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民间艺术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戏曲
皮影戏 起始于宋代。又名纸影戏、灯影戏、土影戏。它是集造型、演唱、音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据传,明、清时传入。流行于各县城乡。以平江、岳阳、汨罗等县活动较多。皮影的制作,一般民间艺人在岳阳县张谷英村表演皮影戏。以厚硬的纸(近年改用牛皮)雕刻成形体小巧的各种人物或动物,要求雕工精细,色彩艳丽,经久不变,是一种富装饰性和夸张的造型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皮影的造型多有改进,更加合理、逼真。皮影戏班一般3~5人。演唱的剧目多为传统戏,有的系移植的地方大戏剧目,有的系皮影艺人根据演义和话本改编而成。分本戏、折子戏和连台本戏,有喜剧、正剧和悲剧之分。行当角色分生、旦、净、丑、末,唱腔以弹腔为主。演出时,将人物映在布幕上(原为纸幕),1~2人操持皮影。过去是迎神酬愿或生日喜庆请皮影戏班演出,也有随某个菩萨游乡演唱的神班。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各县文化馆整顿登记发证,在县境演出。“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传播“封、资、修”的“四旧”而禁绝。1978年后,又恢复演出活动。现有少数皮影戏班专演神话或动物斗趣之类的节目,为少儿演出,颇受欢迎,儿童们称之曰:“土动画片”。1997年,平江县梅仙镇被省文化厅评为“皮影艺术之乡”。
木偶戏 俗称“木脑壳戏”。清康熙五十年(1711),张师祖从福建上杭县田思村迁来平江县邵阳永安团龚字洞东坑落户。定居后,张以表演木偶为生,1999年,东坑附近的石神庙岩石上,仍保留当年搭台演木偶的台角。
这种木偶,面形小,服式简陋,一人操作,无乐器,唱歌腔,名曰提线木偶。后来张收授艺徒,相继成立“永和班”、“全福班”,由1人表演发展到4~5人操作,歌腔改唱弹腔南、北路,配以简单的器乐,木偶也由原来的2个发展成31个,规定了不同的服饰,从而自成一体,更赋地方风格。民国19年,发展到5个班社,共20人,活动于平江县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偶戏的业余班社,仍在平江县活动,农闲从艺,多为季节性。
1958年,平江县皮影木偶剧团成立,有11位木偶艺人,两次参加湘潭专区业余文艺会演获奖。1960年解散,但其他乡班仍在农村演出。
1979年,平江县长寿镇新建木偶剧团,有10位艺人,将木偶改造为头能动,眼能眨,手能握,脚能提,服饰美观、新颖,配以灯光布景,剧中木偶栩栩如生。1981年因经费不能自给而解散。
二、曲艺
渔鼓 流行于境内广大农村。有三种表演形式:在华容县境活动的有两种,一种是演唱者左臂怀抱渔鼓筒,左手拿云板(亦名简板)和一面锣,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筷子,以筷子打锣,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击打渔鼓筒,左手的云板打节奏。另一种则是演唱者左臂怀抱渔鼓筒,左手持云板打节奏,用右手指击打渔鼓。活动于岳阳、湘阴农村的则是演唱者左手怀抱渔鼓筒,右手指敲击渔鼓。渔鼓由一根约2尺多长的竹筒做成,一端是空的,一端是以蛇皮或大鱼皮绷在竹筒口,击之有声。唱腔分上、下句,每唱完一句,即敲击渔鼓,一人自唱自奏。过去的渔鼓艺人,走村串户,以此营生。唱的艺目有群众喜爱的小折戏,或是《封神榜》、《济公传》等大部头戏中之散折,也有艺人见物见人即兴编唱的道喜恭贺之类的唱词。解放后,渔鼓艺人经过登记发证,编唱新节目,在民间演唱,从事宣传活动。
