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电影片发行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1964年前,境内所需影片拷贝分属长沙、湘潭、常德、益阳四地方电影分公司编排调度,影片发行经常出现“发不出,收不到”的情况,严重影响放映活动的正常开展。1964年,岳阳电影分公司成立后,接管16毫米影片的编排调度,才疏通上述不利因素,影片发行运转正常。“文化大革命”开始,所有长片节目被封存禁放,仅有《祖国新貌》、《新闻简报》的发行放映。1967年,全国组织《林家铺子》和《不夜城》两片的“批判”放映活动,市公司开始接管发行35毫米影片。1971年,开始发行8.75毫米影片。1972年后,35毫米宽银幕片、立体片和遮幅式片先后进入全市发行放映。
1972年,各县电影公司开始担负县境16毫米和8.75毫米影片的发行,市电影公司只对这两类影片按月调度,再由县公司编排到放映单位。1981年起,部分区(乡)片站开始担负16毫米和8.75毫米的影片发行。形成市、县、区(乡)三级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各级发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城乡兼顾,保证重点,内外有别,轮换起点,快排多映,互相串片,科学调度,加强护片”的排片方法,在当时影片节目拷贝由省公司统一供应的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
1988年后,走私影片悄然进入境内电影市场;一些盗版、侵权的电影录像带,镭射碟先于电影出现在文化市场;一些违约提前播放的电影节目提前出现在荧屏上,屡禁不止,干扰了电影影片计划发行放映的模式,影片发行乃转变为经营承包责任制,省电影公司不再向市公司提供35毫米影片节目拷贝。1992年,中央广电部实施电影体制改革,16毫米拷贝由各县自购;35毫米拷贝按承包基数按月定额供应,或单片承包,或“大片”跟片与放映单位分成,或制片厂家直接与放映单位联营(境内一些放映单位直接从个体片商手中租片),致使市公司的影片发行陷入困境,为此,市公司一方面于1993年前后,选择性的购进几部节目拷贝,与外地交换一些节目来弥补省公司供应节目的不足,一方面利用原有节目的潜力,与各县(市)公司一道,组织各种类型的汇映活动,如1988年,市公司调度70多个拷贝,组织全市“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汇映月”,整个活动影响到全市的城镇、乡村,深得各级领导的赞许肯定。至1998年,每年举办一次,成为城乡中小学校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1990年,又配合全市开展的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举办“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电影汇映”,中共岳阳市委和市人大的领导极其重视,汇映活动获得成功,以后每年都相机而动,举办此类活动。1997年,市直公司又全力以赴,历时8个月,先后组织全市性的“学英雄,树新风”、“庆祝香港回归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农村安全用电教育”等汇映活动,在新的社会大文化市场竞争中,灵活、科学地实现编排调度影片的可贵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