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职业教育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学校
女子职业学校 清光绪三十年(1907),平江首创女子职业学
农业职业学校1958年,湘阴县创办农业技术学校1所,同年7月,与县农科所合并。1959年,华容县在县农场建场校合一的农业学校。1960年,境内农业中学发展到68所。1961年12月,教育部指示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精简教职工,湘阴县的57所农业中学全部压缩;岳阳县的农业中学实行“二五”制(2天学习,5天劳动),实际上办成生产队。学生纷纷退学,有的自行消失,有的合并到普通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农业中学进一步解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临湘县将临湘一中改为“五·七”大学,开办农技、农机、红医、畜牧等专业。1976年,境内有258所中学附设农技、农机专业等班共488个。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学取消专业班,“五·七”大学停办。1983年秋,汨罗县教委将县立二中改为农业职业高中,1989年改为职业中专,属国家级重点学校。至1999年,全市共有农业职业高中(中专)22所,学生15130人。
工业职业学校 1958年8月,湘阴县在城关八甲文昌阁创办半工半读工业学校。次年1月,县委将原县第二机械厂部分设备移交该校,作为实习工厂,同时建成硫酸厂,1961年停办。华容县工业学校1981年开办,原为培训在职人员,1985年更名为工业职业高中。1986年2月,临湘县开办工业职业技术学校,1993~1996年,该校驾驶专业为社会输送合格驾驶员和汽车修理员3865人。在省公安厅组织的全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工作检查中,连续4年获全省职教办学第一名。至1999年,全市仅有单纯的工业职业学校1所,学生1500人。
卫生职业学校 1960年9月,临湘县在詹桥办的县中级卫生医士班的基础上开办临湘卫生职业学校,1965年改为卫生学校,办在县人民医院内,1987年正式批准为临湘县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同年2月,岳阳县筹建卫生学校,规定凡集资5000元(贫困地区3000元)的农民,可送一名初中毕业生,年龄2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子女入学,定向安排,转为城市户口,吃商品粮。1986年,华容县将原培训在职医务人员的华容卫校改为华容县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岳阳市卫生局于1987年下期开办护理班1个,1989年上期学生毕业后停办。是年,汨罗市将培训在职医务人员的卫校改为汨罗市中等中医职业技术学校。至1999年,全市共有卫生职业学校4所,学生3100人。
其他职业学校 1999年,全市有综合型职业学校34所,学生8362人,其中社会力量办14所,学生2320人。有5所示范性职业中专,即岳阳市机电职业中专、汨罗市职业中专、岳阳县职业中专、湘阴县第一职业中专、华容县职业中专。
1986年,华容县将供销学校改为供销职业高中。1995年,岳阳市六中创建
1994~1996年,岳阳市职业教育连续3年被评为省职业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1998年,湘阴县第一职业中专评为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先进单位。至1999年,共有职业学校63所,学生42131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49.3%。同年,招生11371人,比1998年增加528人,是全省职校招生人数增加的唯一市。
二、教学
清末时期的女子职业学校多为缝纫、刺绣、染织、蚕桑等专业。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民国4年,平江县吴氏蚕桑学校生产的蚕丝产品送往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获北京政府四等嘉禾奖。抗日战争时期,平江农业中学每周有七八节现场实习课。
50年代创办的农职业中学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4年,提倡半工半读、半农半读,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含生产劳动)时间各占一半。有些学校的劳动时数远远超过教学时数。1983年后兴办的职业学校,在教学上各校作法不一,安排各异,但大都做到以教学为主,以专业课教学为主,以技能训练为主,勤工俭学为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服务。1991~1996年,汨罗市职业中专编写《创造社会常识》、《创业小企业家事例选》、《创办小农场事例选》等教材和资料,将创业教育作为课程列入课表,每周2课时。还在汨罗市推广“问题教育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教学法”、“整体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一是挂村联户承包,让学生负责农户种、养、加工生产中的技术指导,二是为农户解答种养技术难题。1992~1997年,接待咨询者8000多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200多个。平江县职校毕业生80%达到一专两能或多能。该县政协中等职校文秘班20名毕业生中,有12人取得“文秘职高毕业证”、“汽车正式驾驶执照”、“电脑培训证”、“全国家电培训证”四证,其余8人取得三证。岳阳市机电职业中专以两年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以一年时间去深圳对口单位实习。湘阴县职业中学让专业课与实习场地挂钩,实习场地为专业户服务,建立校外畜牧、水产、机电、服装等专业对口单位或专业户联系点,按教学计划进行生产实习。
三、课程
清末民国时期,简易女子职业学校课程有国文、算术、公民、图画、音乐、体育。缝纫专业课为实习裁法、缝法、工作法;刺绣专业课为刺绣法、工作法、稿本法。平江农业中学课程为国文、数学、英语、土壤学、园艺学、林业基础知识等。
50~60年代的农业中学,开设语文(包括应用文、写毛笔字)、数学(包括珠算、会计、统计)、农业技术、政治等。
80年代,职业学校课程分公共课、文化课、专业课三类。公共课分政治、体育、职业道德;文化课分理科与文科,理科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工民建、旅游、外贸等专业还开英语、日语等;文科为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专业课按各专业需要设置。1986年,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科参照外地经验,制订出《职业高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27个专业课程作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