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卷总述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岳阳人民历来有较好的卫生习惯。传统医药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医著甚多。宋代,有中医编写的《风髓经》、《飞仙论》、《宝童方》、《朱氏家传方》等著作。清代,巴陵县金五鼎,华容县李无恭,平江县何运隆,湘阴县杨文纪、肖凝斋等,均为一方名医。
清光绪十九年(1893),西班牙传教士安熙光在临湘县坦渡创办医院,西医传入境内。到民国36年,各县卫生院共有工作人员83人,床位21张。但卫生防疫一无机构、二无人员,民间仍然缺医少药,疫病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药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0年9月~1953年,各县相继成立医疗卫生机构,县、区、乡三级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形成。各级卫生行政机构,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广大城乡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医政和药政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在厂矿实行劳保制度。城乡环境卫生有了改善,危害人民健康的甲类传染病天花、霍乱迅速得到控制。50年代末60年代初,城乡人民生活极为困难,营养缺乏而引起的水肿病、妇科儿科等疾病流行,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医疗卫生人员下到基层发放营养物质,进行防治。在国民经济调整发展中,调整乡村的医疗网点,精简部分人员,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城乡医疗机构有所加强,党的卫生工作方针逐步得到落实。
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工作受到影响,城市医疗卫生机构随意撤并,许多医疗技术骨干进“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或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致使医疗质量下降,卫生防疫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个体行医视为非法,有的传染病流行。1967年1~5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发病人数高达2万,病死逾千。1974年在农村进一步推行合作医疗,至年底,境内207个公社实现合作医疗。1976年实现合作医疗的大队2892个,占大队总数的99.18%,赤脚医生7353人和卫生员286万多人,农村接生员4100多人,对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一哄而起,片面强调规模大,免费多,加上管理不善,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办合作医疗的大队逐年减少。同期,下放到“五七干校”和农村落户的卫生人员陆续回到各个单位,机构逐步恢复,工作开始正常运转。为落实好“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卫生工作队下乡,与基层卫生人员一道防病治病,开展“两管五改”,查螺灭螺,促进了农村卫生面貌的改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卫生部门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拨乱反正,平反历次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各级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部门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职工福利;推行经济技术责任制,广泛开展医德医风法纪教育,全市医药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通过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城乡卫生状况发生显著变化。1988年岳阳市获全国地市级“十佳”城市称号。在灭害方面,摸索实施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在全省成为第一个“灭鼠先进市”和南方第一个“灭蟑先进市”。至1999年,岳阳市在全省城市卫生竞赛中连续12年获得第一名。卫生防疫在实施“冷链”运转后,计划免疫在90年代分别完成第二个和第三个85%的目标。随着卫生法规的健全,卫生监督与监测得到加强。主要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965年为4276.3/10万,1999年降至120.9/10万。
农村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办医。1999年,初级卫生保健有8个县、市、区通过评审验收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颁布后,对药品生产、销售、医院制剂实行监督和检验,打击游医药贩活动,规范了医药市场。到1999年,药品合格率已达到省规定的县级95%,区乡级92%,药店网点85%的要求。
各级医院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医疗质量的提高和设备的更新。1980年后引进500~1000毫安X光机、体外震波碎石机、CT等先进精密仪器。1988年,36所县级以上医院有20所被授予全国、省、市级文明医院管理先进集体。1996年,市、县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1999年,市一医院成为三甲医院。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先后装备各类医疗器械17万多件(台)。医疗技术向高难尖端发展,巨型卵巢囊肿切除、头皮再植、断肢(指)再植、安置三腔人工心脏起博器等心脏和颅内手术,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岳阳市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99年,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5个,卫生专业人员16823人,各级各类各医院共有病床位10446张,城乡每千人中有病床2.8张,有卫生专业人员3.24人。有血吸虫病防治科研机构1所,中等卫生学校1所。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完善,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1949年为35岁,1992年提高到男68岁,女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