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在境内生息繁衍,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共发现史前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居址、城址、窑址)590处。

一、居址

旧石器时代 1993年9月,在临湘市源潭镇长源村的红色网纹土层中,发现原始人类留下的一处旧石器时代埋藏点,采集的石器标本有硅质岩尖状器1件、石英岩石锤3件、石英石核3件。经专家鉴定,石器所出的红色网纹土层,形成于第四世纪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0万年。

新石器时代 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文化发展序列为彭头山文化→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早期含彭头山文化和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两个阶段。此一时期遗址仅发现汨罗市黄家园、钱粮湖农场坟山堡两处。

黄家园遗址 位于汨罗市城郊乡窑州村,为汨罗江南岸台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1993年和1995年先后两次发掘,文化遗物多见陶器,还有少量石器。陶色比较斑驳,以夹砂、夹炭、黄红陶和褐红陶为主,陶片火候不高,系贴塑法制作。纹饰简单,多为粗而紊乱的绳纹,次为条纹,部分器物口沿施滚压的绳纹或刻划纹,少量陶器施鲜红陶衣,多圆底器,器形有釜、双耳罐缶本圈足盘等。是岳阳市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9000年。

坟山堡遗址 位于钱粮湖农场八分场十队,为一湖畔台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1990年和1993年两次发掘,文化层厚度超过2米。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石器有砍砸器、石饼、刮削器、雕刻器、石斧和砺石等。陶器厚薄不匀,底最厚。陶片以炭红陶为主,还有少量的白衣陶和黄白陶。纹饰有指甲纹、粗绳纹以及由戳印篦点、刻划、细绳纹等组成的复合纹饰。器类有罐、圈足盘、缶本、器盖、支座等。其出土的白陶罐,乃国内最早发现。遗址时代跨越彭头山文化晚期,至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早期,距今约8000年。

中期含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两个阶段。发现遗址24处,计湘阴县7处、临湘市4处、岳阳市区4处、华容县与钱粮湖农场各3处、汨罗市2处、平江县1处。

附山园遗址 位于汨罗市城郊窑州村,为汨罗江南岸台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1991~1997年,先后五次发掘,所获石器有磨光石斧、石(石奔)。陶器有泥质红陶、灰陶、黑皮陶、夹细砂白陶和粗泥红陶。纹饰有戳印纹、指甲纹、水波纹、弦纹、镂孔、按窝、刻划纹和方格纹。器形有釜、碗、双耳罐、缶本、器盖、圈足盘、鼎、草帽形器座等。距今约6000年以上。同时在遗址上层和最下层分别出土了相当于黄家园文化早期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物。时代延续较长,文化包含物丰富,是湘江下游、洞庭湖东岸地区十分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对研究本地区文化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极其重要。

刘朴台遗址 位于华容县鲇市镇程家岭,为湖滨台地,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6年试掘,出土一件磨光石斧和大量陶器。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少量泥质红陶和白陶。泥质红陶多施红衣,纹饰多戳印纹、锥刻纹和按窝等。彩陶为红地黑彩。器类主要为圆底器和陶足器。器形以釜居多,还有碗形豆、罐、圈足盘及器座、支垫等。时代属大溪文化的早中期。

青山闸遗址 位于湘阴县青潭乡上山村临湖处,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采集的遗物有磨制较粗的石斧、石石奔。陶器有泥质红陶、白陶、灰陶和夹砂黑陶。装饰手法有刻划、戳印、压印、锥刻和镂孔,纹饰繁缛,常见在白陶上用压印、锥刺和篦点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器形多圈足器,有少量三足器,以圈足盘最多。时代在大溪文化的偏早阶段。

晚期含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两个阶段。已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16处,计钱粮湖农场8处、华容县6处、岳阳县和临湘市各1处。

车轱山遗址 位于华容县三封寺镇五湖村毛家屋场,为高出四周农田3~5米的台地,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1982~1983年两次发掘,发现该遗址具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叠压关系。共清理墓葬381座,出土2000余件珍贵文物,以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为多。有磨制精良的石斧、石铖,有制作细巧的玉璜、玉珮。陶器有黑陶小鼎、曲腹杯、簋、双腹豆、扁腹壶、蛋壳彩陶杯和带纹饰的纺轮,形色纷繁。该遗址不仅能说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直接承袭关系,而且也解决了屈家岭文化早、中、晚三期的分期问题。车轱山遗址被确认为长江中游地区原始文化最重要的遗址之一。

胡陈垸遗址 位于钱粮湖农场八分场,为一湖畔台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3~0.6米。采集标本有石器、石陶。石器有磨光石斧、石球等。陶片有泥质黑陶、灰陶、红陶和夹砂灰陶。纹饰仅见刻划纹。器形有倒装式扁平足鼎,灰陶圈足碗、缶本、黑陶小罐等。

石家河文化时期即长江中游龙山文化时期,共发现遗址86处,其中平江县40处、华容县15处、钱粮湖农场14处、岳阳县7处、湘阴县6处、汨罗市2处、临湘市和云溪区各1处。择举两例:

七星墩遗址 位于华容县洪山头镇东旭村,为大荆湖畔台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采集的石器有斧、凿、箭簇等;陶器有㩳、缶本、缸等。陶质为夹砂红陶,另有泥质灰陶和黑皮陶。纹饰有指印纹、绳纹。

