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传染病的防治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烈性传染病
鼠疫 民国时期,境内时有鼠疫流行。民国9年春夏,平江县鼠疫流行,死亡3000余人,东乡官坑40户死30余人。14年,岳阳县发生死鼠大疫,造成鼠疫流行猖獗,患者数小时即死。29年,平江、湘阴等县发生霍乱及鼠疫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绝了鼠疫的发生。
天花 东汉建武年间,境内就有发现天花的记载。清代为避痘,特设“查痘章”,发现天花,即将患者驱至城外40华里避痘。民国6年,各县推行种牛痘。29~30年,各县共种牛痘122771人。由于接种面小,30~38年,平江县长寿、瓮江、谈岑等区、乡3次天花大流行,患者9000余人,死亡6000余人,幸存者麻脸412人。35~36年,湘阴县长乐、武昌、归上、归中、云静、文洲、白马等乡,天花患者1000余人。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到1952年底,境内共接种牛痘1176507人次,1950年,境内天花患者236人。1952年只在平江县发病2人。1953年后,无天花病例。
霍乱 民国29~34年,岳阳、平江、华容、湘阴等地霍乱流行。34年,日本侵略军投降时,从印度、缅甸调回的中国远征军和日俘云集岳阳县,导致霍乱传入,先在黄沙湾收容日俘病人时发现霍乱病人,后蔓延至岳阳城内。县灾荒救急委员会拨款650万元法币购买药品,在火车站和轮船码头设立检疫站,在河边取水点进行饮水消毒。进行霍乱菌苗注射2.1万余人,普济医院收治霍乱病人114人,死亡19人。34年10月~35年8月,共报告霍乱发病3000余人,死亡10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卫生防疫部门采取有效防疫措施,1979~1980年,省卫生厅给岳阳留置站拨款3万元,作为基建设备投资。1984年,地、市、县、农场拨出专款9.65万元,用于增添药械、抢救病人、预防消毒等,有效地杜绝了霍乱的传入和流行。
二、季节性传染病
白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县均有白喉散发病例。1955年,省下拨白喉类毒素在岳阳、湘阴等县部分儿童中免费接种。1959年,抽样调查1998人,阳性724人,阳性率为36.24%。1960~1963年,开始接种白、破二联疫苗,继而全面改种百、白、破三联疫苗。白喉发病率由1959年的20.02/10万降至1963年的6.5/10万。1969年后,用精制白喉类毒素,对6个月~7岁儿童预防接种,每年在20万毫升以上。1980年,对5283名15岁以下儿童抽样调查,锡克氏试验阳性753人,阳性率14.3%,年发病率在0.22/10万以下。1986~1999年无白喉病例。
麻疹 民国20年,平江县麻疹大流行,80%左右的儿童患麻疹,病死率40%以上。1951年,湘阴县接受治疗麻疹病人1478人.1954年2月,岳阳县麻疹发病5273人,死亡365人;是年11月~1955年3月再次流行,发病8702人,死亡572人,并延至1956年。1958~1959年,各县麻疹继续流行,年发病率为1490.21~1855.7/10万。岳阳县年发病率高达2324.8/10万。1966年4月,省卫生防疫站在岳阳首次试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苗),接种52682人,接种率84.66%,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岳阳县对8个月~12岁的137289名麻疹易感儿童进行液体和冻干两组麻苗分组接种效果观察,阳转率液体组29.1/10万,冻干组51.9/10万。1986年,将麻苗纳入“四苗”之列。麻疹治愈率逐渐提高,病死率由麻苗免疫前的1.55%降至计划免疫后的0.24%,计划免疫落实的县、区,麻疹呈散在发生,续发代病例甚少。1999年年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民国9年3~4月,平江县瓮江、双江口、北乡南江等乡流脑暴发流行,死亡1800余人。10年,瓮江、淤泯林坦大屋流脑发病82人,死亡36人。36年3~4月,湘阴县临资、白马两乡死于流脑30余人,文家、忠义两乡发病570人,死亡13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曾发生过3次流脑大流行,第一次1959年;第二次1967年,因“红卫兵”串连,传染病沿交通线各城镇向农村扩散,年发病率634.8/10万,1~5月发病20204人,发病率0.66%;死亡1537人,病死率7.61%;第三次是1978年,发病率超过101.1/10万,岳阳县平地公社高达1320/10万,华容县万庾、东山两地局部暴发流行。1979年1~4月,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岳阳县进行流脑A群多糖体冻干菌苗效果观察,发病率有明显差异,接种组为15.9/10万,对照组为148.0/10万.从此,每年有计划地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流脑菌苗,有效地控制了暴发流行。
