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修理业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8-11 12:00
民国时期,修理业都是城乡贫苦居民、残疾人经营,无固定经营时间和场所,从事补锅、修伞、修理钟表、补靴鞋、配锁匙、补凉席和陶瓷器皿、磨刀、剪等。修理人员大都肩挑工具,走街串巷、登门维修,后来发展到设点维修。民国初,岳阳县城有五金修理业9家,从业人员27人,民国18年,临湘县有修理网点17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理行业逐步发展,从事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修理。50~60年代,修理项目限于自行车、钢笔、电筒、钟表、靴鞋、纸伞、布伞、刀剪、各种小五金制品。1956年,修理行业大都纳入合作店、组。
1972年,国营商业开始实行以卖带修业务,修理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平江县百纺公司专设修理门市部,修理钢笔、电筒、打火机、锁、铝锅、缝补衣服等,作为优质服务的内容,只收零配件材料费,不收修理劳务费,被誉为“小生意中有大方向”。1975年,平江县百纺公司组织正式建立维修商店,修理人员由2人增至7人,增修缝纫机、收音机、电唱机、钟表和组装自行车等13个服务项目,兼营零配件400多种。1976年,修理商店组织修理小组下乡串户,上门服务。
70年代末,高档耐用消费品销售比重不断增加, 各地根据有关规定,对高档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实行保修制度。县以上五交化公司、百货公司均组织维修服务部或专店,培训维修技术人员,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保修纳入正轨。为适应市场竞争,争取顾客,一些大型商店还推行“免费终身保修”、“免费保修3~5年”等举措,维修服务更趋完善。
80年代,各种新型商品逐步普及,高新技术产品陆续应市,市场对修理业的需求大增,形成以个体经营为主体的修理服务队伍。1990年,全市从事修理业的共2500家,从业人员3903人,资金518万元。个体修理业已成为服务市民的主力军。市区个体修理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修理业个体从业人员的比重,1988年为12.55%,1989年为 17.85%,1990年为18.11%。
90年代,修理业得到空前发展,经营网点遍布城乡。至1999年,有大小维修网点万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小到钢笔、手表、打火机等日用小百货,大到汽车、轮船、中央空调等大型机电产品。经营格局发生极大变化,技术含量低的修理行业逐渐被淘汰,高新技术产品为服务对象的维修服务业发展极快,大多为经营与修理一条龙服务到家的店铺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