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三节电影放映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城市放映

1949年底,湘阴县刘清桥等4人合资办了1个简易电影场,因放映机故障多,片租费高,经营8个月后停办。

1951年,岳阳县首办建设电影院(天岳山电影院)。此后,各县相继在县城建专业电影院。1972年,市城区新建岳阳影剧院,各县也仿效将剧场、大会堂改成影剧院,集放电影、演出、会场于一体。1985年,市城区有专业电影院1家、影剧院3家。1976年,平江、华容县将35毫米提包机安排在长寿、注市两镇,征购房地,首创市境集镇电影院,经济效益较好,各县亦先后采取国办、合办分成、集体办等形式,建成集镇电影院,1985年底,共建集镇电影院59个,农村售票点283个。厂矿和大专院校先后修建影剧院、俱乐部等放电影。1985年底,全市注册放映电影的城镇放映单位已达148个。1988年后,因电影市场萎缩,这批放映场所绝大多数“关、停、转”了。1990年,花200万元巨资改造,配备有环绕立体声放映设备和中央空调的天岳山电影院,因无观众被迫于1993年停止放映。同年,云梦剧院改放巴可;岳阳影剧院改放录像、镭射;百香园停止放映,市城区在这一年中出现电影空白。湘阴县电影院亦于同时期停映至今。此外,钱粮湖农场影剧院、屈原影剧院、3517工厂俱乐部、汨纺俱乐部等20余家原来发行收入较好的单位,也时映时停,有的转行。上述停放电影的单位,造成市电影公司发行收入减少在百万元以上。

二、农村放映

国办电影队 1952年,湘阴县政府从武汉购回1套16毫米放映机,首办第一支农村电影队。1956年,在境内巡回放映的省电影总队所属6个分队,下放到县,成为全市第一批国办电影队,往后逐年发展,1964年底,共建国办电影队27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映活动有所减少。1974年,恢复发展到53个。70年代末,乡办和村办电影队、农户电影队的迅猛发展,形成点多、面广、线长的局面,需要一批懂业务、精技术、会经营的人员去辅导管理,所有国办电影队的人员被陆续安排到各个管理岗位,1980年,国办电影队自行消亡。

集体电影队 1958年,平江、岳阳、临湘等县举办社办电影放映员训练班,新建社办电影队8个。经历3年多时间,时有发展,终因技术和管理等因素被迫停办。1962年,所有放映设备和部分放映员收归各县电管站。1971年,国产8.75毫米影片和放映机批量生产,汨罗、岳阳县率先培训此类放映员,组建8.5毫米社办电影队9个,1976年,共建社办电影队177个。16毫米社办放映队也在期内相应发展。1977年,实现社社有电影队。1987年,全市共有乡办16毫米放映队174个,8.75毫米放映队131个;村办16毫米放映队79个,8.75毫米放映队7个。1988年,因农村电影放映活动率大幅度下降,8.75毫米放映设备已到使用期满报废,被淘汰消亡。16毫米放映队亦因影片、管理诸多因素时放时停,社办队逐年减少。

农户电影队 1983年,部分乡(村)办放映队实行经济承包制,将放映设备承包给放映员,按承包金额向乡(村)政府缴纳资金;也有将放映设备作价让售给放映员,由放映员自主经营,只有放映业务隶属各县电影公司和区(乡)电管站。往后,农户电影队迅猛发展,1987年,全市有16毫米和8.75毫米两种机型放映队429个。这支队伍皆从集体演变而来,为农村婚丧喜庆、移风易俗服务作出过贡献。1988年后,也因8.75毫米放映设备期满报废和市场萎缩等原因,农户放映队逐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