猩红热 1962年,临湘县报告猩红热发病2人.湘阴县报告1人,1981~1999年共发病13例,均已治愈。
百日咳1952年,湘阴县百日咳发病347人,死亡19人。尔后,各县相继均有发生和在局部地区流行,其中1969~1973年发病率分别为121.25/万、34.51/万、76.80/万、46.40/万、44.71/万。1971年使用百、白、破三联菌苗预防接种,1976年实施计划免疫,1986年纳入“冷链”运转系统后,年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1999年,年发病率控制在0.3~1.99/10万。
细菌性痢疾 民国7年,平江县长福乡痢疾暴发流行,发病652人,死亡85人。32年8月,岳阳县熊市痢疾流行,发病1000余人,死亡200余人。35年《湘阴卫生》一期载:抗日光复之后,痢疾死亡众多,西乡一个垸子聚居的1400居民中有1115人患痢疾,死亡14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以上医院均设立肠道专科门诊,开展疫源检索。1983年对菌型鉴定及药敏试验,菌型分布以B群为主,占83.9%、D群占8.8%、A群占5.4%、C群占1.9%,B群以
病毒性肝炎 1972年秋,岳阳县黄秀中学发生水型甲型肝炎流行,267名师生中发病37人。1986年春再次暴发流行,705名师生,发病220人,其中黄疸型90人,占40.9%。为控制疫情,学校停课10天,进行隔离治疗。1978年9~12月,对不同人群放射免疫测检,共检3613人,阳性375人,阳性率10.38%,学生阳性率最高,为15.18%。1985年,开始试用乙型肝炎疫苗,以切断母婴传播,实施早期预防。1986年,对708名输血员进行HBV感染标记调查,总感染率为66.1%。此病还未能从根本上切断传播途径。1990年,发病6632人,死亡2人,1999年发病1777人。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 1957年,岳阳县脊髓灰质炎发病5人,死亡3人。1962年,试用少量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共用9563人份。1963年,改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部分儿童得到免疫保护。1966~1975年,发病631人。1976年起,施行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计划免疫,投服面广,质量高。1976~1985年发病54人。1979~1986年,发病率连续控制在0.1/10万以下。1987~1988年无病例发生,1989年湘阴县发病1人。1991年、1992年、1997年各发生1例,1998年后未发现病例。
伤寒、副伤寒 1965年5~7月,岳阳县黄沙街区农民因食用人粪拌过的花生种暴发伤寒流行,涉及4个公社27个大队126个生产队,发病320人,发病率1340/10万。地、县组织130名医务人员进行防治,及时控制疫情。1980年11~12月,华容县鲇市公社陈家大屋6户发病9人。1982年5月,岳阳县云山公社陈洞大队4个生产队97户发病506人。1985~1998年发病率控制在2.1~1.3/10万之间,1999年,全市发病45人。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 1962年,在华容县幸福公社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1970年,平江县长寿乡先后发病31人。1979年7月,岳阳县春风农场发生一起七日热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发病808人,发病率11.23%。1984年华容县景港乡发病179人,死亡3人。1985年,钱粮湖农场发病576人,发病率86.61/万。病原体以七日热群为主占73.8%。1987年7~9月,境内有97个乡镇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岳阳、临湘、华容、平江、湘阴5个县发病2551人,发病率5.7/万,死亡42人,死亡率1.65%。