三棒鼓 流行于湖区农村。一人演唱,手持3根鼓棒,棒的两端与中间装上铜钱,一棒抛向空中,铜钱有声,2根在手,反复交替而鼓棒不落地。边唱边舞,抛棒时还要击鼓。有的将鼓系于胸前;有的则带着鼓架,将鼓放于架上,边唱边打鼓,节奏简单。过去多是穷人以此卖艺谋生,唱的内容,即兴编唱,见什么唱什么,或有情节的民间故事、神话和传统剧目中的片段。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乡村演唱新人新事而受欢迎。
围鼓 清代中叶开始,盛行于华容、岳阳、汨罗等地城乡。因艺人自操文武场面而围坐一堂,充当生、旦、净、丑、末等角色,有唱有白,不化妆,不表演,故曰围鼓。围鼓艺人大都有职业,不以此谋生,受办红、白喜事的家庭或店铺开张和茶楼酒肆的邀请而演唱,有时也自娱自乐。所唱的剧目多是地方大戏中的传统戏,声腔有巴陵戏和湘戏两种。汨罗市新市街的“清音堂”颇负盛名,延伸到1999年底,仍于节假日自娱自唱。
坐丧鼓 因在办丧事时坐着唱丧歌而得名,又名唱孝歌,清光绪壬午年(1882)《华容县志·风土篇》载:“丧家殡夕,通夕围坐,张金击鼓,设领呼唱,谓之孝歌。”人们举办丧礼时,于出殡前夕,请1~2人围坐丧堂唱孝歌,有时在演唱过程中自发参予一些“赶歌”的,多到10多人轮唱、对唱、斗唱。歌师们各有师承的“本头”(歌词节目)。轮唱、斗唱,讲究口才,即席发挥,即景成词,出口成章 。伴奏乐器一锣一鼓一唢呐,唱时敲打鼓边,按拍压节,烘托气氛,唱完一段,唢呐锣鼓合奏。此一活动,延续至今。
跳鼓流行于华容。民国年间由湖北传入后,与当地语言或民歌小调结合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唱腔,其调式以商代羽,每段唱腔中,频繁地采用调式交替的手法,风味特殊。三人表演,一人坐着击鼓,伴奏伴唱,另二人一手拿铜钹,一手拿筷子,边唱边击钹,每唱完一段,似走似跳地交换部位,故而得名跳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唱的主要曲目有《树新风》、《红灯照》等数十个,乡民很喜爱。
三、民舞
80年代初期,境内选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卷·岳阳分卷》的民舞有20多个,其中流传广泛的有:
龙舞 民间流传龙的传说,将龙看成吉祥雄伟的象征,是呼风唤雨,消灾祛疫的神物。在初春或天旱酷暑时,用各种材料扎成龙形舞动,祈求它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之逐步形成龙舞。千百年来,经劳动人民不断的创造,已发展成形式完美,欢快活跃的民间活动。其种类繁多,择举几例。
布龙 龙身用布连接成所需的长度,画上金黄鳞片,龙头张口吐舌,龙须飘拂,龙眼如灯,造型生动。一般从五节至十几节甚或几十节不等,多为单数,舞者手持木柄挥舞。龙头前有一人手执珠叉引龙戏舞,时而高腾,时而俯冲,蜿蜒飞舞,气势雄伟。至今在节假日或重大庆祝活动时,民间多舞彩龙,配以鼓乐,极其热闹。1999年春节时,岳阳市城区组织“百龙闹巴陵”,有几十条彩龙,在龙舞。彩龙船。金鼓喧闹声中,飞舞于街头,场面壮观。
火龙 龙头、龙身和龙尾分别用竹篾扎成,糊以彩纸。每节之竹笼里安有油灯或烛,笼上方留有烟窗。节与节之间以彩布连结。通常由两人擎珠指挥,两龙配合,上下飞腾。入夜,龙身翻滚,灯火辉煌。
板凳龙 于一长条凳上用彩绸或稻草扎成龙形,一人执凳前两脚,一人执凳后两脚,上下穿插舞动。
草龙 一种是稻草编制成精致的龙,耗时长,一人编制需用2~3个月,原流行于平江县浯口农村,已久不舞。一种是儿童玩的稻草龙,制工粗糙,随编随舞,每节龙身上插一根香火,舞动时似星光闪耀,故而又名星子灯。
荷花龙 以竹篾编制,彩纸裱糊成一簇簇的荷花,将它串联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剪纸式的荷花龙。舞动时,一朵朵荷花开在龙身,相聚则成一株大荷花,悠美清香。流行于平江县浯口、张市、西江一带农村。
90年代,平江县文化局挖掘、整理成《威风中国龙》大型龙舞。以9条巨型彩龙和近百人的旗幡、大鼓、号乐组成,有180人的演出阵营。整个龙舞集中民间龙舞中的传统套路组成“九龙戏水”、“九龙献技”、“大闹洞庭”三章。三次参加岳阳市举办的国际龙舟节表演获奖。
