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产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5-04-11 12:00

岳阳土特产品已开发利用的有175种,主要有百合干、蜂蜜、蜂王浆、蜂蜡、皮木梓油、山苍子、蓖麻籽油、冬茅杆、笋壳叶、蕨粉、栗子粉、桎木条、杂竹、竹扫把、木炭、棕片、土漆、红薯干、白腊等。但因生产分散,均未形成规模生产。

百合干 主要产地为平江县金龙、瓮江、安定、虹桥、三阳、谈岑等地。其次是岳阳县乌江、筻口、月田,临湘县横铺等地。平江县百合从宝庆引进,因其瓣长、鳞片粗壮肥大,洁白细嫩,故与龙牙百合齐名,售价较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百合干仍由私商经营,价格时涨时落。1956年11月,湖南省人委会规定,百合干由国家指定的经营部门进行收购。此后,百合干定为三类农副产品,纳入国家计划管理。1957年, 湘潭专署物价部门规定平江县百合收购价每50公斤由54元调为61.6元,1964年,岳阳地区物价部门将百合收购价每50公斤调为95元。1965年, 湖南省政府将百合干列为二类农副产品管理,由供销社实行统一收购或进行派购。至80年代初,百合干一直由供销社主营,收购价格相当长时间维持在每50公斤 100~120元。百合干通过外贸部门出口香港、澳门地区和东亚各国,其余转销广东、上海等城市。

1976~1988年,境内百合干的商品生产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年收购量一般占全省收购总量的40%左右,最高的1981年,收购百合干226吨,占全省收购总量的60.9%。平江县是岳阳市乃至湖南省商品百合干的生产基地,年收购量占全市收购总量的80%左右。

百合干销售历来受国际市场制约。 1974~1979年,香港、澳门百合干市场疲软。为了拓展百合干的销路,岳阳地区食杂果品公司在平江县长寿镇收购鲜百合加工精品百合粉,年生产百合粉 10~15吨,由地、县食杂果品公司销往全国各地。1982年,香港、澳门市场的百合干由滞转畅,价格上涨,供销社、外贸、药材公司及个体商贩多家抬价抢购百合干,收购价涨至250元,1982年后陡涨到380~550元。由于多家竞争和抬价抢购百合干,1984年后,农民盲目发展生产,产量剧增。内销有限,外贸出口减少,造成内贸库存膨胀,收购越多,亏损越大。平江县食杂果品公司1986年和1989年,共亏损17.5万元。1993年,全市供销社仅收购百合干6吨。

蜂蜜 50年代前,养蜂户一般养几群蜜蜂,取蜜糖入药自食。多用旧法饲养中蜂,产量不高,蜂蜜的商品量极少。1958年,岳阳县收购自产蜂蜜55公斤。1959年2月,蜂蜜列为二类商品,确定供销社主管经营。供销部门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养蜂业。供销社引进良种,实施技术指导,养蜂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境内养蜂 18107群,建专业蜂场194个,有专业劳力441人;外地客蜂4.1万群,收购蜂蜜586.45吨。1983年,国家将蜂蜜调为三类农副产品,放开经营,多渠道流通。供销社系统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蜂蜜收购仍保持上升趋势,1984年收购蜂蜜471.8吨,1986年757.15吨。 1987年后,蜂蜜收购量开始逐年下降。1993年,全市仅收购蜂蜜163吨。此后,供销社蜂蜜购销业务基本萎缩,年购销蜂蜜不足1吨。

蜂蜜的销售市场广阔,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80年代前,外销占收购量的51.2%。内销有三个渠道,一是境内自销,主要供应药厂、酒厂、食品加工厂作原料。二是销往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 加工成蜂蜜制品出口或供应市场。三是调省土产公司。1983年前,蜂蜜为省管计划物资,每年下达调拨计划,由省公司安排出口或内销。1984年后,蜂蜜实行放开经营,1993年,供销社基本退出该项业务。

皮木梓油 皮木梓油是从乌桕子(木梓树籽)中榨出的油脂。混榨的叫木油,分榨时其白色表皮榨出的为皮油,核子榨出的为梓油。

50年代前,农村有零星乌桕树,皮木梓油的生产处于自然发展状态。60年代,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始组织采购、收集。1961年,皮木梓油列入二类商品,并开始实行奖售收购。1964年收购5.8 吨,1974年14.7吨,1978年112.95吨,1984年59吨,1987年39吨。80年代后期,因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部分廉价原料取代皮木梓油的用途,需求量减少,乌桕子价格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收购量逐年下降。1990年,全市仅收购皮木梓油2吨,基本停止收购。