丘陵地区以流感伤寒型为主,占88.2%,其次是肺出血型及黄疸出血型。1970~1990年,共发病9828人,死亡54人。1991~1999年发病7863人,病死109人。在此期间,1991年岳阳县发病人数1771人,发病率227.86/10万。1993年全市再次暴发流行,发病数达到历史最高点,发病4027人,病死42人。其中华容县发病3344人,病死23人,发病率高达486.2/10万。1994年,华容、岳阳、平江等县被列为湖南省钩体病防治重点县,各地采取积极预防接种措施。此后,每年报告病例在600例以下波动。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1952~1953年,湘阴县长康、城南、玉华等20多个乡发病56人,死亡41人,病死率73.21%。1956年,境内发病率为1.72/10万,1959年上升到3.99/10万。1967年,各县每年接种疫苗0.9~1万人。1969~1970年,发病率上升到21.4/10万和23.9/10万。卫生部门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由1953年的73%下降到1969年的14.1%。1970~1971年,全国乙脑活疫苗会战组首次在岳阳县3~10岁儿童中试种乙脑减毒活疫苗131789人。1971~1972年,乙脑发病率分别高达35.53/10万、37.83/10万。1972年5月,汨罗县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配合下,在1~10周岁儿童中进行乙脑活疫苗接种,效果观察结果,注射两针组78628人,发病6人,发病率7.63/10万;未注射组3516人,发病56人,发病率159.2/10万,两组的指数为1:20.8,有效保护率95.2%。1972~1973年,在适龄儿童中施行普种11~18万人。1976年,实行计划免疫,到1985年,乙脑发病得到控制。1986年,乙脑弱毒活疫苗纳入“冷链”运转,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相应提高,年发病率控制在1.8~0.63/10万之间。1987、1989年病死率3.6%、0.41%,1952~1990年,发病9328人,死亡1503人。1999年发病5人,无死亡,疫情基本控制。
流行性出血热 1963年11月23日,岳阳县一
炭疽病 1950年,平江县长寿、邵阳等地因食用瘟死牛肉发病10人,死亡3人。1960年,湘阴、岳阳县分别发病4人、1人。1964年,湘阴县发病8人,死亡2人。1975年6~7月,岳阳县广兴洲3个公社9个大队炭疽病暴发流行,病牛74头,死22头;病猪4头,全部死亡;病犬15只,死4只。当地居民被感染患病,造成9人患皮肤炭疽病,其中5人被牛骨刺伤、2名畜医为牛治病而感染得病。1988年,湘阴县安静乡水山村村民因食病死牛肉后发病12人,死亡2人,华容县操军乡发病5人。1991年临湘发病3人。1950~1991年,共发病52人,死亡7人。1992年以后,再未发生此病例。
狂犬病 1963~1998年发病476人,病死率100%。1980~1982年狂犬病在局部流行,3年发病人数分别为49人、52人、52人,病例主要分布在湘阴县、岳阳县、汨罗市。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1999年,未发现疫情。
斑疹伤寒 1952~1963年,岳阳、华容、平江、湘阴等县先后发病40人,其中岳阳县发病30人,占75%。1964~1990年,境内无此病报告。
肺吸虫病 1981年8月,岳阳县渭洞公社桂峰大队有3人在同一溪沟里捕蟹9只,食后13天同时发病,经湖南医学院确认为肺吸虫病。县卫生防疫站共查649人,皮试阳性221人,结合临床,初步诊断肺吸虫病患者28人,患病率4.31%。经省防疫站证实,岳阳县渭洞、花苗、芭蕉、凤凰4个公社有肺吸虫自然疫源地存在。
绦虫病 1987年9月15日,临湘县人民医院从一患者皮下抽出一条乳白色,长约56厘米虫体,经北京热带病研究所、湖南医学院、省卫生防疫站共同鉴定为孟氏迭宫绦虫蚴虫,为境内首次发现。
四、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 境内流行的主要寄生虫病,属地方病之一,除平江县外,其他县(市)、区均有流行(见《血吸虫病防治卷》)。