狮舞 舞狮分文、武两种。一般在正月初至元宵节或其他节日表演。文狮表演细腻,柔和稳重,以示狮子的温顺可爱。配以即兴编成的唱词,每唱一句,则锣鼓间奏,狮子舞动。武狮表演技巧高难,以表现狮子的勇猛刚健。华容县有一种类似武狮的皮老虎,玩时有唱赞词、破阵式、玩台等程序。玩台有“切桌、飞桌”、“鹭鸶穿莲”、“上天台”等。在行进途中,如遇舞龙,则演“龙虎斗”阵式,龙腾狮跃,热闹非凡。舞狮一般由2人扮演,前者双手握狮头,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扶着前者腰部,身披狮皮,扮演狮身,名曰“太狮”。由一人戴狮头、披狮皮的称“少狮”。逗引狮子玩耍的称“狮子郎”。狮子的制作精巧美丽,一般用布或麻装饰。汨罗市流行一种“鸡毛狮”,全身用鸡毛编织而成,金光灿灿,柔健可爱。
彩龙船 又名旱船、花龙船。船形用竹篾扎成,外用彩纸或彩绸糊上,以鲜花装饰,制作精美。湖区的彩龙船还装顶篷,有的还扎1米高的彩亭。表演时,一人扮渔夫,一人扮渔姑。渔姑坐船中,用彩绸系船于身上,双手拎船边,走平稳快速碎步,似水中荡漾。渔夫划浆,有扮成小丑、渔翁或渔婆,动作夸张,丑中见美。渔姑表演彩船时而急烈颠簸,似风浪扑来,渔夫配合彩船的晃动作虎跳、旋子等动作,以示与风浪搏斗;当彩船行走平稳时,渔夫则悠然自得,边歌边舞,展示渔民战胜风浪的喜悦心情。同时也演撒网、捕鱼、采莲等虚拟动作。其音乐多以船工号子为主,唱词则即兴随编,多系祝贺吉祥。
蚌舞 由民间故事“渔翁戏蚌”演变而来。蚌壳以竹篾扎成,糊上彩纸或绸子。表演时,一少女扮演“蚌壳精”,手持两边蚌壳,立于壳中;一渔翁撒网打鱼,虚拟蚌壳和渔翁逗耍的生活情趣。表演程式有“蚌壳戏水、戏翁、探情”,“渔翁撒网、戏蚌、收蚌”等。因各地生活习俗不同,表现形式亦各有差异。
虾舞 虾子以竹蔑扎成,纸糊着色,将虾系于竿端。表演时,舞者手执虾体,表现其生活情趣:戏水、游泳捕食等。今善舞者不多,形将失传。
竹马舞 原系村童表演,为娃娃舞。后发展成一旦一生(或丑)身系马头马尾,手执马鞭对舞。马头马尾以竹篾扎成,纸糊(或布)着色。表演时,马头系于演员之腰前,马尾系于腰后。锣鼓声中跑马出场,唢呐笛子伴奏,唱着各种民歌小调,表演爱情生活或折子戏。每年春节,走村串户,祝贺主家发财、添福添寿等。华容县的竹马由4人或6人演出,分老生、小生、小旦、小丑,服饰类似戏装。有主家摆阵,演员破阵的传统。
地花鼓 又名对子花鼓,花鼓戏形成前的表现形式,流传民间,成为民舞。表演时,一男(生或丑)—女(旦),扮演俊男俏女,唱着《十月望郎》、《拜年歌》等民间曲调,音乐声中踏着锣鼓点子而对舞。丑走矮步,旦行云步、醉步,类似戏曲表演程式。唱腔各地有别,华容县即有本地和长沙语系的不同唱腔;岳阳、临湘县以岳阳花鼓戏之唱腔居多,平江县则是花灯戏的唱腔为主;湘阴、汨罗县(市)唱长沙花鼓戏声腔。
四、锣鼓
民间器乐有锣鼓乐、吹鼓乐及寺院宗教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院宗教乐基本绝迹,仅有锣鼓乐广泛流传。湘阴、汨罗、岳阳等县盛行开台锣鼓,又名打开台。乐器有堂鼓、铜钹、小锣、云锣、汉锣等。每当剧团在农村演出前或举办红、白喜事时演奏,情绪有高低缓急之分,高时似引吭高歌,低时似轻言细语,急时似狂风暴雨,缓时则如日暖风和,传统套路有“步步高”、急急风”等。临湘、华容则有“十样景”和“夹叶点子”久传不衰。“十样景”由堂鼓、梆鼓、钹、大锣、欧锣、云锣、马锣、长号等加种乐器组成,乐曲有14首,短小,有的仅有一个乐节或一个乐句,演奏时雄浑响亮,气氛热烈。“夹叶点子”演奏乐器由牛皮鼓、铜钹、大汉锣、欧锣组成,高、中、低三种器乐齐备,由于高音多,演奏速度快,紧密相接的短长短节奏贯穿始终,音响欢快热烈。
五、故事会
境内城乡流行。每逢节日或大的庆祝活动,人们抬着一台台 的故事在街头活动,以示庆祝。故事由童男童女扮演,身着彩服, 化妆成各种人物形象,将扮演者系于一根铁柱上,以4人抬着走 动。故事的内容有游西湖、八仙过海、哪吒闹海、唐僧取经中的孙 悟空和猪八戒等。1980年,汨罗县举办龙舟节,游人们观罢龙舟 竞渡,又围聚街头,看故事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