皮木梓油销售实行计划分配,由湖南省土产公司下达调拨指标,就近调配。岳阳市的皮木梓油主要是供给岳阳日用化工厂制造肥皂。梓油按省土产公司的调拨计划,供给湖南造漆厂作原料。60年代初~70年代末,皮木梓油一直供不应求。1981年开始滞销,每吨销价由2800元降至1600元,地方财政给供销社每吨补1200元。

蓖麻子油 50年代初,供销社收购蓖麻籽,但由于种植分散,收购量甚少。1962年,供销社将发展蓖麻生产列入重点培植项目,发动群众利用空坪隙地种植蓖麻,同时推广蓖麻养蚕,在华容县操军、插旗乡,岳阳县潼溪乡办点,逐步形成蓖麻发展的高峰期。1967年,境内收购蓖麻籽油80.25吨。1972年,国家提高蓖麻收购价格,并实行奖售,共生产蓖麻籽548吨,除支援广东、广西部分省区种子外,收购蓖麻籽油175.35吨(蓖麻子油率40%左右),是收购量最多的一年。

80年代前,蓖麻籽油是国家计划管理物资,由湖南省土产公司安排计划调拨。1983年后,蓖麻油放开经营,供销社收购逐年下降,1990年,全市收购蓖麻油1吨,大部分基层供销社停止收购。

山苍子油 1957年,湘阴县供销社发动数百名农民上山采摘,收购鲜山苍子2.25吨,加工山苍子油750公斤。1964~1970年,组织农村闲散劳力,采集野生山苍子,收购量不大。 60年代后期,境内开始引进优良树种,在荒山、坡地成片种植,建立专业农场。至1971年,共有山苍子树2800亩,当年收购山苍子油4.55吨。每公斤收购价格提至26元,供销社收购量逐年上升,1975年收购6.85吨,1977年8.4吨,1978年16.85吨,1979年22.7吨。1983年后,山苍子油被列为三类农副产品,放开经营,自由购销。外贸部门为增加出口,高价争购,最高收购价每公斤58元。供销社收购量明显下降,1990年仅收购 4吨。1991年,虽收购价格急剧下降至每公斤32元,但由于境内特别是平江县种植山苍子树逐成规模,产量剧增,加之外贸部门收购量下降,供销社收购山苍子油猛增至29吨。此后,山苍子油收购价格逐年回升,每公斤收购价格1992年提至39元,1993年48元,1994年58元,1995年60元。供销社收购量亦逐年递增。1996年,山苍子油收购价格每公斤提至68元,供销社收购68吨,是历史上收购量最高的一年。1999年,山苍子油收购价格再次跌至每公斤38元,供销社仅收购3吨。

1983年前,各县收购的山苍子油全部调省土产公司,由省土产公司确定内销或出口。1983年后,岳阳、临湘县收购的山苍子油交外贸部门出口,平江、汨罗县的仍调省土产公司。90年代后,境内供销社收购的山苍子油销往全国各地。

棕片 50年代初,供销社经营棕片业务。境内年生产棕片150吨左右,除部分乡镇企业、个体户就地加工用棕外,其余由供销社收购。70年代初,供销社从外地引进7万株棕苗,投放2700 元生产培植费,在平江、岳阳、汨罗等县发展成片的棕树基地。1976年幼林开始剥棕,以后数年棕片逐年增加。1977~1986年,全市共收购棕片 772.05吨,年均77.2吨。

1962年开始,对收购棕片实行奖售,每收购棕片50公斤,奖售原粮(指标,下同)8.5公斤,1963年调为6公斤。1964~1966年,棕片划为二类商品,实行派购,每公斤仍奖售布票3.3公尺。1969年取消奖售。1980年3月调为三类商品,实行议购议销。1982年2月,重新调为二类商品,1983年3月再次划为三类商品,议价购销。

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化工产品尼龙、涤纶等逐渐代替棕片制品进入市场,棕片价格无法上浮,农民采棕积极性受挫,供销社的收购量相应减少。1993年全市共收购12吨,比1978年下降88.38%。

岳阳棕片除供应当地乡镇企业外,每年按省公司的调拨计划,调给本省的用棕工厂或出口。90年代初,供销社基本停止棕片购销业务。

野生纤维  野生纤维品种繁多,主要用作造纸原料。岳阳、华容、临湘等县盛产芦苇,是造纸的上等原料,由湖洲管理局专管专营。1964年,供销社收购冬茅杆、笋壳叶等野生纤维原料,其中主要品种是冬茅杆。

70年代初,岳阳农村运输条件差,年收购量在 1000~2460吨左右。80年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冬茅杆集散更为方便,年收购2000~4500吨,其中1986年收购4596.9吨,是收购量最多的一年。1987年后,由于造纸工业原料的改变,冬茅杆用量减少,大部分基层供销社停止收购,少数车船方便的地方,直接送售就近的纸厂或乡镇企业加工成纸浆。供销社的收购直线下降,1990年,全市仅收购8吨。