疟疾境内是疟疾的重点流行地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平江县长寿疟疾流行,九岭村25户中有5户因疟疾丧生,方丰大屋因疟疾一天死18人。民国19年,芦洞高家村500余人,有400余人患疟疾,死亡60人。22年,该县东、南、北3个乡,90%的人患疟疾。 60年代,卫生防疫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疟疾的防治工作上,疟疾年发病率1964年为893.6/10万,1968年下降到181.6/10万,1969年卫生防疫工作受到影响,1970年疟疾发病率高达1724.80/10万。卫生防疫工作恢复以后,采取“一预防三根治”( “一预防三根治”指预防服药;治疗现症病人,有疟史者、远期复发者,疟原虫携带者)。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为摸清湘北疟疾流行规律,在岳阳县广兴洲开展防治试点工作。80年代初期,开展大规模的“四热”病人血检,1985年达10万人。1986年,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1986年11月省对平江基本消灭疟疾进行考核,确认平江县已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97年11月,湖南省对湘阴进行考核,湘阴县为第二个消灭疟疾达标县。
丝虫病 华容、岳阳、临湘3个县(市)的24个乡(镇)80个流行丝虫病疫区人数为167822人,占3个县(市)人口总数的8.8%,微丝蚴阳性率在0.1~5.2%之间,流行虫种均为马来丝虫。卫生防疫部门在流行区主要采取大规模反复查治,1981~1983年及1986年,经省卫生厅和卫生部考核,3个丝虫病流行县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在消灭丝虫病基本达标后,广泛开展后期监测工作。1982~1996年3县累计监测40个乡,血检55312人,血清学监测946人,抗体阳性率4.12%,与非流行区人群相近。解剖人房中华按蚊3162只未检出阳性蚊。1987~1996年,对临湘市鸭栏村监测血检4987人次,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未检出丝虫阳性蚊,血清学监测1032人,抗体阳性31人,阳性率为3%。1991年,在华容对9767人晚期丝虫病调查,发现下肢象皮肿6例,病程在11年以上,表明传染源已被消除。1994年11月省卫生厅进行审评,实查人数4213人,抽取血片4384张,均未查出阳性血症者。1997年10月,卫生部派专家来岳阳市复查,经选点抽样,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岳阳市成为全省第一个消灭丝虫病达标的地、市。
五、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 结核病在境内流行已久。民国以前,无防治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主要由防疫站负责。1956~1973年,每年完成新生儿卡介苗接种1~10万人。1974年5月,对湘阴县7323名儿童进行“OT”试验,阳性率2.9%。1976年在湘阴县东方红公社2314名学生中查出肺结核33人,患病率14.26‰;86名教师中查出肺结核3人,患病率34.9‰。1979年进行全国第一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按照省调查方案,对湘阴、汨罗、华容3个流调点抽样调查,3个乡总人口3904人。15岁以下儿童结核菌素试验1513人,复验1459人,结核菌素试验部位阳性反应159人,平均感染率10.90%。结核患病率调查3761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6例,平均患病率9.57‰。在1056人中,新发病人8例,年发病率7.58‰。1985年8~11月,开展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调,以市郊区梅溪乡、湘阴县鹤龙乡、汨罗市古仑乡为调查点。3个点抽样人数3241人,应检人数3211人,其中男1710人,女1501人。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1008人,查验969人,试验部位阳性反应70人,阳性率72.24‰。结核病患病调查3117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21例。1990年经卫生部随机抽样确定,市郊区洞庭乡、汨罗市长塘乡、平江县三阳乡为调查点,应检人数4641人,男2374人,女2267人。15岁以下儿童PPD试验与卡痕检查,0~14岁儿童PPD试验1216人,复检1191人,阳性反应64人,阳性率5.37%,有卡痕者694人,PPD试验阳性率7.20%。三个调查点实查4588人,检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0例,患病率872/10万,说明境内肺结核疫情仍比较严重。