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阅读

第一节 学校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0 12:00

一、公立小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各县始办新式学堂。清末,共有公立新式小学堂42所。发展最快的为巴陵县,宣统三年(1911),该县有公立小学堂18所。民国成立后,小学教育日益发达。民国24年8月,湖南省颁发《短期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要求对10足岁以上失学儿童,实施一年义务教育。各县成立义务教育委员会,在偏僻而又未设立保校的地方开办一年制和两年制的短期小学,实行免费入学。岳阳、临湘县各办30个班,分别有学生1500人和1509人。华容、平江县在极盛时分别办53个班、80个班,各有学生2232人、近4000人。短期小学有全日制、半日制,通过学习一年,一般能认识1000字以上,会“四则”运算。27年,开始实施国民教育制度,乡保小学迅速发展,短期小学按规定结束。同年,岳阳、临湘县沦陷。28年4月,省政府颁发抗战时期各县小学设置及推进办法。岳阳、临湘县为游击区或战区,两县克服困难坚持办学,采取“敌来我走,敌走我教”的游击教学方式,有学校50多所,学生3000多名。大云山一带是日军定时炮击地带,不少学校凭借高山峭壁掩护,流动教学。临湘县上边汤家小学,地处炮击中心。师生在校附近可容纳近40人的岩洞中教学。根据日军炮击时间规律,每天早饭后带着凳子进岩洞上课,下午回校做作业或复习。临湘县八百市“七七”小学,专供外县流落在该地的难民子弟入学,经费由八百市税收解决。28年,日伪在城乡开办小学。临湘县在长安、云溪、桃林、羊楼司等镇沿铁路线办小学9所,17个班,学生394人。岳阳县在梅溪桥、城陵矶、西塘、老人铺等处办小学10所,45个班,学生846人。日伪小学实施“奴化教育”,受到人民群众和学生的抵制。32年,先后停办。湘阴、华容、平江等县属备战区,按乡保设立小学。至32年,境内共有中心小学103所,保校(包括分校)2363所。34年,基本完成按乡(镇)、保设校计划。

    1927年,平江建立县苏维埃。1929年4月,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组织大纲草案》第三章提出“兴办学校,实施强迫教育”。1930年,该县安定、嘉义、献钟3个区共办红色小学141所,学生4628人;列宁小学3所,学生75人。

    1929年1月,红军游击队在明碧山成立华容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1930年初,区委书记谭吟秋在明碧山谭家建立华容县第一所列宁小学,招学生45人。同年10月22日,贺龙、周逸群领导的红三军攻克华容县城。中共华容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县苏维埃文化委员会发布通告,要求大乡建列宁小学3所,小乡建2所。至1931年,共办列宁小学30余所,还在周家仓(属东山乡)包氏宗祠和石华堰李氏宗祠各办模范列宁小学1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全部公立小学。1950年3月,各县将中心小学改称完全小学,保国民小学改称小学。1953年,全面整顿小学,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小学由1951年的4080所调整到3044所。1958年下期,学校普遍停课40~50天,集中参加劳动。多数乡村小学实行大集中,一个公社一所学校,学生几百人到千余人,统一在校食宿。1964年,贯彻小学《五十条》,纠正学生参加劳动过多现象,学校工作逐步走上以教学为主的轨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成立“红小兵”组织,教学秩序被打乱。1967年,“复课闹革命”,取消考试,废除留级制。1968年,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大搞所谓“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忽视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2年,开始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恢复考试制度,教学质量上升。1974年,大反“回潮复辟”,号召学生做反潮流小将,正常教学秩序又遭破坏。1977年,经过拨乱反正,恢复和健全各项教学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强调在教育事业发展上,要以小学教育为重点。至1981年,小学发展到4238所。

    1986年,市教委制订《规范化小学暂行条例(草案)》,各县把建设规范化小学和中心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求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小学,通过“三中心”(“三中心”指教研辅导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教委管理中心。)作用促进、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年底,全市有乡(镇)中心小学252所。1987年,全市有市级规范化小学75所,其中岳阳县15所。此后,除厂矿外,规范化小学由各县(市)、区、场自行建设,市教委不再统一评定。

    90年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7年,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学生就近入学。同年,确定代代红小学和岳阳县荷花塘等小学为素质教育示范校。市教委评定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学校25所。1999年,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发展到45所。

二、私立小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美国基督教复初会牧师海维礼的夫人海光中在岳阳县城塔前街创办女子初小,后购置乾明寺基地扩建校舍,增办高小班,定名为贞信女校。此后,外国传教士在设立教会的地方均办教会学校。至1949年,境内共有教会小学24所。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平江县单姓开办育才小学。光绪三十二年,华容县何启沅创私立沱阳小学堂。次年,平江县凌容众、李樵松夫妇办启明女子学堂。光绪三十四年,江西省旅平同乡会在平江县城及长寿街各办一所旅平小学。湘阴县刘氏天禄学校创于宣统三年(1911)。民国12年,平江县商会在县城创办私立懋通简易商业学校,旨在为商业系统培养人才。该校除普通小学课程外,增设商业和簿记。师资力量强,学生成绩优异。22年起,平江县高小毕业会考,一、二、三名均为该校学生。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阳县高垅方氏,取“光复华夏”之义,以300石族田收入,在画眉湾方家创办光夏小学。方姓子弟每年 收一斛谷的学费,非方姓子弟每年收一箩谷的学费,年招学生200余人,六个年级,每年级一个班,分寄宿、通宿两种形式。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美术、体育、英文等学科。生员遍及龙湾,并波及岳阳城内。该校至1952年始改为岳阳县第二十完全小学,1958年改为龙湾中学。 35年,岳阳县城先后有长沙会馆办的长郡小学、安徽同乡会办的安徽小学

、江西同乡会办的江西小学及豫章小学。共产党人办的学校有陈忆吾的昭北小学。至1949年,境内有私立小学435所,占小学总数的18%左右。90年代中期,私人办学之风兴起,至1999年,全市私人办小学8所,在校学生3060人。

三、民办小学(含工读小学)

 

    1955年,民办小学开始发展。1958年,境内有民办小学1682所,学生88429人。1964年,开 始兴办简易小学。同年9月23日,教育部通知取消简易小学名称,改称工读小学。这种小学 办学形式多样,有全日制、半日制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部分工读小学并入民办小学,一 部分停办。1969年,公立小学逐步下到大队办理。自此,公立小学与民办小学合在一起。公办小学教师大都回原籍任教 ,取消固定工资和商品粮,在大队记工分,参加生产队分配。70年代初,下放教师逐步收回 ,恢复商品粮和工资。70年代末,民办小学逐渐消失。

 

 

四、企事业子弟学校

 

    民国35年,岳阳铁路当局在岳阳县城鄢家冲办扶轮小学1所(1953年改为岳阳铁路子弟小学)。1951年,江零331厂办子弟学校1所。70年代,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政府发动企事业单位办学,子弟学校发展较快。8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降低,有些子弟小学并入公立小学。但岳阳市城区企业办学在城区基础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1996年,岳阳市城区企业共办小学42所,占城区小学总数的74.4%;学生16953人,占学生总数的53%。有的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破产和亏损严重的企业出现办学经费断流的困难。市教委把调整小学布局和改善办学条件结合起来,提高办学效益,小学减少83所,规模由1998年以前的平均 162人增加到200人,班额由过去的平均31人提高到36人。1999年,全市有企事业(含农场)办小学126所,学生478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