祖牌,祭拜迎尊,香火不断,至七月十五日送祖归阴。是日中午或晚上设宴,摆上茶果祭祖。晚上为祖宗烧化钱纸,钱纸以毛边纸包封,包封上还要写上死者姓名,犹如寄信一般,鸣炮焚化,谓之“烧包”。
中秋节 为民间一年中第三个大节日,俗为家人团聚的日子,又有“团圆节”之称。是日,人们有吃月饼和糯米它的习俗,湘阴,汨罗还讲究中秋节吃牛肉。亲友之间互相馈送月饼。赏月,是中秋之夜的重要活动。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人们爱在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喝菊花茶。吃“重阳糕”则是湖区孩子们的乐事,民间重阳糕品种繁多,有发糕、火糕、蒸糕等。
腊八节 又称“浴佛日”,旧时各寺庙这一天设粥斋戒,称腊八粥,久之演成为民间习俗。是日,人们还要做腊八豆,为冬天最好的坛菜,可以吃到来年春天。
年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起,到除夕之夜,为年节,又称过年,家家户户贴年画,挂春联,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腊月二十四日称过“小年”,旧俗是日晚,每家于灶头摆上神龛,点七芯青油灯,燃香放炮,由一家之主敬拜,以求来年清泰,称“祭灶”、“谢灶神”。不少地方要鸣炮,秉烛上坟“送亮”,为祖坟点灯十二夜。是日,人们略备菜肴小庆,开始打扫卫生,做年糕,舂糍粑,杀年猪,备年货,喜庆气氛日渐浓烈。
腊月二十八日清晨开始“送财神”,连续3天,有的地方延至正月初一、初二。从事此项活动的男子,挨家逐户送上一张长方形红纸,红纸正中画有财神菩萨,骑一只老虎,手里拿着鞭子。红纸上方有“福禄财神”四字,两边对联为“日进千箱宝,时招万里财。”送“财神”时,口里要不停地念“发财歌”,主家则笑脸相迎,并打发半升米或者“包封”,以图吉利。
大年三十(月小为二十九,亦称大年三十),全家天亮起床,放鞭炮,然后,祭祀祖先家神,拜祭天地。
年饭,是各家各户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顿饭,菜肴丰盛,但必备有鲤鱼,以示岁岁有余。讲究全家团圆共餐,又称“团年饭”。饭前鸣鞭放炮,然后关上大门吃饭,称“关财门”。老年人习于在饭桌上多摆几双筷子,以求来年添丁增口,或思念未归家的亲人,或纪念亡故亲人。吃年饭,各地有各地的讲究。在平江,吃团年饭时,如遇来客,客人与主家共同进餐,主家则十分高兴,认为是来年增添人丁的预兆。
汨罗市城关、桃林等地,三十日凌晨吃“年饭”,关门吃, 忌外人。晚上吃“团年饭”。菜肴中必有萝卜、鲤鱼,忌用鸡、鸭、草鱼。席间的鱼只摆不吃。煮饭较多,一般初一至初三,甚至初五都忌煮饭。湘阴、华容等县,在黎明前吃年饭,讲究边吃边天明,预兆来年前景光明。长乐、弼时等地,在三十中午吃年饭。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必设炉烤火,火要烧得红光闪闪,满屋亮堂,象征来年兴旺红火。家人聚集一堂,喧哗欢笑,彻夜不眠,称“守岁”。小孩们手提灯笼,成群结队,到本屋场和邻近屋场走家串户恭贺,谓之“辞年”。
不少地方有三十夜洗澡更衣的习俗。岳阳县毛田、相思一带,则有三十夜间洗脚的习俗。在火塘边放一大鼎罐煨水,待到深夜,按先男后女,晚辈开头,长辈收尾的秩序一一洗脚。晚辈洗好脚后,要请长辈看,长辈按惯例夸奖说:“干净,干净,来年一定交好运”,晚辈则答:“洗脚,洗脚,添寿添福寿。
昔时,债主从这天起不讨债,民间有“二十八,只来拿;二十九,难得有;三十夜,一架骂;初一早,不敢向我老子讨”的“躲债谣”。长工这天也下工。中午,东家要请长工吃饭,并付清工钱,至初三中午开“财门”后再上工。俗话说:“长工叫化子也有三天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