为实现《1991~200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规划》的目标,岳阳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经费,加强防治机构建设,以发现和彻底治疗传染源。结核病控制项目总金额为582.88万元人民币,至1999年12月止,岳阳市结核病控制项目总金额为470.5万元,其中世行贷款金额215.94万元,地方政府配套金额254.56万元。项目启动以后,接诊可疑肺结核病人46239人,胸透45241人,摄片16504人,查痰37025人,发现涂阳病人10636人,全部提供免费治疗,完成疗程9041人,治愈8368例,治愈率92.56%。
麻风病 1956年开始对麻风病进行调查。1972年地区举办麻风病防治训练班,培训200多名医务人员。1977年在平江县岑川建立麻风病防治站,共收治21例。20多年来,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49人,治愈132人,未愈死亡12人,未愈外迁2人,未治死亡3人。1995年以来没有发现新发病人,患病率下降至0.0002%,达到基本消灭标准。
头癣病 1979年,岳阳地区在临湘县召开头癣病查治工作现场会,全地区共查2175个生产大队,占大队总数的71.9%,共查3904187人,占总人口的93.36%,查出头癣患者15905人,患病率4.07‰。共治愈12439人,治愈率78.2%。1981年4月,按国家规定消灭头癣病标准进行考核验收,共抽查20个公社、60个大队和1个城区,受查范围内原有头癣病人482人,受检410人,受检率85.1%,已治愈334人,治愈率81.5%,检查小学生12146人,新发现病人12人。经评定各项指标均在国家规定标准范围内,提前实现卫生部基本消灭头癣病目标。
性病 民国36年,湘阴县卫生院收治梅毒病人106人。次年5月,华容县卫生院门诊发现梅毒患者48人。岳阳县城关镇妓女中性病患者高达80%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封闭妓院,取缔暗娼,组织医务人员查治。1956年,临湘县在詹桥等地免费查治性病495人。1960年,调查8个公社62个大队,发现有残留病例。1964年在詹桥公社开展普查,血检2363人,阳性1127人,阳性率47.69%。1965年再次在詹桥公社壁山、余湾2个大队复查457例患者,阴转率59.74%。1967年,境内基本消灭性病。1989年,性病死灰复燃。市公安局收容所收容165名人员中,发现有性病的87人,占52.73%。北区、郊区2家卫生院发现性病63人。岳阳县在重点人群中发现性病165人,其中淋病132人,尖锐湿疣20人,淋病性尿道炎1人,其他性病12人;属本地140人,外地25人。1990年,全市发现性病110例,1999年发现890例。
六、地方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 1978年开始进行地甲病的重点调查,到1982年6月,共调查1823077人,检出地甲病1006人,检出率0.55‰。1984年,岳阳县普查4个区,查19738人,受检率94.4%,查出地甲病222人,患病率1.12%。其中饶村公社大坳大队、云山公社杨畈、长岭大队患病率分别为5.26%、4.12%、3.20%,确认为地甲病轻病区。对各县(市)30个不同饮水点含碘量进行试测,含碘量高的是汨罗县铜盆公社铜盆大队为7.85微克/升,最低的是平江县栗山公社伍市大队为2.6微克/升,30个点平均含碘量为4.52微克/升。经普服碘盐等预防措施,地甲病基本得到控制。
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 1983年8~11月,卫生部门组织培训专业人员2826人,对小学3~5年级学生进行以氟斑牙为主的地氟病调查。共查3090所小学,190798名学生,查出氟斑牙患者9855人,平均患病率5.18%。
1985年,根据线索进行复查,确认平江县木瓜乡新和村,浆市乡孚西、木岸村,临湘县忠防乡沙坪村、官山村,桃林乡金盆村,渔潭镇菜队,岳阳县甘田乡横铺村为地氟病区。引起氟中毒原因,除渔潭镇菜队系桃矿工业污染外,余均为饮水含氟量超标。1989年,在岳阳县公田镇公田村杨家下屋发现8~15岁学龄儿童中,氟斑牙患病在30%以上,测得井水含氟量1.7毫克/升,确定为点状地氟病区。为降低地氟病区饮水含氟量,对饮水水源进行降氟改造,岳阳县甘田乡横铺村清泉组,由省地方病办公室和市政府分别拨款7000元和8000元,修建1座水泥钢材结构、容量为150立方米的降氟水塔,居民饮上了安全卫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