舵上坪遗址 位于平江县献冲乡五里村,为一小丘,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1975年试掘,在一座房址内,发现多件完整陶器。陶罐中保存捕鱼网坠100余枚。出土石器有穿孔石刀、斧、石奔、凿、矛、箭族。陶器除罐外,尚有鼎、釜、长颈鬲、瓮等。

商周时期 迄今为止,共发现商代和西周时期遗址158处,其中岳阳县47处、平江县46处、汨罗市32处、湘阴县14处、华容县6处、云溪区5处、钱粮湖农场3处、岳阳楼区4处、临湘市1处。

铜鼓山遗址 位于云溪区陆城镇新设村,处长江南岸山头,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7年冬发掘,出土的石器有斧、(石奔)等;陶器有大口缸、尊形器、鬲、爵、㧐、簋、罐、盆、豆;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叶脉纹、戳印纹。出土的铜器有箭簇、车饰等。时属商代早、中期。

樟树潭遗址 位于岳阳县鹿角镇兴无村,面积近5000平方米。1994年和1995年两次发掘,发掘面积168平方米,清理了灰坑和陶窑。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铜渣和小件铜器,如铜簇、铜环、铜刀等。陶片较多,器类有鬲、豆、釜、鼎、大口缸、㧐、罐、碗、纺轮以及一定数量的硬陶器。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梯格纹、附加堆纹、弦纹、指甲纹等。时属商代中、晚期。

东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境内发现此时期的遗址251处,分辖于平江县75处、岳阳县69处、岳阳楼区26处、湘阴县22处、汨罗市21处、华容县和临湘市各9处、钱粮湖农场4处、云溪区16处。举例如下:

太平嘴遗址 位于云溪区路口乡省塘村,地处白泥湖西岸台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采集的铜器有矛;陶器有鬲,质为黑皮陶、泥质灰陶及硬陶,纹饰有方格纹、水波纹,时属战国至汉代遗存。

红门遗址 位于平江县南江镇红门村,面积约2万平方米。1989年发掘,清理了残存房基面1处,一口水井,聚居村落边缘双重残存壕沟2条和墓葬3座。出土有石器、陶器和铁器等遗物。石器有斧、石奔、凿、砺石。陶器以夹砂橙黄陶居多,灰陶次之,少量印纹硬陶。纹饰有中粗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压印方格纹、“米”字纹。器类有盆、盂、罐、豆、瓮、纺轮等。铁器有铁絃和铁箭簇。时代为战国中、晚期。

二、窑址

从商代至清代各个时期的古窑址已发现49处,分布在平江县13处、汨罗市12处、湘阴县12处、岳阳县8处、临湘市4处。

岳州窑 位于湘阴县青竹寺、城关镇湘江两岸和铁角嘴窑头山等处。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省发现最早的一处青瓷窑址。它发生年代早,起于东汉,繁衍时间长,兴盛于两晋至隋,衰败于唐至五代。1997年6~7月,对地处文星镇马王(土勘)的晋至隋代青瓷窑进行发掘,在深约6米的文化层中出土大量青瓷器和匣钵,其中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700多件,可修复的有数千件。可辨器形有40多种,较多者有碗、盅、盂、盏、鸡首壶等。釉色以豆青和虾青为主。纹饰有印纹、划纹、釉下点彩和雕塑等。

费家河窑 处于岳阳县黄秀乡滨湖村,费家河北岸河漫地带。共发现窑址64座,1981年12月和1982年4月两次发掘,清理陶窑32座。窑分两种形制:一为圆形竖穴窑;一为呈“8”字形窑。竖穴窑口径0.44~0.8米;“8”字形窑长1.24米,火口呈新月形,下有梯形竖穴窑门。窑内出土大量夹砂红陶、白陶、泥质灰陶、硬陶。器形有大口缸、尊、鼎、釜、盘、罐、碗、豆、纺轮、网坠。纹饰有方格纹、绳纹、弦纹、戳印纹、附加堆纹、曲尺纹和凸棱、镂孔等,硬陶占一定比例,时为商代晚期遗址。

鹿角窑 在岳阳县鹿角镇之洞庭湖畔,有古窑近200座,北起鹿角九马嘴,南至兴旺乡兴旺嘴。分斜坡式龙窑和圆形立式窑两种。1987年试掘,出土陶器有执壶、罐、缶本、碗、碟、瓶等,大部分为灰胎,少量红胎,釉色有褐色、墨绿、酱黄色。饰有模印莲花、菊花。款识有“寿”、“大吉”等字。属五代至宋的遗存。

三、古城址

境内已发现古城址8处,分布在汨罗市3处、平江县3处、湘阴县1处、屈原管理区1处。择举两例:

罗子国故城 位于屈原管理区蚕种场,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90米,南北宽400米,夯土城墙,残高4米,宽14米。南、北、西三面尚存护城河遗迹。1957年和1993年两次试掘,发现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堆积有绳纹陶片、筒瓦、板瓦等。城址东面出土有豆、罐、绳纹鬲及硬陶片等。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灭罗子国后,将罗子国遗民从枝江迁此,筑城安居。时属春秋战国时期。198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昌县故城 位于平江县安定镇永安村,面积约5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约800米,残高约2米,宽约5米。城址西北角有一台地。护城河遗迹尚存。城墙断面有绳纹筒瓦和陶片。史载:熹平时(172~178)建汉昌县于此,时属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